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人的今月——走出校门进行曲

 pengxq书斋 2023-12-15 发布于广东

凡人的今月——走出校门进行曲

         今月,2023年12月。

        1967年12月,是我毕业离校走出校门开始走上工作单位的月份。

         我是1960年9月,跨入了“红色工程师摇篮”的清华大学。按照学校六年制学制,应该是1966年7月毕业。

         然而,适逢一场文革爆发,在那特殊的年代,滞留学校参加政治运动一年多,无法如期毕业。

         文革初期,在批判和砸烂“资产阶级统治的学校”背景下,一些与学生身份相关的证书、文件和资料,如学历证书、录取通知书、准考证等被视为“禁区”,甚至弃之如敝屣。有的学生,将此付之一炬,有的将之贴在大字报上打个“X”,以示与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决裂,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学校划清界限。

        在那时,从公开的场合来说,大家都会认为这是“革命行动”,包括我自己在内。不过,在我内心里却并不认同。所以,就悄悄地雪藏了这些“文物”。

         如:

1960年7月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我的老伴,作为当年1966届学生,也保存一份1966年4月的报考研究生的《研究生准考证》。

现在,我还保存着1957年夏的高中录取通知书。

还保存着高中行将毕业、面临高考前夕所填写的报考高等院校志愿的《申请报考书》(草稿)

        对于1966届毕业班的学生而言,除了积极参加这场政治运动以外,在毕业岁月里,一个与自己切身利益攸关的毕业分配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每一个毕业生面前。

          当时,我们所能知道的是,196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文《中发67(290)》《关于1966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问题的通知》(1967年9月7日)

详见供毕业生参考的学校油印件。

      文件决定,1966届大专院校毕业生从1967年9月开始分配,参加工作时间从1967年9月1日起计算。

        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财政部军事管制委员会《(67)财军文(22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67)高计财段》(88),《对高等院校1966年毕业生和1965年及其以前年度入学的研究生有关工资和其他经费开支的问题的规定》

详见供毕业生参考的学校油印件。

        陕西省关于1966-1970届大中专毕业生更改工龄计算(起始时间)审批表

        1994年6月16日,由我所在工作单位”国营第148厂人事处”签署“同意更改”报送,经”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人事劳动处”于1994年10月13日批准”同意”,将工龄起算时间从“67.8”更改为“66.9”。即1966届大学毕业生的工龄起算时间为1966年9月。

        由于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在校学生分成政见不同的两派,即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总部和清华大学大学井冈山兵团414总部,前者习称“团派”,昵称“老团”,后者习称“414派”,昵称“老四”。所以,毕业分配需要两派学生共同协商解决。为此,各个班级陆续成立毕业生领导小组。有趣的是,两派学生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具有配合默契,高度一致的共识。


原首都红卫兵代表大会(简称《红代会》)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红卫兵战士袖套标识


        我班由张世端、王文鼎、陈全金、杨海春和我共5人组成毕业生领导小组。负责自1967年9月1日开始起薪的工资代领和发放工作;负责起草班级每个同学毕业鉴定和主持全班大会审查通过毕业鉴定的工作;协助班主任左保华老师做好填报毕业分配方案(1965年原国家计委分配计划)的工作。

        此后,毕业分配工作在紧锣密鼓声中开展起来,并最终圆满完成。同时,每个学生还领到了珍贵的毕业证书。


毕业证书盖章:

《清华大学》公章

钢印:《清华大学》,中心是篆书《清华》。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校,毕业证书都得由学校的校长签署。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特殊年代历史原因,毕业证书本应盖校长(蒋南翔)之章,但实际情况却是盖了学校的大红公章。这恐怕是空前绝后的、绝为罕见的历史现象。


离校之前,满怀深情地、依依不舍地在清华《主楼》楼顶留影纪念。

告别母校,手持《派遣证》走上社会,前往单位报到,参加工作。

         从1967年12月下旬起,1966届毕业学生逐渐走出校门,走上社会。

          我们毕业生,从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摇呀摇,摇出了走向工作岗位的一批新工人。

      我们清楚地记得,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肩负人民的希望,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亲爱的母校,奔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摘自《校庆百年献辞》

        然而,当年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和发放毕业证书的工作详情内幕鲜有人知道,更无从知悉这些工作来之不易的繁重性、艰苦性和复杂性。

        直到2009年7月,原清华力数系学生披露了毕业分配的来龙去脉。(详情见附件1《文革期间的大学毕业生分配》);2018年6月,力数系学生的同学聚会,公开了《我们六六届毕业证书诞生记》的前因后果,于2018年11月再次将细节披露于世人面前。(详情见附件2《1966届毕业证书诞生记》)

        事后证明, 当年以清华牵头的毕业分配和毕业证书发放这两项工作在全国起了示范效应,从而推动了全国各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落实了全国各高等院校毕业证书发放工作。

         几十年来,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競競业业工作,认认真真做人,发扬着“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我们清华人自始至终都默默无私地奉献,孜孜不倦地锐意进取。我们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和最美好的年华,全都贡献给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清华人,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又贡献出我们自己最可爱的儿女,继续奋斗不息。

                 ——摘自《校庆百年献辞》

          1968年2月,我持着国家发给我的《派遣证》从上海来到陕西三原县三机部148厂报到,随即转入三机部41所工作。按照“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和“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精神,深入工厂,参加生产劳动,与工人师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69年1月起,曾在148厂运输科工作一个来月,因工厂处于初建时期,为机器设备安装放置当过“搬运工”。

        1969年3月,调入生产车间当工人。

         1971年8月,驻厂军宣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清查“516”分子运动的精神,在工厂清查“516”分子的同时,还清查“造反派”、“无政府主义”和“打砸抢”等分子。因当时清华两派武斗全国出名,在某些人的印象中,清华大学似乎是“打砸抢的祖师爷”,所以分配到厂的我校清华三名学生就成了重点审查对象。

        我所在车间为一连(按军事化编制为连队建制),于是工厂军宣队派工作组进驻一连,暂时取代原连队领导行使权力。在一连所有工人中,主要审查由三机部对从北京某研究所统一调来工厂的十几名工人和干部进行政治审查;以及,在分配工厂的众多学生中,对来自清华的我进行了政治审查。

        大约两个月后,一位老工人出身的、对我一直予以关心的车间副主任、副连长领导,私下告诉我,“他们查了你的档案,与他们预先设想的正好是反反的,没有查出任何问题,現在你没事了”。

        之后,工作组撤走。原军宣队一连指导员指派我负责工厂招工进来连队的20多名知识青年办个学习班。进行业务技能教育。其间,指导员提议学习班出个节目参加1972年工厂元旦演出。我写了一首很长的诗《国际歌颂》,由学习班青工配以小提琴伴奏朗诵,写了一个独幕剧《我爱这一行》,由学习班青工参加表演。

        1972年初,我被借调到机械动力科搞备件技术工作,但身份依然还是工人。

        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当一名生产线上一名工人后,经过劳动锻炼,逐步成长为一个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新型工人。

        通过落实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我从一名工人走上了技术岗位。

       1972年5月,正式调往技术科设计室工作。

        1975年春上,由技术员套改为助理工程师;

        1982年3月,晋升工程师。

        1988年10月,晋升高级工程师。

        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我曾多次获得科级、厂级《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兹转发《校庆百年献辞》中的一段话,以此来作为这篇走出校门进行曲的尾声:

    ”抚今追昔,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无愧于清华学子这一光荣称号,我们没有辜负母校对我们的培养和期望”。



附件:

1.文革期间的大学毕业生分配(长截屏)

2.1966届毕业证书诞生记(长截屏)

3.校庆百年献辞(长截屏)



       《pengxq书斋》主人      彭学强


            pxq  写于  岭南    佛山    南诲

                      2023年12月1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