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河南南阳:国宝云纹铜禁是如何发掘出土的

 穆小 2023-12-13

在河南南阳淅川,面对碧波荡漾的丹江,你可曾想过,浩淼的水世界下,有着丰富的文物宝藏、久远的历史记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不仅因渠首而闻名,且有一个极具分量的名片:孕育楚文化的“考古天堂”。

由于登上央视《国家宝藏》,人们对霸气十足的云纹铜禁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件来自春秋霸主楚庄王之子——子庚之墓的文物,正是在淅川这个“考古天堂”出土,它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

云纹铜禁 南阳市博物院供图

云纹铜禁是如何被发现并发掘出来的?发掘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因亲自参与了下寺楚墓考古发掘,原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逢酉对此了如指掌。2023年8月11日,记者聆听了这位亲历者的讲述,并从一张张旧照中,感受一代考古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水“赛跑”、争分夺秒地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历程。

沉寂千年后 子庚长眠地终于披露于世

时间倒回到1977年秋。位于淅川县城南的仓房公社(现仓房镇)东6公里丹江水库西岸,下寺龙山南端一座青铜器墓被库水冲刷出来。“水库的水有涨有落,不断冲刷,墓坑里的五花土被水冲出来,与周围的生土形成反差。水冲着冲着就冲到墓底了,青铜器的一个足或其他什么露了出来,群众就报告给公社,公社又报告给当时的淅川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并指定专人保护现场。”张逢酉说,淅川县文管会调查、清理后,判断该墓为春秋中期墓葬。

1978年3月份,库区水位下降。淅川县文管会派马新常、李玉山、师宗林、石新芳、王玉娥、张西焕等人对露出的墓进行深入调查,并作了部分钻探,共发现大小春秋墓24座、汉墓8座。同年4月份,张西显带领上述人员开始对1号墓进行发掘清理。时年7月8日,在南阳地区文物队工作的张逢酉接到到淅川考察下寺春秋古墓葬的任务。

石排箫 南阳市博物院供图

张逢酉次日赶到时,1号墓已发掘完毕,共出土文物449件,其中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汉白玉石排箫,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同类文物中年代最早的一件。这些文物随后都送往河南省博物馆(现河南博物院)。张逢酉一路押车,并在河南省博物馆两个月参与整理工作。

1978年10月份,丹江库区水位又下降了,淅川考古人员和南阳地区文物队的张逢酉、黄运甫、曹景祥、曹广勋以及河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等,抓紧对2号墓、3号墓进行发掘。2号墓墓主身份的显赫性很快凸显出来,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专家郝本性考证出墓主人是楚国令尹“王子午”。这,无疑令在场考古人惊喜不已。

一座墓挖出三件国之重器

下寺2号墓距1号墓仅23米,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墓口长9.1米、宽6.47米、深3.88米。2号墓处于整个墓地的中心,专家推测其可能是主墓。

考古现场 张逢酉供图

2号墓有盗洞,盗洞挖出数件汉代铁器。但即使被多次盗掘,2号墓仍发掘出土包括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玉饰等器物达6098件。其中七个形制相同、大小递减的青铜鼎更令人激动,因其铭文均涉及“王子午”。

“2号墓出土的礼器,每一件都有一百四五十斤重,这七个大鼎即王子午鼎,都是浮雕式的,非常壮观。”张逢酉说,“除了大鼎外,还有一套王孙诰编钟,最大的164公斤,得我们三四个人一起抬。”当然,不止这些,出土的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文物——云纹铜禁。“云纹铜禁庄严瑰丽,制造工艺巧夺天工,它是我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王子午鼎出土现场 张逢酉供图

有着如此壮观的列鼎及其他陪葬物,证明王子午不简单。王子午字子庚,春秋五霸之一并是“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弟弟,初为楚国司马,后任令尹。有意思的是,王子午鼎宽体、束腰、平底,其“平底束腰”的形态印证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显示了当时楚国贵族的审美情趣。

稀世珍品透出楚文化的张扬自信

楚文化在先秦文化中独树一帜,青铜铸造技术则是楚文化最独特的一部分,而云纹铜禁,堪称楚国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之作。《国家宝藏》中,云纹铜禁一亮相,便以其巧夺天工的造型和精美气魄让观众叹为观止。它以及王孙诰编钟、石排箫等国之瑰宝的出土,以鲜明的特色透出楚文化的张扬自信。

云纹铜禁出土现场 张逢酉供图

云纹铜禁长方形,通高28.8厘米,长125.5厘米,宽67.6厘米,禁面四边及四个侧面由五层粗细不等的铜梗相互套结成透雕的云纹。禁身四周攀附12个立体龙形饰,龙首、龙尾作透雕装饰,张口伸舌,凹腰,尾上卷,前爪攀附禁沿,后爪紧抓禁外壁。禁底有12个兽足,兽首饰高冠,挺胸凹腰,扬尾,前足前伸,后足与尾呈管状连接支撑器身。

“云纹铜禁在墓中时已经碎裂,大家用几条麻袋把它运了上来。”张逢酉说。河南省博物馆组织人手,经过3年多时间才将云纹铜禁修复完成。铜禁是礼器,是盛放酒杯的案子。“禁”有禁戒饮酒之意,是为警示后人以夏、商亡国为诫,勿因嗜酒无度而误国。“这个铜禁太珍贵了!其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在它之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铜盘尊,而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

艰苦条件下揭开一段恢宏历史

考古一线,有惊喜不断的收获,更有栉风沐雨的辛苦。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物质匮乏,考古发掘尤其不易,但就在这艰难甚至吃不饱的条件下,考古人争分夺秒发掘文物,揭开一段恢宏历史。

“我们那时自己做饭吃,经常是苞谷糁、红薯,有时上山采点儿蘑菇,因为怕中毒,还用热水焯焯。”张逢酉说,他们住的是破旧的帆布篷,就搭在发掘的古墓葬旁,一刮风把帆布篷整个都掀起来,得几个人拉着绳子固定。下雨了到处是黄黏土,大家都穿着胶鞋。即使如此,看到出土的甬钟上布满“花纹”,张逢酉仍十分激动,“这么好的字!不弄下来可惜了。”于是休息时间,他就趴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照着描,“我腰疼的毛病就是那时候落下的。”

发掘地,住的是破帆布帐篷,铺的是苞谷秆。张逢酉供图

考古发掘是野外作业,下寺古墓葬群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就在没人烟的岗坡上,所以除了抢救发掘,还有保护文物安全的任务。白天还好些,到晚上更得绷紧一根弦,“我们晚上轮流值班,睡觉时帐篷里放着棍子,就怕盗墓贼来偷来抢。有一次睡到半夜,有人往女同志住的帐篷上扔石头、砖头,把帐篷砸得乒乒乓乓,男同志赶紧起来顺着岗坡撵。”

发掘是分秒必争地进行的,1978年10月底下了一场大雨,眼瞅着水位呼呼涨起来,大家赶紧清理发掘,脸上、头上、身上都是泥巴,“晚一点又成水下文物了,只能看到一片汪洋。”张逢酉说。

整个丹江下面还有多少古墓葬?如今,40多年前发掘子庚墓的下寺重沉湖底,浩淼丹江的水世界,仍有诸多的历史迷雾,留于后人说。(南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萍)

(原载于2023年8月14日南阳日报客户端)

来源:南阳日报客户端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责任编辑:张琼 李含笑 黄亮

相关链接: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东汉针灸陶人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仲爯父簋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石排箫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王子午鼎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克黄升鼎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云纹铜禁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龙耳方壶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中华第一铲——扁平玉铲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夏代独玉牙璋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南阳出土国宝文物:汉隶经典——张景造土牛碑

指导/终审:牛宏成

策划/初审:李   红

编辑/校对:李   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