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陶瓷】中国古代琉璃器器型样式欣赏------上篇

 睫毛上的风尘 2023-12-1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2018新年快乐

中国秦皇岛玻璃博物馆馆藏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河北文物欣赏

             图片

图片

白色玻璃剑璲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长6CM、宽1.9CM,白色玻璃质,半透明,轻微风化,表年光滑,欠光泽。剑璲模铸成型,正面为螭龙纹图案,凸出于地较多,约0.2厘米,身体卷曲。蟠龙纹剑璲出土量不多,其中出土墓葬包括1955年发掘的湖南长沙市19号战国墓、1956年发掘湖南长沙市杨家山玻璃厂33号战国墓及19号战国墓、1981年发掘的湖南省衡阳市苗圃39号战国墓,1960年湖南长沙市杨家山铁路工地1号西汉初期墓也曾出土,是战国末至西汉初流行式样、且比西汉剑璲较短,故此品时期定为战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色玻璃剑格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

高1.5 厘米,长5.5厘米白色半透明玻璃质,表面喑哑,前后纹饰,受沁较为严重,图案为阴线,模铸法成型,剑格基本造型自战国至两汉均没转变,中部突起一脊梁如鼻梁,一端缺口,一端微尖,嵌入剑柄后,缺口的一端朝剑首,微尖一段向剑刃,剑格俯视程菱形,中间纳剑柄的孔呈长方形。玻璃剑格的出土及传世并不多见,原因有可能是剑身因长期腐蚀风化而膨胀,剑格受压爆破无存。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色玻璃剑珌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

上底5.6厘米,下底4.4厘米,高1.7厘米,白色半透明玻璃质地,正视为束腰倒梯形,横截面呈长菱形。两面同饰隐起兽首纹。底面有钻孔用以接鞘,中间的较厚;两侧较薄。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色玻璃乳钉纹剑首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

直径4.4厘米,厚度0.5厘米,白色半透明玻璃质,不明显风化现象,圆饼状,一面有纹饰,表面光滑具光泽。剑首边沿起棱,其内饰以四圈乳钉纹,乳钉纹以同心圆方式往外排列,置中位置为一圆形浅坑,原来或嵌有饰件,模铸成型;氧化铅和氧化钡含量较高,属铅钡玻璃。 同类型玻璃剑首见于1957年湖南长沙市左家塘新生砖厂15号墓,该墓的时间定为战国晚期。该剑首亦失去附于剑首的嵌件,这类附嵌饰剑首可见于1960年发掘长沙杨家山1号墓,嵌件为蓝色玻璃一块,其大小与圆坑相约。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色玻璃耳珰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长2.5厘米, 径1.2厘米,透明玻璃质,黄色,整体轻微风化,由束腰、穿孔耳珰演化而来,通体无穿孔,中部呈狭长喇叭状,下端凸出半圆球。模制法制成,铅、钡含量较高,有微量钙、铁、锆和锡。文物含大量氧化铅、氧化钡,属铅钡系统。历史出土此类耳珰有蓝、浅蓝、浅绿、黄色及无色透明,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共七件,均白色透明,其中新莽时期墓出土此类耳珰与束腰中空耳珰,证明二者同时存在并使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色玻璃印乳钉纹璧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

外径9.3厘米、内径3.9厘米、厚0.3厘米,白色半透明,胎质均匀,两面饰乳钉纹,正面润泽光滑,背面哑,边沿粗糙。纹饰为模压成型,玻璃壁内沿及外沿边陲并模压弦纹一周,其中一段乳钉纹凸起不明显,可能是粘稠的玻璃液未能完全注入模具所制。整体纹饰与孔径偏离。本品氧化铅及氧化钡含量很高,属铅钡玻璃。类似的玻璃壁见于战国时期湖南长沙市杨家山18号墓,该璧正面为乳钉纹,背面为方格纹;其中乳钉纹一面部分纹饰扁平,凸起不明显。形制欠均整且粗糙的玻璃壁可能与璧的用途有关,不少玻璃壁边沿粗糙尖利,根本不适合配挂之用,这类璧应为明器,作馆内装饰之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绿色玻璃谷纹璧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

外径13.5厘米、内径5.1厘米、厚0.4厘米,绿色半透明玻璃质,已断裂成几块,正面光滑亮泽,背面粗糙无光,正面内外沿各一圈阴文,其内为弧纹,排列紧密。反面阴文之内为乳钉纹,但风化使纹理欠清晰,纹饰为模铸,肉宽厚不一,含较高的氧化铅,并含3.5%氧化钡及2.49%氧化钠。类似谷纹排列的玻璃壁在战国已有出土,湖南迄今出土三件,其一为深绿色,1955年出土于长沙市陈市大山4号墓。广东广州M1101西汉前期墓亦出土一件深绿色玻璃壁,一面为弧纹,另一面为乳钉纹,根本品相似。

图片

图片
图片

蓝色玻璃凸玄纹玦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外径2.7厘米、内径1厘米、厚0.3厘米,蓝色胎,包浆自然。中间凸起一圈玄纹,应用于配饰。玦通决。形如环而有缺口。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作耳饰玉器。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物,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如:”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色乳钉纹玻璃瑗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外径3.9厘米、内径3.1厘米、厚0.3厘米,白色半透明质地,表面微受沁,有规则乳钉纹饰,模压法制成。《尔雅》称:“好倍于玉谓之瑗。” “好”指玉器的中空部分,璧的实体部分尺寸超过孔径则称为瑗。《荀子》提及“召人以瑗” 瑗是君王召见的信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蓝色玻璃乳钉纹环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外径3.8厘米、内径2.1厘米、厚0.4厘米,蓝色透明玻璃质,保存完整,表面部分侵蚀,环上纹饰模压成型。样本中氧化铅及铅化呗含量很高属铅钡玻璃。其制造工艺是用一条长方形玻璃片加热软化后卷曲放置于模具上加热压制而成,环身有一道接痕。这种挂环依照流行的玉系璧式样而造,是古代悬挂于墙或衣物上的饰物,下垂彩带、羽毛等物。类似玻璃环常见于战国晚期湖南长沙地区墓葬,其中长沙M141墓及M779墓均见出土。

图片

图片
图片

深蓝色玻璃嵌双色蜻蜓眼及网纹珠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直径为1.6厘米、1.2厘米.1.2厘米深蓝色玻璃质,球形,透明度低,表面微受沁,深褐色地上单行白点织成的网纹,围绕蓝白双色玻璃眼,成分中氧化铅含量非常高,另含小量氧化钡,氧化钙超过4%。

图片

图片
图片

嵌蓝白双色蜻蜓眼及网纹珠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直径为1.9厘米、2.3厘米、2.4厘米、2.4厘米,深蓝色玻璃质,球形,两珠表面受沁使纹饰部分崩裂,其余表面光滑有光泽,眼为绿色,三颗蜻蜓眼大小不一。球面由双行小白点织成的网纹划分为错对的三列;中列网格内为天蓝与白色相间六层同心圆蜻蜓眼,上、下列为四层蜻蜓眼,网纹交汇点为两层。上、中、下三列眼饰分割稍远;整体纹饰虽难以网纹分割,但纵向感强。样品中氧化铅含量较高,并含3.06%的氧化钡,应属中国本土生产。这种附有双行小白点的网纹蜻蜓眼珠,不属西亚风格,是战国时期我国自创自制的最流行的蜻蜓眼品种,可参考西汉前期广州越王墓。此类蜻蜓珠特点是穿孔较为宽阔,供布带串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陶胎蜻蜓眼串饰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灰陶胎外敷玻璃层。整组珠造型并不均整,大珠直径2.4 厘米,共四十枚,色调统一,可分二式。一式微珠数量多,其大小稍有差异,但基本纹饰一致,即赭色网纹图案将珠体分为错对两列或三列,交汇点为为黄色单层眼,网格地色白色,其上为蜻蜓眼饰。网纹上交汇点之间再置以蜻蜓眼。样品显示氧化铅含量较高,并含氧化钡,属铅钡玻璃。此类玻璃浆堆料陶珠,制作较镶嵌技术简便,可能为玻璃蜻蜓眼珠的一种廉价代用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绿色玻璃蝉琀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

长3.7CM宽2.2CM,半透明玻璃质,有绿色、白色,但因土沁变质而失透,土沁有棕色及灰白色,表面光滑但光泽微弱。三件蝉形制相同,均平底弧背,扁平三角状头,两眼旁出,背部后段起棱以别左右翼,尖尾;另外又在胸背位置略施阴线刻画。样本的氧化铅含量很高,并含2.02%氧化钡。

图片

图片
图片

浅绿色玻璃盘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

口径19.7 厘米, 高3.2厘米,浅绿色不透明玻璃质,风化较严重,模制。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胎厚(一点三厘米),器表平滑,晶莹如玉“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光谱定性分析,主要成分为硅和铅,并含钠与钡”,属国产铅钡玻璃器物。国家一级文物。河北省文保中心借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浅绿色玻璃羽觞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

长径13.5厘米,短经10.4厘米,高3.4厘米,浅绿色不透明玻璃质,风化较严重,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与上图玻璃盘一样是最早模制法玻璃容器,国家一级文物。河北省文保中心借展。具已有考古资料,典型汉代国产玻璃容器出土只两批----河北满城刘胜墓与徐州楚王墓,其余地方出土汉代玻璃容器为有强烈外国风格的钠钙玻璃器物,相信多数为进口。就数量而言,两广地区出土西汉晚期至东汉玻璃容器较多,也曾出土好几批深蓝色玻璃杯与玻璃盘。广州横岗出土西汉中晚期玻璃容器、广西合浦出土的西汉晚期及广西贵县出土的东汉玻璃容器较有代表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双面工蝉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

长4.8厘米,宽2.8厘米,高0.8厘米,白色半透明玻璃质地,受沁较为严重,通体呈米黄色,双面刀工,蝉眼部突出,双翅尖锐,刀工柔缓,应为西汉早期工艺。

图片

图片
图片

八刀蝉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

厚0.9厘米,长5.9厘米,宽3厘米,白色玻璃质,风化处呈米黄色,表面光滑,两旁尖薄中间圆弧。先制出雏形,以冷加工方法琢磨出蝉形,以简练的阴刻线条画出蝉的轮廓,正面为蝉的背部,背面刻画蝉的腹部,类似的刻琢工艺称为汉八刀。含铅量很高,河北阳原沟M9墓出土同类型玉蝉含,时期定为西汉晚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色玻璃贴金柿蒂纹长方形饰片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

白色不透明玻璃片,长5.8厘米,宽4.3厘米,高0.4厘米,外表风化成米黄色,表面光滑,从风化较轻的部分观察,可见玻璃片原有光泽,玻璃片薄厚均匀,上有柿蒂纹纹饰。 江苏邗县杨寿乡宝女郭新莽墓出土玻璃片19片,中三片为柿蒂纹。而新莽至东汉初的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M31墓和M33墓,两墓共出土80片,柿蒂纹出现在长方形和菱形玻璃片上,内填金箔。

图片

图片
图片

蓝色玻璃内画墨彩瑱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长5.7厘米,粗口1.5厘米、细口0.8厘米。蓝色透明玻璃质,风化较严重,表面光滑,;器物呈笄状,空心。脚呈喇叭形稍残,底内弧。模铸成型,内壁仍存白色灰地,其上画有图案。样品氧化铅含量很高,并含4%以上的氧化铅及氧化钠。战国墨彩耳瑱传世较多,大多数为蓝色或绿色,花纹大致相同,一为正、倒向英文“L”字纹,排列紧密均匀。二是抽象线形纹饰,构图疏朗,风格奔放随意。本品为第二种。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色玻璃印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

长2.2厘米、宽2.2厘米、高1.8厘米,黄色不透明玻璃质,轻微风化,外形保存原好,光滑但欠光泽。方形,覆斗纽,无纹饰,整个章连同阴文及印文均为模铸成型。氧化铅及氧化钡含量较高,属铅钡玻璃。据资料考证,相比战国汉玻璃印出土较少,湖南长沙左家塘M41墓出土一件,“绿色,印面长宽0.95厘米、高0.8厘米。印面篆有“中身”二字。”另外,四川犍为县巴蜀国出土玻璃印章两件,颜色为乳黄色,印纹则为花蒂纹及四叶纹。

图片

图片
图片

玻璃耳珰陶范—配蓝色玻璃耳珰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

耳珰长1.2厘米、径0.8厘米,陶范长3.2厘米,宽2.6厘米,高0.9厘米外为长方体陶范,上侧凹槽嵌有蓝色半透明束腰耳珰。凹槽前后有直线阴纹,供内范打孔之用。此种工艺较为复杂,适合制造空心及较为精细的器物,制造工艺与青铜器铸造法类似,一、用陶土制成瑱形母范。二、用母范制成内范、泥芯。三、将玻璃液注入内范。四、冷却后将外范打碎,浸入水中,泥芯溶化取出得到中空玻璃器。部分玻璃瑱尚可见瑱中内范。上图墨彩玻璃瑱即为内范刻意所留。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色玻璃眼盖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

白色不透明玻璃质,表面微风化,风化物呈棕色。两件眼罩作榄核形,两端作一穿孔。正面弧起光滑有光泽,底面平直暗哑。先作玻璃片雏形再冷工琢磨而成。样本的氧化铅及氧化钠含量很高,同类型的玉眼盖出土于河北阳原三汾沟M9为西汉晚期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感谢观看!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