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三桂

 新用户99584979 2023-12-12 发布于北京

人物生平

出身行伍

吴三桂家族本定居于江南一带的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后迁居辽东。其父吴襄乃是明朝武官,常年在辽东一带为明王朝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其继母祖氏为镇守辽东的明朝大将祖大寿的姊妹。[1][15][16]吴三桂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自少为边将”,每逢作战必随父亲吴襄一道出击,在军事方面展现出了相当的天赋,20岁时已经是明朝的四品游击。[1][2]
由于吴三桂本人文武兼备、相貌堂堂,又以英勇果敢的战斗作风见长,更兼吴氏与祖大寿、洪承畴(时任蓟辽总督)等明朝政治军事领域中的重要人物交情不浅,明朝崇祯十二年(清朝崇德四年,1639年),经洪承畴推荐,朝廷将战功颇丰的吴三桂任命为辽东总兵官,负责宁远(在今辽宁省鞍山市)地带的军事训练[2][3][在东任职时,吴三桂与清军先后有过数次小规模的交锋。明朝崇祯十三年(清朝崇德五年,1640年)七月,吴三桂与同为总兵的曹变蛟左光先等人合作,在松山、杏山(在今辽宁省锦州市)等地三战三捷。[3]

大战松山

明朝崇祯十三年(清朝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在长达一年的准备后,清军合围了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重镇锦州(在今辽宁省锦州市),试图逼降镇守此地的祖大寿。明朝方面在十二月组织起以洪承畴为首、会同八镇总兵、数量逾十万的援军,吴三桂亦在其中。[3][17]明朝崇祯十四年(清朝崇德六年,1641年)四月以来,明清双方在松山(在今辽宁省锦州市)附近展开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吴三桂在两军首场接触战中拿下首功,助明军取得松山和锦州之间的乳峰山阵地。[2][3][17]
得知出师不利,清太宗皇太极很快亲临战场,指挥清军断开明军粮道,致使洪承畴等救援锦州的部队亦被包围。[2][17]八月下旬,洪承畴与各路总兵协商一致,决定突围回撤。结果部分明军不听指挥连夜逃跑,导致明军大乱,包括洪承畴在内的大部分军力未能成功突围。吴三桂在混乱之中径自率部逃出,同部分总兵侥幸脱身,但随后又遭到清军伏击,吴三桂“仅以身免”,逃入宁远城。[2][17][18]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画像
松山大战中明军损失极为惨重,洪承畴、曹变蛟等众多得力干将被俘,随后或投降或被杀;锦州祖大寿见援兵无望,亦开城投降;而吴三桂虽有临阵脱逃之嫌,但明朝此时人才急缺,加之吴氏人脉深广,吴三桂反而更受朝廷的重视,还曾在武英殿的宴饮中列席。[2][19]
自松山逃回后,吴三桂退守宁远(在今辽宁省鞍山市),继续抵御清军。爱新觉罗·皇太极对吴三桂颇为赏识、屡屡致书诱降,也多次令祖大寿等多名与之交情匪浅的降将写信劝降,但吴三桂“犹豫未决”。[16][20][21][22]明朝崇祯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清军再度掀起战事,将宁远山海关之间的众多明军据点悉数摧毁,宁远彻底沦为一座孤城,吴三桂囿于双方力量之悬殊,只能坚守城中。[2]

倒向满清

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西安府(今陕西省西安市)建立大顺政权,明朝内部的战争彻底失控。山穷水尽之下,崇祯帝于当年三月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令其放弃山海关外的领地,赴京勤王。[16][23]得到旨意后,吴三桂立刻纠集关外军民五十万人内迁,但其并未率领精锐先行勤王,反而率军殿后,并多有拖延时间之举。结果未待吴三桂入京布防,李自成农民军已经于三月十九日率先攻破顺天府。崇祯帝自缢而亡,史称“甲申之变”。[1][2][23]
吴三桂像
明朝灭亡后,吴三桂面临降顺还是降清的抉择。起初吴三桂山海关周边的大多数明朝将领均明显倾向于效命李自成,并南下以图与李自成会合。[2][16]随着吴三桂的众多亲属和爱妾被李自成一方抓捕、拷打,吴三桂的核心利益受到严重损害。[1][2]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底,吴三桂突然决定与李自成决裂,并回师击败其他明朝降将,同年四月重新控制了山海关。后来吴襄吴氏亲属被李自成处死。[2][15][16][23]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下旬,吴三桂遣部将杨坤、郭云龙致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开出金银土地的价码,以“亡国孤臣”的身份请求清朝出兵协助击溃李自成等“流寇”,清朝方面迅速决定出兵。[1][4][5]四月二十一日,吴三桂率领辽东兵马与行军至山海关的大顺军大战一场,胜负未分。二十二日,清军入关,大举加入战局;吴三桂一方“以白布系肩为号”,和清军一道大败大顺军,李自成的主力被击溃,明清历史的走向就此改写。[1][4][15][5]山海关大战结束后,吴三桂清朝封为平西王,本人及部下将士均剃发。[5]
在山海关受挫之后,李自成放弃顺天府,清廷下令吴三桂不许入京、随满清贵族阿济格等人率军追击李自成[1][2]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吴三桂先是在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追上李自成,大败之;而后又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取得一次大胜,李自成被迫败走山西[1][15][16]

讨平大顺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清世祖顺治帝迁入顺天府,封赏满汉诸王。吴三桂被赐予平西王册印,位列汉族诸王之首。[16]彼时南方消息混乱闭塞,偏安江南的南明弘光政权误以为吴三桂借清军击败李自成、收复了顺天府,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并送去物资和封赏,吴三桂均没有接受。[1][2][24]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爱新觉罗·多尔衮部署清军兵分两路夹击西安,吴三桂在和硕英亲王阿济格一部随同出征。[1]阿济格部一路行进,“八战皆捷”,但也因阿济格擅自改变路线而错过攻取西安的战机。[2]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军两部会师西安,吴三桂随阿济格转战河南追击李自成,一路进击至湖北和江西,剿除农民军二十余万,最终全歼李自成主力,俘获其手下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等重要人物。李自成亦死于非命。[2][4][16]
在歼灭李自成势力的过程中,吴三桂深受多尔衮的赏识。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阿济格、吴三桂班师回京,朝廷加封后者为亲王,封赏之优厚为阿济格部之最(阿济格因延误时间而被降爵)。但加封之事在吴三桂的大力推辞下最终作罢。[1][16]
爱新觉罗·多尔衮画像

戍卫西北

结束对李自成农民军的讨伐后,清廷一度安排吴三桂等辽东降将回归故土坐镇。在此期间,吴三桂为自己和部属大量请求封赏,清廷无不应允[2]顺治二年(1645年)十月,吴三桂为崇祯帝陵寝的修葺捐赠银两,并上奏为自己死于战火的父母亲人申请优恤。[25]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在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汉族异姓王均已离开辽东重新投入战场后,吴三桂接到朝廷的调令,命其“移镇汉中”;同年四月,吴三桂抵达京城,受顺治帝接见、赐宴,而后前往陕西应对频繁爆发的叛乱活动。[6][26]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明朝宗室朱森滏自立为王、进犯阶州(在今甘肃省陇南市),吴三桂果断出击,将之阵斩;四月,吴三桂又率军大败在陕西颇成气候的起义军首领王永强,收复大量失地;五月,吴三桂率军进击延安,王永强弃城而逃。在这些战斗中,吴三桂表现甚为英勇,清廷特地下诏令其“不必身先士卒可也”。[1][27][28][29]
在吴三桂等人的反复追剿下,到顺治七年(1650年),陕西地带的抵抗运动较之此前大为减少。[26][30][31]顺治八年(1651年)四月,吴三桂上疏请求入京觐见,得到批准,并受到顺治帝和朝廷极高规格的接待。[32][33]

征战西南

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清廷再次调动吴三桂,命其前往四川剿杀以张献忠残部为主导力量的南明永历政权。永历政权在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均有分布,清廷兵分多路对其展开围剿。[2][34]吴三桂入川后与南明将领刘文秀王复臣等人鏖战四个月,逐渐稳定了四川的战局,受到顺治的褒奖。[1][7]但随后清军在广西出师不利,致使永历政权大举增兵四川,进而导致吴三桂一度“屡战不利”。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吴三桂在保宁(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背水一战,率部亲上战阵,大败刘文秀所部。[1][26][35]
四川两年,吴三桂“率兵破嘉定州城,生擒伪总兵龙名扬,招降乌思藏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及四川三州十六县,击败伪抚南王刘文秀马步兵,擒斩伪将军王复臣、总兵王之俊等,获金印及象、马等物甚多”,战功非常显赫。[36]顺治十年(1653年),吴氏清朝皇室联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迎娶了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后被封为和硕恪纯长公主)。[37]
顺治十四年(1657年),永历政权大将孙可望南明内讧而投降清朝,清廷很快部署兵力准备荡平尚在南明控制之下的云南贵州。同年腊月,吴三桂被加封为平西大将军,统领一路兵马南下四川、进攻贵州。[38][39]顺治十五年(1658年)以来,吴三桂部深入西南山区,一路艰苦跋涉、攻占城池、应付南明军队的袭扰,于当年五月与他路清军成功会师。[1][40][41][42]此后,清军逐渐稳定住贵州、重庆等地的局势。[26]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清军援兵到来,吴三桂等高级将领在杨老堡(在今贵州省福泉市)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进军云南[39][42]一月,吴三桂率一路军队自遵义(在今贵州省遵义市)出师;十二月,吴三桂取道小路绕过七星关(在今贵州省毕节市),顺利进入云南,并在曲靖(今云南省曲靖市)完成会师。[26][39][42]随着清军节节胜利,南明永历帝被迫出逃避祸,吴三桂率部追击,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在磨盘山(在今云南省新平县)中伏,以惨胜告终。事后多名清军高级将领被追责,但吴三桂负有主要责任却因“供答明悉”,没有受到任何处分。[26][43]战斗结束后清军搜查永历帝至三月,无果(永历帝已前往缅甸),吴三桂等人遂返回昆明。清军对永历政权的进攻,以南明一方的全面溃败而告终。[26][44][45]

坐镇边疆

由于云南地带多方势力混杂、治理困难,顺治十六年(1659年)三月,清廷决定令吴三桂“移镇云南”,并于同年十月赋予其管理“该省文武官贤否、甄别举劾、民间利病、因革舆除及兵马钱粮一切事物”的权力,使吴三桂成为云南一省的实际统治者。清廷为稳定云南,分配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8][26]在吴三桂的治理和行动下,南明势力或主动归降,或被清军剿杀。[26][44][45][46]
云贵结束大规模战事后,云南驻扎了大量清军,带来甚为沉重的军费负担,朝廷上下屡有裁军之意。为避免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吴三桂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上疏请兵请饷,请求出兵缅甸、擒杀永历帝,这一提议得到清廷核心决策层的支持。[1][26][47]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吴三桂通告缅甸方面交出永历帝;而后吴三桂在边境处陈兵十万,并于当年十一月率军进入缅甸境内;十二月,缅甸王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经清廷批准,永历帝被清军用弓弦勒死,吴三桂因功被清廷封为亲王,是为清廷最高一等的爵位。[1][26][48]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同意要求云贵二省督抚“听王节制”。[46]清廷授予吴三桂专事之权的本意在于使云南快速稳定,但吴三桂在“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的方针下利用手中的权力,逐渐成长为清王朝的一大隐患。[26]成为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后,吴三桂一方面推行新制货币,确立经济秩序;一方面插手人事安排,任命了大量地方各级官僚;一方面整顿兵马、适度裁军,在云南布置军事体系。[48][49][50][51][52]同时,吴三桂不断向朝廷汇报云南的各种暴动及其被镇压的情况。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来,有大量实际上已经归顺清朝云南土司、少数民族、南明将领“作乱”,给清廷留下了“滇土难收,滇局未结”的深刻印象。[26][50][53][46][54]
在吴三桂治理云南的十数年间,改土归流初步开展,社会秩序得以建立,边境贸易重新开展,清廷在云南的统治确实在客观上得到了巩固。[26][48][55][56][57][52]但吴三桂成为了在云南裂土分疆的异姓王。政治上,吴三桂独揽事权,他推荐的流官人选优先于吏部的任命,以致有官员中途折返的情况;经济上,吴三桂“庄佃三百六,铺税千万两”,给云南民众带来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以各种借口向朝廷索要钱粮货物,每年军费亦近千万两;军事上,吴三桂在云南坐拥数十万兵力,并刻意制造边境事端以抗拒朝廷裁军;个人生活上,吴三桂极尽奢华,挥金如土,用银两买通滇省上下各级官僚。为把握住自己在云贵两省的权力和地位,吴三桂可谓不遗余力。[4][11][26][52][58][59]

降而复叛

清朝方面对吴三桂同样存有戒备。康熙初年,朝廷对云南的军事将领作出调动,王辅臣赵廷臣等吴三桂的党羽亲信被调离,吴三桂的军力也有所裁撤。此外,吴三桂同其他外藩一样,将儿子吴应熊留京为质。[52][59][60]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吴三桂以眼疾为由上疏请求辞去总管云贵的权责,清廷一方面顺水推舟地应允,一方面加封吴应熊以安抚吴三桂;同年九月,云贵总督卞三元等人上疏请求吴三桂重掌两省大权,清廷方面表示“遇有军机,王自应料理”。[60][61][62]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同为清军入关时立下大功的汉族藩王尚可喜(镇守广东)突然向朝廷请求“仍归辽东,安插故土”,清廷很快批准并对其予以高度评价;同年七月,吴三桂出于迫不得已和试探朝廷的心态,亦上疏请求撤藩。[60][63]但此时康熙帝已经认定吴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之可也”,遂下旨批准吴三桂撤藩并温言抚慰、派专员赴云贵处理相关事宜。福建藩王耿精忠与吴三桂大致同时请求撤藩,康熙亦批准。[1][4][63]
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及其部将大感震惊。在身边众人的游说下,吴三桂遂与吴应麟、吴国贵等自己的子、婿、亲信密谋起兵。[1][4][60]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蓄发、易服,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扣留朝廷使臣,自封周王、号“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明年为周元年,正式宣布起兵反清、谋求重建明朝,“三藩之乱”就此开始。为鼓舞士气,吴三桂特地前往永历帝陵祭拜恸哭。[9][60]此后,吴三桂迅速控制云南全境,并重新组织新政权的军政官僚体系,按察使李兴元、云南知府高显辰等少数官员不愿投降而被处死,绝大多数臣僚均倒向吴三桂一方。[1][9]十二月,吴三桂很快占领贵州,云贵总督甘文焜自杀。[9]
“三藩之乱”地形图
清廷方面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得知吴三桂起兵的消息。康熙帝很快作出以荆州(仅湖北省荆州市)为中心的战略部署,停止福建广东的撤藩进程,并宣告吴三桂为“逆贼”、褫(chǐ)夺其爵位、羁押吴应熊(后来绞死)。[9]但清军在湖北长期按兵不动,给吴三桂留出了巩固阵地、扩大战果的时机。[60]吴三桂一方进展顺利,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湖南四川全境亦落入吴三桂手中,广西孙延龄(广西将军、定南王孔有德女婿)、福建耿精忠亦改旗易帜。[1][9][60][64]吴三桂写信策反驻扎各地的旧部,众多汉族平民、文臣、武将支持吴三桂的军事行动,致使一系列针对清朝的叛变在全国各处爆发。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旧部、陕西提督王辅臣举兵依附吴三桂;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广东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受吴三桂胁迫,亦举兵叛乱。[4][65]

登基驾崩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下半年以来,三藩之乱逐渐向有利于清廷的方向发展。广西方面,孙延龄企图投降,被吴三桂擒杀,随后清军开进,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基本平定广西;福建方面,耿精忠台湾郑氏政权相斗,清廷乘机进兵,耿精忠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投降;广东方面,尚之信态度消极,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投降;陕西方面,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大败于清廷抚远大将军图海,遂投降;江西浙江甘肃等地爆发的叛乱也逐渐平息。[1][4][66][67]最激烈的湖南战场中,吴三桂已经饮马长江,但犯下停止北上的重大战略失误,致使双方以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和荆州为中心反复拉锯,直至清军在陕西等省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1][60][68]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来,清军自北、南、东三面包围湖南,大举进攻,在湖南东部和南部均取得显著进展;此年湖南歉收,吴三桂方面粮食短缺,危机更甚。[60]
康熙十七年(1678年),内外交困的吴三桂在部将的拥戴下决定登基称帝以鼓舞士气。当年三月十一日,吴三桂在衡州府(今湖南省衡阳市)举行登基仪式,国号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府为定天府。[1][4]吴三桂称帝十分匆忙,所建宫殿来不及用上黄色瓦片,只能刷漆暂代;登基当日又遇上大风雨天气,只能草草结束。[1]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一病不起,“口不能张”;八月十七日,吴三桂在衡州结束了其富有戏剧性的一生。[1][10][69]
吴三桂驾崩,其孙吴世璠被拥立为帝;但此时清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收复昆明府,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也被清朝平定。[4]

轶事典故

孤军救父

相传在吴三桂少年时期,其父吴襄率军数百人侦查战况,遭遇数万后金士兵围攻。驻守城中的祖大寿见后金军队人多势众,坚决不允许出兵救援。吴三桂在祖大寿面前痛哭流涕,请求自率家丁出城救父,祖大寿勉强应允。[2]吴三桂果真带领少量丁壮出城冲入后金军队阵中,奋力冲杀,自己的面部被敌人砍中。最后吴三桂奇迹般带着父亲突围而出,后金军队以为有诈,没有追击。带人回城的吴三桂被祖大寿连连赞叹。[2]明清史专家李治亭考证故事经过和相关史实,认为此事应当发生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祖大寿入关应对皇太极进兵京师期间。[2]

爱情故事

河南省社科院原所长王永宽考证,陈圆圆在历史中的真名为陈沅,“圆圆”之名以及相当一部分关于陈沅的故事都是民间传说和文艺加工的衍生物。[70]王永宽根据年代较早的史料归纳了吴三桂与陈沅在历史上的互动:陈沅本为江南名妓,被崇祯朝贵戚田宏遇买下并随其迁入京城;后来田宏遇病逝,吴三桂乘吴襄入京之机用千金买下了陈沅;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破,陈沅李自成手下将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得知消息后掉头降清。[70]
针对吴三桂和陈沅的故事,清人吴伟业创作《圆圆曲》,其中陈圆圆这一姓名以及“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广为流传,后者有讽刺吴三桂为一介女子而投奔异族统治者之意。[2][70]王永宽认为吴伟业《圆圆曲》、陆次云《圆圆传》以及大量戏曲、小说等作品对“陈圆圆”这一角色的叙述已经超越了史学的范畴,甚至将陈沅从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塑造为左右历史的祸水,是为传统社会下女性艰难处境的一个缩影。[70]

相关研究与争议

家庭身世

李治亭考证,吴三桂祖上来自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而后迁居高邮,最后来到辽东[2]李治亭结合《庭闻录》等史料,推断出吴三桂家族的基本状况和迁移原因:吴三桂一族是来自经商之风浓厚的徽州的商贾之家,家境比较优越,因而吴襄能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吴氏从事与辽东战事有密切关系的马匹生意,因而“流寓辽东”;吴氏早在吴三桂的祖父一代就已经定居辽东,吴三桂祖父即安葬在此。[2]李治廷进一步解释道,由于吴三桂家族有着丰富的迁移史,故而各家关于其祖籍的不同看法(徽州、高邮、辽东)各有其道理。[2]
李治亭还分析了吴氏一族发迹的缘由:其一是吴襄以武举得授朝廷命官,吴氏跻身官宦之家的行列;其二是吴氏和辽东豪门祖氏联姻,吴襄迎娶祖大寿之姊妹。在吴襄的武功和人脉的影响下,吴氏在辽东迅速壮大。[2]

降清本质

关于吴三桂倒向清朝一方,理论界存在不同说法。北京师范大学顾诚教授认为吴三桂在拒绝李自成的招降后便决定投降清朝,对多尔衮明朝遗臣自居不过是其为掩盖投降事实而做的粉饰。[16]李治亭借用现存史料,认为吴三桂起初是想与清朝谈判,往后以黄河为界形成新的明清南北对峙格局,清朝拿下北京后没有立刻南下、吴三桂曾请求就藩黄河南岸的山东、吴三桂反清时怒斥多尔衮不守盟约等史实均可作为佐证。[2]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凤云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吴三桂一开始确实想借清人之兵击败李自成,但多尔衮等人依仗清朝强大的军力和高明的谋略使吴三桂最终剃发为臣、反被清人利用。[13]

评价

吴三桂两度背叛,与中国传统道德标准大相径庭,因而在历史上饱受争议。清廷就曾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痛斥吴三桂“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时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11]清代史学家、《国榷》作者谈迁反而比较理解吴三桂,认为北京被破时吴三桂“既不能分身以应,又不能先事以防”,大势已去的背景下“不可独责三桂”。[15]而李家鑫、白兴发的研究表明,在康熙年间吴三桂治下的滇民眼中,平西王的面孔是多样的,部分视之为异族统治者、剥削者,部分称赞其品德高尚、治理有方。[12]
围绕着吴三桂的两次变节,理论界众说纷纭。顾诚认为吴三桂投降清朝产生了对汉族士绅的向心力,使汉族内部迅速形成一个以吴三桂为核心的拥护清朝的集团,对清军入关稳定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6]刘凤云将吴三桂视作一个欲挽留臣节而不得的悲剧式人物。[13]明史专家滕新才教授认为吴三桂迫于无奈而降清,但又率众起兵而反清,其斗争具有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性质。[14]

家族情况

姓名
与吴三桂的关系
主要事迹
吴襄[2]
父亲
明朝武官,常年在辽东与女真等少数民族交战,吴三桂自小即受其教导。后被召回北京协助城防,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被扣作诱降吴三桂的人质,吴三桂投清后被杀
祖氏[2]
继母
明末清初著名将领祖大寿之姊妹、吴襄之妻,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李自成扣为人质,吴三桂投清后被杀
吴三凤[2]
为明朝大将祖大寿驻守大凌河时的部下,崇祯十四年(1641年)松山大战后随祖大寿开城降清
吴三辅[2]
不明
吴应熊[26][60]
长子
清朝额驸,官至少傅、太子太傅,作为人质在京任职。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反清后被清廷拘禁,很快被杀
吴世霖[60]
吴应熊之子,随吴应熊留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与吴应熊一道被绞死
吴世璠[60]
吴应熊之子,随吴应熊留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前夕将之秘密带出北京。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死后被其部将拥立为帝,三年后兵败自杀
吴世琮[4]
骁勇善战,康熙十二年(1673年)随吴三桂一道起兵反清,后被吴三桂遣去广西稳定局势,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清军击败,身死
吴世璠雕像

后世纪念

传说吴三桂驾崩,其妾陈沅、侄吴应麒等几位与吴三桂关系极为密切之人秘密将其遗体送回了云南。2010年,李治亭、北京大学徐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滕绍箴研究员等专家学者赴云南考察,先后确认了吴三桂爱妾陈沅以及吴三桂本人的坟墓。[60][71]经过索骥和考证,李治亭等人最终断定吴三桂遗骨乃是由彼时吴三桂一方之高层精心策划、陈沅亲自护送,从湖南一路带回至云南,又辗转至贵州下葬。[60][71]
吴三桂墓现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中,形制十分简陋。墓碑乃是雍正元年所立(原碑已交由位于岑巩县的陈圆圆史迹陈列馆收藏),刻有碑文“受皇天之恩颐养大周太祖高皇帝吴公号硕甫之墓,卒于康熙戊午年八月十八日”。[60]马家寨的吴氏家族,正是吴三桂的血缘后代,世代传承着吴三桂的故事与传说。[60][71]
吴三桂墓

影视形象

剧照
年份
影视类型
影视题名
演职员
1981
电视剧
武侠帝女花[72]
杨泽霖
1984
电视剧
鹿鼎记[73]
刘丹
1987
电视剧
满清十三皇朝[74]
熊德诚
1989
电视剧
陈圆圆[75]
汤镇业
1992
电视剧
鹿鼎记[76]
秦沛
1998
电视剧
鹿鼎记[77]
王伟
2000
电视剧
小宝与康熙[78]
张振寰
2001
电视剧
康熙王朝[79]
曹永祥
2001
电视剧
边关丽人陈圆圆[80]
吕晓禾
2003
电视剧
帝女花[81]
魏俊杰
2003
电视剧
江山风雨情[82]
丁海峰
2004
电视剧
长河东流[83]
安亚平
2004
电视剧
明末风云[84]
白永成
2008
电视剧
鹿鼎记[85]
涂门
2010
电视剧
南岳奇人王船山[86]
王辉
2012
纪录片
公元一六四四[87]
王槊
2012
电视剧
深宫谍影[88]
王绘春
2014
电视剧
鹿鼎记[89]
冯进高
2015
电视剧
多情江山[90]
陈之辉
2017
电视剧
龙珠传奇之无间道[91]
刘立伟
2020
电视剧
鹿鼎记[92]
于荣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