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名人轶事:甘于寂寞的雕塑家沈文强

 吴越尽说 2023-12-13 发布于浙江

甘于寂寞的雕塑家沈文强


▲沈文强教授


题记:沈文强教授1931年生于江苏盛泽,生活在抗日游击区一群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中间。抗日战争前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他远离家庭,独自求学于千岛湖的一所临时学校。上海解放时他毅然报考了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并被录取。——摘自陈异子、孙琬淑撰《思想与感情的沉淀》,载《中国美术学院院报》第131期,2007年12月10日


▲沈文强教授的学生证(1952年从绘画系转到雕塑系)


沈文强学生时代就一鸣惊人,1955年,他的大学毕业雕塑作品《于子三烈士像》在学校一经公开,就很快传到美术界,引起轰动,全国性专业杂志《美术杂志》向他索稿,刊登在当年第8期上;据说上海美术出版社还特别发行了明信片;笔者则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11月出版的《于子三事件史料集》的封面,就采用了这件作品的照片。沈文强一举成名。


▲烈士于子三(雕塑,1955年)


毕业后他留校攻读研究生,1956年选入中央美院举办的克林杜霍夫雕塑研究班。读书期间就不断有人邀请他创作。于是催生了他的第二件代表作、1958年创作的《音乐家冼星海》。沈文强选择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为背景,以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前酝酿感情的一瞬间为艺术形象,人物上的每一处雕琢刻划,集中反映出音乐家对同胞遭受蹂躏的愤慨,和对中华民族奋起抗日的必胜信心。通过略微颤抖的嘴唇以及充满乐观信念的眼神,表现出来;延安时期艰苦生活的象征,从没有梳理的头发上体现;而随风波动的发际和衣领,则是抗日烽火的点缀。这一尊雕像,把观众带到黄河之滨,倾听音乐家心潮起伏,混合着黄河的怒吼。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


▲音乐家冼星海(石膏塑像,1958年)


连续创作的两件优秀作品,使沈文强名列国内一流雕塑家行列。


之后,他在1958年创作了表现炼钢工人的《炉前》,1959年创作了《方志敏烈士像》,1960年创作了《送郎参军》和《渔民》,1970年创作了《辗转晋察冀》(白求恩)等。


▲辗转晋察冀(白求恩,1970年)


同时,他更多的是参加集体创作。例如1955年他参与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门厅前的主体雕塑,大型的《中苏友谊像》;还在集体创作的《解放一江山岛纪念碑雕塑》中担任其中人民海军的塑造;1968年为浙江一江山岛博物馆创作浮雕;1976年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创作《在草原上》;1977年参加创作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浮雕;1978年参加创作《农牧民建设草库伦》;1980年参与福建莆田广化寺传统造像的修复,以及浙江普陀山佛像的修复工作等。


▲中苏友好大厦大型雕塑完成后合影(1955年)


▲解放一江山岛纪念碑雕塑,沈文强创作其中的海军(1955年)


1984年,沈文强又创作了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鲁迅先生青铜雕塑,命名为《孺子牛》,塑造了最接近真实形体特征的鲁迅先生,他没有用惯常的无限拔高和无限制的美化修饰,还原了一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富于亲和力的文人形象,美术界普遍认为:这件作品“在同时期的鲁迅肖像创作中另开先河。”


▲孺子牛(鲁迅)(1984年)


1987年他担任了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从此他转入了美术教育。跟我们盛泽的另一位画家丁浩先生的经历相似,在事业的高潮期,沈文强先生也从专业创作转为教书育人。


沈先生的学生曾成钢,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当年在选择创作方向时,沈先生希望他走出一条既具有现代意味,又有民族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雕塑创作道路。带着这样的思路,他开始做些尝试。当他把初创的一些作品拿给沈先生看后,沈先生根据他的爱好,进一步指导他要多看青铜器。于是,曾成钢详密地研究和摹习青铜造型,从中汲取传统艺术养分,获取创作灵感。1989年他创作的《鉴湖三杰》,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荣获唯一的雕塑金牌奖,并成为刘开渠艺术基金奖的头名得主。


▲1996年沈先生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指导学生雕刻


沈先生本可创作更多的作品,但中国缺乏雕塑人才,教师的职责是培养更多的雕塑人才。为此,他放弃了许多创作机会,鼓励学生多探索、多创作。全国第七届美展时,他动员系里师生多创作作品送展,自己则把得奖的机会让别人。这次美展的金银铜奖都被中国美院雕塑系囊括,他比自己得奖还高兴。


为人师表,沈先生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苛,无艺术价值的不做,主办方不懂艺术又要干涉的不做,以赚钱为目的不做,有人愿做的先让别人做,他的学生分布在全省各地,让学生们多做。后来,他基本不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周恩来(2010年)


90年代之后,沈先生的作品不再多见,仅创作了他敬仰的人物《蔡元培》《沈钧儒》《周恩来》《潘天寿》《刘开渠》等肖像作品。而对于城市雕塑,有关单位找他设计制作,没有报酬的或者只有象征性报酬的邀请,他反而乐意去做。这跟当下有的人把三分成绩吹成五分功劳的,完全相反。沈先生呢,十分成绩却不愿张扬一分。


五十年从艺,沈先生桃李满园,他的许多学生都已成才。成功的学生是老师最好的作品,所以沈先生总是说:“我不寂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