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自以为是的一句续诗,说透人生要藏拙,姿态放低才是高境界

 桂临塞上 2023-12-15 发布于宁夏

威评书影史,有你更精彩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这首诗出自两个人的合作。上句是王安石,下句是苏轼。

《警世通言》里记载,说苏轼去拜访当时的宰相王安石,碰巧遇上王安石在午休。他在书房等候之际,看到书桌纸上写有一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当时的苏轼正是血气方刚,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之时。他读到后颇有些不以为然,觉得王安石有些名不副实。

因为秋季的黄花最能耐久,遇到暖冬,花期更长,只枯萎不凋落,哪来什么“满地金”的说法?

很简单,作为出生在蜀地的人,他没有见过菊花凋落的,在认知里觉得那是不可能有的事情。

于是他续写了下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大概意思是说,春花落英纷纷或者落红满地是正常的,秋天的花可没有“满地金”的说法,您再仔细想想?

写完他就走了,都没等王安石醒来。

结果等到苏轼开始被贬之路开始,到了黄州时候,恰逢重阳,和朋友赏菊,一阵风吹来,竟真的出现了菊花落瓣的场景。

这也把苏轼惊呆了,才回想起来当年留诗的狂妄和无知。

可能这也是他能和王安石和解的一个由头吧?

02

苏轼年轻时候经历确实顺风顺水。

首次出川进京应试,就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城。并且在被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中占据一席之地,后来被喻为北宋百年第一人。

作为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挫折,多数的表现就是“自负”和得意忘形,苏轼也不例外。

文采横溢,名满天下,大家赞扬,名满天下,这就是骄傲的资本!

《警世通言》里记载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简单来说,他就是不懂藏拙,后来他的人生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这和他年轻时候的踌躇满志相比,落差巨大!

幸好,苏轼懂得转念,懂得自我排解情绪,没有生出才华被埋没的怨叹,也没有变得愤世嫉俗,而是慢慢学会在现实中收起锋芒,看淡得失。

这也让后世看到了一代文豪的风采,而他也成了后世无数人敬仰和仿效的偶像。

03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这样,见识少却自以为是,更把自己当回事。却不知道,那样的显山露水,反而更显得自己的无知和肤浅。

在生活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虽然学识浅薄,但却总是喜欢高谈阔论,叨叨半天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却缺乏深度和广度。这些人常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见解是独一无二的,却不知道他们的言论早已被他人说过无数次,有点炒冷饭的意味。

更给人一种跳梁小丑或者是显摆的感觉。

更糟糕的是,这些人的这种行为往往会伤害到其他人。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有限的认知而误解他人的意图,或者因为自己的肤浅而忽略他人的优点。这种行为不仅会破坏人际关系,还会让人们感到失望和沮丧。

因此,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水平,让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伤害到他人。

人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那么我们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04

就像苏轼一样,吃一堑长一智,并且在荣辱得失中修正自己,懂得放低姿态,从而变得旷达和境界越来越高。

这样,哪怕人生在逆境中,也会变得有趣有滋味起来。

人生一辈子不就是图个快乐自由,不为难自己吗?

所以说,闲暇时候,读读苏轼的诗吧!

喜欢就关注威评书影史吧,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