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城博物馆里的一块石头——莱子侯刻石,被誉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

 京爷说事儿 2023-12-13 发布于北京

邹城是孟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着6000年的邹鲁文化,成就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也非常多。

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属国家三级博物馆。级别不算高,但里面有一块石头弥足珍贵——莱子侯刻石,属国家一级文物。郭沫若先生称莱子侯刻石“世所罕见,金石研究必从解读此石开篇”

这究竟是块什么样的石头?它又为何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走进石刻厅,在秦峄山刻石的后面有一个玻璃展柜,柜内安放着一块刻石,在灯光映照下显得古朴又那么安静,这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莱子侯刻石。

《莱子侯刻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石长79厘米,宽56厘米,厚52厘米,为天然长方形灰色水层岩,该石刻文字7行,每行5字,计35字。内容为: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字外有边框,刻石字迹清晰,刻痕明显,保存完好。

《莱子侯刻石》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莱子侯封冢记》、《莱子侯赡族戒石》,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作品,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汉碑隶书。

时隶书尚处朴质阶段,字形、笔画略存篆书意味。此刻石融篆之意写隶,结体秀劲古茂,意味古雅,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之书风。西汉传世书迹甚少,此石虽不及孔庙"五凤刻石"之高超浑古,但也为西汉隶书之上品,被郭沫若称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

莱子侯刻石成于西汉天凤三年,原立在邹县南峄山之西南二十余里的卧虎山前。该石记载着那年的二月十三日,邹地一个名叫莱子的侯国之君为他的先人整理祭田。莱子侯不惜重金动用百余人封田祭祀,并请人刻石立碑,告诫“后子孙毋坏败”。

同在峄山附近,莱子侯刻石与著名的《秦峄山碑》相比,两者有天壤之别,峄山碑是皇家所制,记述的是“秦德”大政,而莱子侯刻石仅是一方诸侯封田的界碑。

在刻石的右侧刻录有3行题记,记述了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地方名绅颜逢甲和友人孙生容、王补、仲绪山在游览卧虎山时,偶然发现莱子侯刻石的过程。题记内容为:“嘉庆丁丑秋,滕七四老人颜逢甲、同邹孙生容、王补、仲绪山得此于卧虎山前,盖封田赡族,勒石戒子孙者。近二千年未泐,亦无知者,可异也。逢甲记,生容书”。

石无字不灵!从文化的角度讲,莱子侯刻石上的35个字,为从古隶到典型汉隶之间的过渡性书体,弥足珍贵。西汉的隶书,流传下来的极少,清代以前发现的西汉石刻更是少得可怜,算下来也就三五块而已,如五凤刻石、麃孝禹碑、莱子侯刻石等,尤以这块莱子侯刻石最为出众。清代杨守敬赞其刻字“苍劲简质”。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方朔称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为西汉隶书之佳品”。

《莱子侯刻石》拓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