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日冬至,老人说“一年雨水看冬至”,怎么看?明年雨水多吗?

 三农小毛 2023-12-13 发布于湖南

22日冬至,老人说“一年雨水看冬至”,怎么看?明年雨水多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到了2023年最后一个月了,而且在12月22日就要迎来冬至节气了,也就是在下周的星期五,这可是2023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了。

冬至节气可不一般,它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并且在古代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民间一直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也凸显出了它在24节气中的独特地位。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冬至节气不怎么关注了,了解更多的就是在冬至节气要吃饺子、或者是汤圆。

可是在以前,冬至对于农民来说是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它不仅可以预测冬季的冷暖、雨雪多少,还能提前预测来年的雨水多不多,这也就是老辈人常说的“一年雨水看冬至”。

那到底怎么看呢?今年冬季雨雪多不多呢?我们不妨根据老祖宗的谚语来提前了解一下!

“一年雨水看冬至”,是什么意思?

这句老话,更是蕴含了老祖宗们对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在古代是没有天气预报的,但是却是靠天吃饭的,因为每朝每代都会设立司天监这样一个部门,他们的主要职能就是为掌管观察天文,掌天文历数风云气象,并推算历法。而在长期的观察中,也就总结了不少农谚,这也为后人预测天气提供了参考。

可以说,现在民间所流传的一些农谚,绝大多数都是老祖宗长期和天气打交道,多年观察以后经验的总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来年的雨水多不多,可以通过冬至节气当天的天气提前进行预测。

第一句,“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这一天没有下雨,是一个大晴天的话,那么来年的夏至可能会干旱。也就是说,冬至节气晴天,等到了第二年的夏至后,也会干旱少雨。

这是因为冬至和夏至是两个季节的转折点,如果冬至没有雨水,那么土壤可能会在春天变得干燥,从而影响夏季作物的生长。

第二句,“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冬至这一天有雨,那么这一年的雨水可能会比较多;甚至第二年的雨水也充足。但如果冬至没有雨,那么这一年冬季的雨雪不多,基本以晴天为主,甚至这种天气还会持续到第二年开春后。

在过去,老祖宗的经验就是冬至下雨了,兆雨水多,而冬至晴天,则兆雨水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农民普遍都是希望在冬至节气的时候降雨的,至少这样能避免或者是缓解冬旱。

第三句,“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有雨要烂冬”。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冬至这一天没有下雨,那么整个冬天可能会比较晴朗;如果冬至有雨,那么可能会是一个潮湿而泥泞的冬天,即这个冬季的雨雪是比较多的。

第四句:“冬至日有雨,来年定唱太平歌”。

古人还通过冬至节气有没有下雨,来预测第二年的收成好坏。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冬至节气下雨了,那就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第二年风调雨顺的,这样农作物就会迎来丰收,天下就会太平。毕竟在 古代也只有出现大的灾情的年份,才容易出现暴乱。

第五句,“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老辈人就常说,要想知道春节暖不暖,是雨是晴,冬至节气早看天,而这句农谚就是依据。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这一天是晴天,那么正月可能会有雨雪的天气;而如果冬至节气当天下雨了,那么正月可能会是晴天为主。

第六句,“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了,也是预测冬季冷暖的,甚至还能预测春节期间的冷暖。它的意思是如果冬至这一天比较温暖,那么可能会是暖冬,但是后面的冬季不是不来,是来得迟,可能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农历三月份;如果冬至比较冷,那么明春可能会比较早地变暖和。

以上六句话都是老祖宗根据长期观察和实践得出的结论。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农民对气候变化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这些谚语不仅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然而,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气候变化也更加复杂和多变。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些谚语时也要有所取舍。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性的结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谚语的局限性,不能盲目相信而忽略了科学依据。

总之,“一年雨水看冬至”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些谚语背后的含义和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中的挑战。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这些经验之谈,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