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能治国,武能平乱,北宋第一完人范仲淹

 激扬文字 2023-12-15 发布于四川

公元 989 年,范仲淹出生于徐州,即今江苏之地。他出自官宦世家,但到他这辈祖业已经衰落。公元 990 年,他年仅两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无依无靠,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给山东辎州的朱氏,范仲淹也随之改姓为朱,名为朱说。他对童年的事一无所知,一直认为自己是朱家的子弟,直到有一次,他劝阻朱家的兄弟不要挥金如土,结果被他们反驳说,我花朱家的钱管你什么事?他惊愕不已,后来才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原来他是苏州人,非山东人,也了解了苏州的范氏家族不容他和母亲,而山东的朱家也不把他当成自家人。换了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如此坎坷,恐怕早就灰心丧气,以此为借口自暴自弃,而范仲嫣却正好相反,他把悲哀转化为力量。

公元 1011 年,刚刚明白身世的 22 岁范仲淹毅然告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读书,每天吃着凝固的隔夜粥和咸菜,用冷水洗脸,四年如一日,苦读不辍。公元 1015 年, 27 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范仲淹能够从寒门出身考中进士,和时代有关。宋朝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阶级壁垒,不再由贵族垄断。朝中朱紫之贵,皆是读书之人,只要肯努力学习,平民也能有上升的机会。成为进士之后,范仲淹经历了多次波折,和范氏家族商议多次,终于成功认祖归宗,恢复了范仲淹之名。

在仕途上,范仲淹从地方小官做起,他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州县,他能为良吏,将地方治理得有条有理。因为地方政绩突出,声名日隆,渐渐地,朝野上下都知道有个叫范仲淹的人非常了得。公元 1028 年, 40 岁的范仲淹在宰相重臣的大力推荐下,得志进入朝廷中心工作。从此,他开始了自己不畏强权的一生。那一年,宋仁宗十八九岁,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刘娥依然掌控朝政。刚到朝廷中心,范仲淹上疏给太后,要求还政给已经成年的皇帝。范仲淹的这一番话不出所料,毫无效果,不仅没用,还成功让自己被贬去外地当地方官。即使自己已经是地方官了,范仲淹依然不停地给朝廷上疏建言献策。虽然几乎没啥用,但范仲淹成功的让宋仁宗记住了他。

公元 1033 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一掌权立即把 44 岁的范仲淹重新调回朝廷重用。宋仁宗满以为范仲淹能成为自己的亲信,能够永远站在自己这边,没想到范仲淹只是站在正义的一边。这一年冬天,郭皇后和其他后妃打架,一不小心一巴掌打在了皇帝脖子上,误伤了宋仁宗。仁宗非常生气,要废掉皇后。宰相和皇后有仇,所以支持仁宗。而范仲淹等大臣坚决反对废后,不但不同意,还要率领一众反对官员伏阁请对,相当于静坐抗议。在一番反对下,范中烟成功被外放到了苏州做知州。范中烟能力实在是太出众了,因为治水有功,次年他又被调回了京城。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清除弊政,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也让当时的开封府清明有序,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公元 1036 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独揽朝政,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公然质疑宰相的用人制度。他劝皇帝亲自制定制度,掌握官吏升迁之事,没想到被宰相吕一检反驳。宰相抨击范仲嫣迂腐,说他跃职言事,勾结彭党离间君臣,九品芝麻官里有一句话说的是,好人一定要比坏人更有手段。可是范仲淹的嘴皮子还是没说过宰相吕夷简,于是又被贬去了饶州,就因为范仲淹老是耿直的做刺儿头,挑衅上级,得罪同僚。梅尧臣写了一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儿,自己少操心,拿好自己的薪水,好好逍遥,他不香吗?范仲淹偏不,他回应梅瑶沉说自己永远宁名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比美国人帕里克亨利说出的不自由毋宁死早了740 年。

公元 1038 年,西夏建国,公然挑衅大宋,在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震动朝野。宋仁宗无奈,只能启用众望所归的范仲淹,派大臣夏耸任总指挥,范仲淹和韩琦为副帅,到西北对付西夏。范仲淹这个能人,在边境能为名将,他在防守边塞的战争中号令,明白爱护士卒,采取正确的策略,经常取胜,军威大阵,连宋仁宗都不得不称赞,说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就连对手西下人都说他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小贩指范仲淹,大贩是镇守盐州却吃得败仗的前任范邕。对手认可老板认可能力摆在那,政敌无话可说。

公元 1043 年,庆礼三年,西方编事稍安定,宋仁宗招范仲淹回京任职,见官举荐范仲淹,说他有宰相之才。八月,宋仁宗提拔范仲淹为参之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范仲淹当宰相,那就是国柱。范仲淹等大臣开始策划清理新政,来挽救宋朝的颓势。但是阻力太大。庆历四年,被动了蛋糕的反对派加大毁谤新政的力度,指责范仲淹发展朋党的议论再次兴起,改革不到一年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非常心累,上书请求外放,一群人的理想就此失落。

范仲淹在庆历六年改革失败后两年,于58 岁时抵达邓州任职。他怀着报国之志,然却无从施展,因无高强度工作负担,他便在业余时间开始反思庆历新政的失败,着手记录自己的感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尽管改革未能成功,他的初心却始终如一,他都在坚持不以物喜,不以己非,坚持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许像陈子昂那样的诗人会因未得到重用而质疑自己的能力,但范仲淹的才干从未因庆历新政失败而受到质疑。或许,如果庆历新政成功,靖康之难或许就不会发生。一般人若在面对问题时只会提问而不会解决,或贬谪一两次便可能难以再起。但范仲淹一生中,他身为布衣却作名士,担任州县官员却成为能吏,主守边疆时成名将,在朝廷则备受孔子之赞为大臣。千年来,鲜有他这般全才,故他屡遭贬谪,但又能数次被召回,正是凭借实力支撑着他的一生。

公元 1049 年,60 岁的范仲淹调任杭州,年岁已属享受田园生活,虽然他确实购买了一千亩良田,却并非为自己所有,而是建立了范式亦庄,让闲人经营,购得南园,设立苏州学院,提供教育资助、婚丧嫁娶用度等,惠及范氏家族近千年后裔。近千年来,范氏家族儒学的培养奖励了 400 多名进士,百余名状元。至今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盛昌盛。他在大事上以国家利益为先,在私事上始终将大家之事置于个人之前,身体力行成为模范人物。如此,他终能够感化后人,子孙后代也因而受益。

公元 1052 年,64 岁的范仲淹在徐州病逝,葬于河南洛阳县万安山下。宋仁宗追封他为楚国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