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警方提醒:千万别接!有女子接听后卡内38000元立马没了

 小天使_ag 2023-12-14 发布于湖南

近期,不少上海人都反映接到了

陌生人打来的FaceTime电话

有人称,接通后发现

除了漆黑的屏幕外

根本看不见对方,只能听到声音

也有人吐槽

对方相当执着

挂了一个还继续打

浦东反诈联盟

还专门发布过一则提醒

警惕利用共享屏幕实施精准诈骗

没想到

还是有人不幸中招

一个来电

卡内38000元立马没了

到底是什么回事

一起来看看

陈女士称此前接到一个,自称银行工作人员打来的FaceTime电话,可以帮助陈女士取消其因“微信百万保障计划”自动续费产生的800元费用。陈女士不疑有假,在对方一步步指引下输入银行卡验证码,卡内的38000余元人民币被瞬时转出。

警方提醒:当用户注册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时,将自动免费开启“百万保障”,此保障为APP自带的安全设置,完全免费,不会“到期”或者“过期”,不会要求“缴费续保”,更不会影响征信。

意识到被骗的陈女士

报警求助

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江海派出所反诈民警,及时采取措施成功挽回陈女士的全部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警方循线追踪掌握了一个为“FaceTime诈骗”“跑分、洗钱”犯罪团伙的作案事实

并于近日将3名嫌疑人抓获归案

经讯问,嫌疑人李某豪交代其在网上认识了一位自称“小刘”的男子。在明知对方正从事为诈骗团伙“跑分、洗钱”的情况下,向其介绍了李某和李某宝。而二人也在明知“跑分”行为违法的情况下,提供银行卡实施转账、取现,涉案金额31万元,3人从中非法获利1.5万元。

目前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已被奉贤警方依法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

警方提示

陌生的“FaceTime”电话谨慎接听

牢记以下五点

1、核实身份官网认证

银监会、京东客服电话不会主动外呼,外呼客服号码为固定短号。如接到自称银监会、京东客服的电话,请提高警惕,切勿轻易转账,如有疑问请直接拨打96110咨询!

2、拒不透露个人信息

身份信息、银行账户、验证码、各类密码要小心保管,绝不透露!

3、不加好友、不开视频

如对方要求添加私人社交账号或至各类视频会议软件进行屏幕共享等协助操作,一定要果断拒绝!

4、绝不转账、借贷

如对方要求操作转账或者进行借贷,统统不要理会!

5、谈及征信切勿慌张

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任何人无权删除或修改,如对个人征信存疑可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

另外,临近年底

上海不少消费者又遇到了新陷阱

“京东”“淘宝”送大礼?

警方提示:年终盛典类骗局来了

“年终购物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电商平台迎接年终来临之际,在各购物平台随机抽取66888名在购物平台有着5年以上的购物记录的活跃用户参与3重豪礼的专场活动……所有商品均由美团/饿了么同城免费配送,30分钟内送达……”

近日,一封封红彤彤的《感恩有你——年终遇见礼》由快递员送到部分上海市民家中。但上海辟谣平台核查发现,这又是以“送礼”为噱头的电信诈骗陷阱。

从市民提供的《年终遇见礼》看,除了信封外,还有一张刮刮卡、一封主题为“感恩有你”的感谢信。感谢信称,相关活动由京东、天猫、淘宝、美团等众多电商平台和知名品牌联合主办,并盖有“电商平台活动专用章”。

不过,相关电商平台均否认组织类似活动。相反,淘宝、京东、支付宝等不久前特意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强调,平台没有组织过任何送礼活动。

再看“遇见礼”的文字表述,发现与以往各种“赠礼活动”很是类似,只不过原本送到市民家中的湿纸巾、手机架、塑料杯、铅笔等“三无奖品”,变成了刮刮卡上的“奖项”,价值也提高了。

不过,收件人“中奖”后,仍旧得扫码领奖。与以往要求“中奖人”扫码添加微信不同的是,本次骗局要求收件人用支付宝“扫一扫”。扫码后,页面提示“中奖人”将在支付宝内添加某“奖品”供应品牌的“认证客服”为好友。该客服又将“中奖人”拉入另一个群。在相关群里,骗子原形毕露,开始玩“刷单返现”老套路,索取“中奖人”的个人信息。

入群后,骗子原形毕露,其所称的“盛世嘉业”APP并未出现在正规的应用软件下载市场

截至发稿,该二维码已被屏蔽。上海辟谣平台联系到了相关品牌的官方客服,并向其提供了“遇见礼”卡片照片。收到照片后,该客服立刻表示:“这个是骗人的”,建议下载防诈骗APP,提防不法分子。在此后的交流中,该客服还说,很多知名品牌都遇到了类似骗局,建议消费者不要轻易进群,更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

“奖品”品牌官方客服明确表示,“送礼卡”是诈骗

今年以来,上海辟谣平台已多次揭露这类“礼品卡”“礼品券”陷阱,各地警方也发布了提醒。不过,上海辟谣平台发现,仍有部分消费者被其迷惑,其中不乏高学历、高收入群体,甚至有熟悉互联网行业的记者也差点“中招”。

有记者也对“礼遇卡”将信将疑

进一步调查发现,信以为真的消费者往往是“剁手族”,网购频率高,所以相信了所谓的“平台抽取资深用户赠礼”的说法;而且,他们容易将“赠礼快递”与自己真正网购的商品混淆。还有“剁手族”以为,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正规平台添加名称中有“认证客服”字样的“好友”,就是平台或品牌的官方客服。殊不知,这是骗子的障眼法,因为用户名是自拟的,无须通过平台认证。

以上种种,或许是诈骗分子一直在设置“赠礼”骗局的原因。

不过,这类陷阱其实有规律——

首先,相关“礼品”假称以各大电商平台以及知名品牌的名义发出,为的是增加可信度。收件人只要留心一下这些平台的官方账号,往往能看到澄清信息。

其次,“送礼”的名目或送出的礼品会根据时令、节令改变。例如,近期结合电商平台的年底促销,早一些则以“'双11’送礼”为由,再早些则多了大闸蟹、月饼等节令产品。不难推测,如果还有下一轮“赠礼”,名目很可能围绕元旦、春节等节日展开。

最后,“领奖”后的流程完全一致:不论用哪个平台“扫一扫”,目的都是让“中奖者”主动联系骗子,再由骗子引入电信诈骗群。入群后,就是“完成任务返现”“下载任务APP”等老套路。

可见,预防这类陷阱,只要牢记“天下不会掉馅饼”、不理不睬不扫码即可。尤其是喜欢网购的“剁手族”,对于自己没有购买过的产品或所谓的平台赠礼要留个心眼,千万别动心。

本文综合自:上海辟谣平台、警民直通车上海、东方网、浦东反诈联盟

来源:解放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