书谱,十 写《书谱》至今日正好半个月,也是第十篇。 于写文章来说,尤其是写书法文章,我多数时间在犯懒。 一为不知写什么,可写的自然多,值得写的却很少,然,值得写的已于专栏中先一步写完了。 二为自媒体的局限,题目比正文重要,所以想题目要比写文难。 每日新陈代谢五十根黑亮亮的秀发,其中四十根因为不想被题目耽误前途而自断命根。 书谱第九、十段,实是两段表露孙过庭对书法理论持“实用主义”态度的文字,对他来说大多数书论是鸡肋无用的,玄乎其词,难明其意,所以执意要写书谱,让初学者有“谱”可依,有“谱”可靠。这大概跟满级大号闲到抠脚,想回新手村写篇攻略一样。 然“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第十段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孙过庭对王羲之书论发表了一点看法,其犀利处,需当学习。 因顺序问题,王羲之理论伪作原文在后述第3句,文下是本段第1句。
轩辕后有“六文”,秦皇开始兴“八体”,这些东西由来已久,用处广泛,皆是一时之重。但是古今不同,各时代的审美观与侧重点都不同,现在既然不沿用,也就不说了。 所谓“六文”“八体”,是指文字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字体结构。其实这俩词的意思差不多,所涵盖的书体也差不多,放开来讲恨不能有书法简史的五分之一。 大家简记的话,可以按照语意,把“六文”理解成秦前古文字。把“八体”理解成秦朝前后一些实用书体。 举个例子,虎符上的刻字,碑上的鸟虫篆,瓦当,信笺,大小篆书,籀书,兵器上刻的字,石刻、隶书等等。 这句话,孙过庭只表明的了一个思想。 书法并不单一是楷行草,而是一种发展与传承。只不过由于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不同,用笔侧重点不同,所以导致书体不同。 很多初学者认为只有楷行草篆隶才算书法,一谈到魏碑,乃嗤之以鼻曰“山村野夫所作耳”,一谈瓦当刻字,曰“出自工匠手耳”。 持这些观点的爱好者,已经暴露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魏碑是山村野夫所写?事实上那个时代但凡能立碑的,家里都啥条件?一般家庭有人去世,棺材都买不起,坟头能给戳根木板就不错了。立碑的那些,哪个不是将军?将军夫人?加上那些民间集资,政府出资修的碑,他们会让一个山村野夫来写?连普通人家也得请个乡贤啊!何况官家呢。 碑不是谁都能立的。 书法在演变过程中出现过很多载体,包括瓦当,你当普通人家盖房用的瓦也得刻上字和图案吗?虎符及兵器上刻的字,都是政府活计,难道也随便找个不知名的人给瞎写? 这是用屁股就能思考明白的道理。 今人对书法最大的误解,便是认为书法只能是“墨”写在“纸”上。其实文字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只不过当它在纸上呈现时发展的最为壮丽罢了。当文字脱离了纸墨,在光与电中呈现出来,书法艺术也受到打击了啊,同时演变出来了一个“PUA”,还是一种艺术。 说这么多为了啥呢? 在艺术层面,只要符合“书法”的规矩,便没有对错之分,任何形式都只是类别而已。 这就是“认知”。 没达到一定层面之前,一定会对书法挑三拣四。对时代的不认可,对历史名家的不认可,都算。 到了,就通了,也不再有乱七八糟的“己见”,存在即是合理。
龙蛇云露,龟鹤花英,说的就是一种类似于“图案”的字,法度不全,但是画形,可能是为了寓意祥瑞,反正不正规,也就不说了。 这点也需要说下。 大概类似于江湖体,花鸟篆,之类的。在孙过庭看来,这也是合理的,但不是“书法”大方向,只是一种表现的分支,或者是留着“玩儿”,留着“观赏”的,所以也不收录。 其实文字是由“象形”而来,而且很多字都跟“祭祀、占卜”有关,所以这种为“祥瑞”而演变出的写字方法,比书法成体系还早,至今还留存。 孙过庭承认他们的存在,但不入“谱”,因为没有价值。书谱,收录的是书法,“法”很重要。 所以你看今天流传的那些花鸟篆作品,这个是非遗大师,那个是民俗艺术传承人,再厉害也入不了书史,除了一些年代较远的作品贴两张图,几乎没介绍。
相传王羲之给儿子留了一本《笔势论》,文写的不好,道理也简单,还没有重点,我觉着不像王羲之所写。 以王羲之的地位才华来说,其文章格调清新,文辞优雅,至今也有作品传世,看他的那些封信,讲的那些事,即便是仓促之时,遣词造句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有规矩,有传承,他怎么可能在教孩子书法这等大事上,就变得毫无规范章法? 他怎么可能写成这个鸟样? 说说王羲之《笔势论》,笔势论开头就写了一段:
王羲之给王献之留了一本“秘不示人”的书法秘籍,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 孙过庭说这本书是假的,不是王羲之写的。 可信不可信呢? 反正我是信的。 道理呢? 孙过庭说:靠感觉。 因为读王羲之读的多了,知道的行文习惯,所以真假是可以通过“感觉”判断出来的。 看《笔势论》原文,虽然我不懂古文,但好在读过不少名家,且知道历朝历代的一些行文区别,所以文辞优劣还是能看出来一点的。只能说“它是古文,只是行文淡如水,只知叙事,毫无律感,但无可否认写的比我好。” 除了王羲之手札,还有《兰亭序》可以比较,王羲之辞藻储备以及行文韵律,都是可察的。 像《兰亭》这种文章,几乎可以算脱口而出。一帮大老爷们聚群喝酒吹牛,然后让王羲之进行酒后总结,怎么可能备稿呢。 能在文人聚会中被推举出来写“序”,那得是什么水平? 怎么看也不是写《笔势论》的水平。 所以有时候,还是要看“感觉”。 说到看“感觉”,就不得不说练习书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经历。 比如之前说过米芾《舞鹤赋》,我说是假的,很多人都不信,以为是真的,就因为书风感觉像米芾,且落了米芾的款。 虽然字中不少地方像米芾笔法,但其笔法比起米芾水平相差太多,只是皮像而已。这得懂笔法之后,且对米芾有比较深的了解之后才能看出来的。 一句话两句话虽然也能解释清楚,但解释了又如何。不懂,解释了也理解不到。因为涉及到笔法,规律大面都没懂,细节对比怎么可能懂呢。 这如果能讲清,书法就没“秘不示人”那一说了。虽然有夸张之嫌,但确实隔阂很深。 还有一点在于,孙过庭说王羲之《笔势论》是假,理由是“感觉不到位”,你理解不了他说的感觉,分不清真假的时候,该不该信? 或者说,有一人说你字中有XX毛病,你看不到,该不该信? 其实这才是这段引申出来的最大思考。 孙过庭毋庸置疑,他一心想把书论写通俗,结果在我们看来还是非常晦涩,这已经表明他文章的水平。他谈文章时说“感觉”,那感觉一定是可信的。 就像我,改了名还能被人认出来,这就是因为我的小扯淡文粉丝看的多了,能看出我扯淡的习惯。 至于书法中,别人指出问题,希望大家不要“听信”,除非你认可这人的水平。 其实在我看来,从一个人对书法的评论中就能看出其书法水平层次。因为书法分很多层面,每个层面都需要突破,不同层面理解事物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讲“中锋”,很多人还在纠结中侧锋怎么理解,结果碰见一人,从笔、从字给你讲半天,你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高手怎么讲呢?你去拖地呀,墩布慢爬着走叫中锋,你嫌累,刷刷左右上下蹭着走,就是侧锋。至于其在纸墨上的区别,你蹲下看看地面反光就完事了。 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当一个人说你字中有毛病,你最好别听,除非你认可他的水平。如果是随便来一素人就教育你,他没准还不如你呢,你知道网线那面是个啥水平的人? 如果有人讲的东西你理解不了,也不要反驳,先尝试着记下来(而不是盲目接受,问别人怎么做),记下来之后多留心,只要你水平稍微够领会的阶段,便能分辨了。 最逗的就是,一个人发了一篇习作,下边好些人评论你该如何如何,楼主回复“您说的有道理”,结果那大侠来一句“其实我还不如你写得好”。 这是真事儿,我圈子里常见。我评论粉丝字的时候,几乎就是一句话,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就拉到,强扭的瓜不甜。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书法不需要“讨论”。旧社会还能讨论,因为那时候没网络,好多先进的想法没有普及的机会。而今这时代,一朝天下知,只有金字塔尖儿水平最高那部分人会讨论一下书法的方向,以及对古人理解的异同。 金字塔尖下,即便无限接近金字塔尖,也不要讨论,只需要继承和思考。 这话要是能懂,书法就是可以自己学好的,唯二需要做的就是“练习”“请教”。 不懂就练,还不懂就问,再不懂就继续练。 如果还不懂,那就放弃,肯定不是这块儿料。 因为书法中多数问题,只要有人给方向,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时间没问题,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前文《笔势论》原文结尾,有一句写了王羲之与张伯英是同学。 这句就是孙过庭写这事儿的。 孙过庭说,这本书里说王羲之与孙过庭是同学,这不瞎扯淡吗?张芝是东汉末期的人,时代都对不上,也有可能晋朝时王羲之有一个与张伯英同名的同学?也不可能,有这人的话历史书上肯定会提及。总的来说,这本书瞎胡扯,不用看。 关于《笔势论》,孙过庭讲完了。 但我还有一点要说。 《笔势论》大家伙多数没时间去看,我替你们看了一遍,它到底有没有用呢? 对没入门的爱好者肯定是没用的。 关于入门没入门的标准,可以看前几篇讲书谱的文章。 对入了门的,用处也不大。 因为里边确实只讲了一些书法中无关紧要的东西,大多数文字看了也白看。之所以说有用处,是因为书法本质性的规律比较多,容易忘,里边有些结字规律比较有意思,可以参考参考,有些道理。 当然,如果入了门,且基础非常好,结字笔法掌握比较全面。就没啥用了,看一遍当个乐呵就行。 只是。 这本书写的比较认真,虽然没牵扯到书法本质,但表述的“煞有其事”,写成了爱好者想看到的样子,所以没入门的爱好者如果看了,多数会觉得非常有道理。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肯定知道。 书法本质的精华都是老生常谈的废话,没那么多道理。 能把这篇文章的废话总结成几句,算是没白看。如果仅仅是觉得有道理,说明这十分钟被我浪费了。 自己看着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