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岭《认知觉醒》:这是一本,能让你有所收获的书,读完它你绝对不会亏

 一柠有个小院子 2023-12-15 发布于河北

01 三重脑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学过,“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篇课文。说的是人只有一个大脑,但在这本《认知觉醒》里,作者说人其实是有三重脑的。

何谓三重脑,即:婴儿期是本能脑,青春期是情绪脑,成年早期是理智脑,已趋于成熟。

作者说,“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里,我们总是显得心智幼稚不成熟。”

细想还挺有道理,婴幼儿时期,做什么都是本能反应,小朋友玩的高兴一起玩会,不开心说打起来就打起来,这可不就是本能反应吗(书的开篇提到过进化,用鳄鱼与蛇来说明本能脑的行为)。

青春期,慢慢自己的情绪开始由自己主导,变得敏感或者对外界一切事物感到不屑(猴子的情绪脑)。

到二十岁以后,一年比一年成熟,一年比一年懂的多,也会慢慢收敛自己的锋芒,变得成熟(理智脑)。

所以这三重脑,作者给细分了年龄段,分别为,2岁、12岁、22岁,果然都踩在了点子上。

02 做总比不做强

我们常常因为工作,因为赚钱,因为如何快速提升自己而感到焦虑。

作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也有很严重的焦虑,后来他终于得出结论,那就是“做总比不做强”。

有些事情做起来,可能短期不会有什么收益或是看不到成功的迹象,可如果因为看不到成果,就停滞不前,不去尝试,那成功便会更加遥遥无期。

就像我对待读书和写作一样,有时候我想如果不读书不写作,日子也就过去了,读了又写了,总归还有迹可循,不至于一说最近都干了什么,脑袋只有一片空白。

有句话说“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做总比不做要强,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

03 焦虑的根源

每个人都有焦虑的时候,而焦虑的真正根源,作者说,是在于人们很想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那么如何战胜焦虑,书里也给了方法,例如:

1.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我觉得很好理解,如果你同时想画画,想写作,想听课,想练琴……可根本没那么多时间,一把抓肯定每个都分不出多少经历,还会造成“通十门,没有一艺精”的局面。)

2.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上周我看了《被讨厌的勇气》,里面就说要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在这里就是第二句的体现,看清自己真实水平,然后接纳自己,再继续往深挖掘潜力,总有一天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3.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3与1在我看来,很相似,都是捡重要的去做,所以,没什么难理解的。)

4.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接受环境,有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里,可能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又特别耗时间,拿我自己举例,我平时想看书写字,可是没有时间,因为带娃消耗了太多时间。所以我现在就处在局限的时间里,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抽空写字。)

5.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焦虑的根源在于想学习,想赚钱,那就直面它,焦虑学习就往学习上靠,想赚钱就往赚钱上想,想办法去突破它。)

04 模糊区打转

人们总是习惯在模糊区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

例如以前我学英语,总喜欢刷题,有时候答案都背下来了,可是为什么要选择那答案,其实我是不知道的,而且我偏爱做那几套做过的题,新的试卷我确实不愿意做,因为觉得太费脑细胞,这其实就是在舒适区兜圈。

作者在这里用学霸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做了对比,他说,“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 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成绩一般的同学的行为,就是在舒适区兜圈子,看似勤奋,实际上没什么进步,比如我。

05 元认知

书里提到了“元认知”这个词,即:我们常说的“反思能力”(明明反思这词听起来挺简单好记,不清楚书里为什么要叫它元认知)。

作者说元认知至少能分出六个等级,最终又归为两类,即:被动元认知和主动元认知。

这是一种能力,有的人只有在逆境中才会

启用这个能力,这是被动元认知;而有些人,却会在即使没有威胁时也会启动,让自己不断进化,这就是主动元认知。

提高元认知,成为思维舵手,作者提供了3种方法。

1.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2.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这样一看,如果按照作者的方法来,可能每天都要紧绷一根弦,活的非常累,要时刻准备为生活努力奋斗了。

实际上作者说,元认知(反思)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最后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话结束了这一篇章,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06 舒适区边缘

第五章里讲到了舒适区这个词,作者说,好的成长是“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其中有一个例子是关于读书的,他说有很多人,喜欢向人索要书单,以为别人推荐的肯定好,可有时候下单拿了一堆书回家,翻几下就读不下去了。

这其实不是别人推荐的书单问题,而是每个人的阅历不同,知识背景不一样,同一本书可能别人读起来刚好在自己的拉伸区(健身是撕裂肌肉的过程,休息后会变得更强壮,下一次锻炼坚持到力竭,就是逼迫我们的肌肉走出舒适区到拉伸器区)。

对别人是拉伸区,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困难区,所以需要重新匹配我们段位的书籍。

想起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有很多人推荐,也有些人把这本书贬的一文不值,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以后,还是觉得是有些收获的。这大概就是每个人所处的读书阶段不同吧!

07多角度看问题

第七章中的多角度看问题,也值得我们参考。

很多时候,我们工作生活里遇到事情,导致一些情绪问题,内心总会有个声音对我们说“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和别人说不着”,于是苦思冥想解决之法。

但是作者说,当我们对情绪问题或工作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一个人闷头苦想,要学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借助他人的多维视角来克服自己单一视角的局限。

有句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应该也是这个道理,遇到事情,向外求援,说不定别人说的哪个点,就能让自己找到答案,豁然开朗了。

寻找外援除了人,还可以借助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运动,比如写作等等。

书里就引用了《人生护城河》这本书,作者张辉处理情绪的例子,某天下班,他因白天工作时与人吵架而一直余怒未消,最后他通过写作梳理了情绪,也能站到另一角度去理解与自己吵架之人的立场和处境了。

其实对喜欢写作的人来说,这种体验是一定会有的,有时候因为一些事情导致情绪低落,通过写作,确实能将情绪疏通。

以前不了解这是什么原因,只知道是通过写作发泄了情绪,看了这本《认知觉醒》,才发现,其实写作是帮我们以多角度看待了情绪问题的同时还进行了反思。

·

·

·

今天就到这啦,祝你开心,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