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和亚洲不是一块完整大陆吗,为何还要强行分成两个洲?

 柠檬猪nyzbh9re 2023-12-15 发布于广东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如今地球上有着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南极洲。而在这七大洲之中,基本上每个大洲都是一块单独的大陆,洲与洲之间,基本上也都是以大陆本身作为地理分界线。

然而,在七大洲之中却有着两个例外,那就是欧洲与亚洲。欧亚两大洲,同属于欧亚大陆,严格来说二者就是同一片大陆,但是却被人为的刻意的区分为了两大洲。那么,在这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理由?

(欧亚大陆)

一、陆地三分说

我们今天的现代地理,其基础其实依旧还是来源于西方地理。而西方地理的底色,则是“陆地三分说”。

而所谓的“陆地三分说”,其主要则是起源于古希腊人对于地中海沿岸的探索。在古希腊人起源的克里特岛,其地理位置本身就是欧亚大陆的连接,因此希腊人一早就清楚亚洲的存在。

所以在“陆地三分说”之前,其实还存在着“陆地二分说”。然而,随着古希腊人对于地中海的探索愈发深入,其逐渐发现了地中海南岸的利比亚以及突尼斯等地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北非。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受限于自身的见识以及想象力,古希腊人不会把世界想象的太大。

在古希腊人看来,欧洲,北非以及近东到波斯的范围,恐怕就是世界的全部了。而地中海,又居于其中间,以地中海为界,陆地应当被分为三个部分。

而后来欧洲的罗马帝国,以及之后的中世纪欧洲,则基本上也延续了古希腊人的这个地理概念,欧亚大陆也因此被分为了两个大洲。

古希腊时期,希罗多德以顿河,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亚速海为界,具体的区分欧亚大陆。

(乌拉尔山脉)

然而随着欧洲人在大陆上的逐渐向东探索,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陆地分界线,也在不断的向东推移,直到乌拉尔山脉与高加索山脉。而首先提出以乌拉尔山脉为界限的,则是俄国人。

二、动物会说话

在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时期,其国内的著名地理-历史学家瓦西里.塔季谢夫首次提出,以乌拉尔山脉作为欧亚两大洲的地理分界线。

而在当时那个年代,俄罗斯帝国的疆域早就已经跨过了乌拉尔山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瓦西里的观点还算是比较客观。

(乌拉尔山脉)

而瓦西里之所以这么判断,其主要理由则是源于生物学。瓦西里对于乌拉尔山脉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考察。

发现以乌拉尔山脉为界,两侧的动植物都有着相当显著的差别,甚至就连人种都有所差别。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当地民族开始普遍以黄种人为主。

而沿着乌拉尔山脉,山上的河流开始向着两个方向流淌其中一面向西,流入伯朝拉河以及卡马河,另一面则向东,注入了鄂毕河。而乌拉尔山脉两侧的动植物差异,事实上也是主要与河水的流向,所一起产生的。

(鲑鱼)

瓦西里经过对河流的不断研究之后表示:“向西河水里的鱼,通体呈现红色,例如鲑鱼和茴鱼。而在向东流淌的河水中,鱼的颜色却普遍呈现出白色。

虽然很大程度上,这些鱼类的外表,与西面的表亲基本相同。例如,折乐鱼,聂利玛鱼,马克鲟鱼。而且经过相同的烹饪方式,二者的味道也各不相同。”

因为乌拉尔山脉的东西两侧,动植物群确实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点,因此瓦西里的观点,也逐渐的为大众所接受。将其作为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或许的确是比较合理的。有趣的是,瓦西里同样也是全世界首个提出”乌拉尔“作为乌拉尔山脉名字的人。

(鲑鱼)

在此之前,俄国人普遍将乌拉尔山脉称为“基佩尔鲍列伊山脉”,这是一个希腊语词汇,意为“狂风与寒冷之神”。而乌拉尔这个词汇,则出自于鞑靼语,其意为“石头腰带”。

有趣的是,“欧罗巴”与“亚细亚”两个词汇,也同样出自于希腊语中的“Εὐρώπη”以及“Ἀσία”。前者意为“日落之地”,而后者则意为“日出之地”。

三、欧亚分界的底色

轻松的话题结束之后,我们就要重新回归沉重了。我们前文中提到了,欧洲人的地理概念,起源于“陆地三分说”。然而,“陆地三分说”的底色,却是毫无疑问的“欧洲中心说”。而其本质上,其实就是为了区分“自我”与“他者”。

(古希腊遗迹)

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强行人为区分之下,欧洲代表了“先进”的一方,而非欧洲则是“愚昧与落后”的一方

这一点反应在现代,则同样是被人为强行区分出的“东方与西方”的概念。而古希腊人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区分,其实主要则是源自于希腊人眼中的“野蛮人观念”。

其实在希腊人看来,除了其所认可的希腊城邦体系内的人类之外,其他的人类全部都是“野蛮人”。

而“野蛮人”所生活的“边缘地带”,自然也就是其他大洲了。然而,对于这种地理概念最为推崇的,反倒是亚细亚沿岸的古希腊城邦。

(古希腊)

他们之所以推崇这种“文明与野蛮”的概念,也并非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这些亚细亚沿岸的古希腊城邦,其本身就长期受到来自亚洲文明的威胁,因此对于文化认同有着较高的需求。所以以“文明与野蛮”为底色而产生的“陆地三分说”,本身就非常的对这些亚细亚希腊人的胃口。

而在欧亚分界的不断演化下,欧洲人同样也在不断的构建自我认同。正是因此,“欧亚”的分界,从来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欧洲人的脚步而不断的变化。

参考资料:

相炜.欧亚界线的变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Z2):1.

艾仁贵.从'陆地三分说'看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洲际想象[J].历史研究, 2022(4):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