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算”刘伯温的一首短诗:写透人生百年,读懂了才能活得明白

 ASHWE110 2023-12-13 发布于山西

民间有句俗语,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经过《三国演义》的演绎,“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与刘备的君臣之情也为世人津津乐道。

相比之下,刘伯温同样惊才绝艳,精晓天文、数理及兵法,民间称他“前算500年,后算500载”,甚至说他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

他辅佐了朱元璋征东平西,逐鹿中原,朱元璋尊称他为“老先生”,多次赞他是“吾之子房”。然而,在开创了大明王朝后,他却没有得到善终。

事实上,这位开国军师,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更是以诗见长,留下了不少经典诗作。

逸趣如“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幽咽如“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柔婉如“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恬淡如“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高昂如“西风吹客上马去,夕阳满川红叶明”,俱有妙处。

而说到完美融合抒情和哲理、写透人生百年思考的,当属这首小诗《绝句》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人生是活不到百岁的,即使能够活到百岁,那又能怎么样呢?

诗人开篇化用自《古诗十九首》中的那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却改为诘问形式,更加震撼人心。

世人常用“百岁”来形容人生,可受到个人生活环境的影响,真正能活到百岁的人是很难得的。

事实上,古人平均寿命在40岁以下,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开千叟宴,亦是邀请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全国各地的百岁老人只有十多位。

故而,刘伯温才会说“人生无百岁”,然而他接着又问,活到百岁又如何?

一句反问,将人生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由此意境全出。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古往今来的英雄豪士,如今都已化为尘土,洒落在江河之中。

这样抚今追昔的感慨,在历代咏史诗词中也颇为常见,如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都是感怀兴亡,悲慨世事变迁。

但他们的感慨难免都带着几分悲意,刘伯温的感慨则有两个与众不同之处:

一是落地于“人”而非事,而且是笼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的形象。

二是平平道来,仿佛无悲无喜,更能体现诗人的豁达态度。

这首诗乍读起来,看似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却尽显大家风范。

没有经历过艰难挫折、大风大浪的人,是写不出这样淡而有味的诗句的。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君实,号东篱,自幼聪慧过人,12岁便中秀才,有过目不忘之能,被誉为“神童”。

23岁时,刘伯温去大都参加会试,一举中第。然而元末朝廷腐败黑暗,他在家等了三年,才被授了一个八品县丞的职务。

他到了江西高安县,一心想做出一番政绩,但是虽然留下了清廉、刚直的美名,却也遭到当地豪绅的陷害和报复,最终含恨辞官。

直到52岁时,刘伯温才因为朱元璋的再三恳请,出山辅佐,参与灭元方略的制定,筹划全局,助明开国,结束了元末诸侯纷争的混乱局面。

结合刘伯温本人的经历,感受到他站在更高更广的位置去看待人生,更能令人体会到诗中蕴含着诗人的深沉哲思,而非文人的无病呻吟。

时光匆匆,百年易过,马致远说“百岁光阴一梦蝶”,李白说“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这短短百年,没有人能逃脱自然的法则。既然终有离开的一天,那我们应该如何度过一生呢?

有人追名,有人逐利,有人勾心斗角,有人沽名钓誉,但待到百年后,化为黄土一抔,名利又有何意义?

王观说,“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

能活到70岁的人便已经很稀少了,却又有十年蒙昧少儿时期,十年昏聩糊涂的暮年时期,50年清明,却又有一半时间都用来休息娱乐,剩下的时间里,又有多少无忧无虑的日子呢?

所以最重要的,永远都是那四个字:活在当下!

在活着的每一天,都珍惜、珍重,都尽力、尽兴,去见想见的人,去做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快乐的事。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嫉妒、悲伤和自怨自艾中,那些负面的情绪只会将你拖向深渊。

让每一天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才不辜负这短暂又仓促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