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来过的魔都古镇 · 金山 张堰

 zzm1008图书馆 2023-12-16 发布于上海

远古时代的魔都有一条古海岸线从沿着金山、奉贤、闵行直到嘉定,所形成的自然堤坝,称为冈身。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金山一带设立海盐县,这是上海地区第一个县治,在《上海通志》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图片
图片来源:上海历史地图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于11月入上海市境,抵达冈身边的一座小山眺望大海,顾野王在《舆地志》中记载:秦始皇至会稽、句章(今慈溪),渡海经此。后来这座海拔30米的小山被称为秦望山,周边的村庄取名为秦望村、秦皇村和秦山村等。
图片

如今秦望山东2公里处即是张堰镇。张堰镇古名赤松里,据说帮助刘邦建立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后与赤松子云游天下,曾留在古东江东侧分流小官浦这条河边的赤松里隐居,所以这个地方又有了留溪或张溪之称晋朝这里逐步形成集镇,改名为留溪镇,这是金山历史上的四溪之一(干溪、珠溪、璜溪和留溪)

唐末五代时期的907年,为抵御海潮倒灌地势相对低洼的华亭(松江),设立华亭十八堰,就是十八条泄水道,利用湿地作为缓冲,其中之一就是在此设立张泾堰,当时浦东场大使署于此。后来到了明代这里设有金山巡检司和税课局,清代设金山分府署,这里曾经是浦南首镇。

图片

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金山亭林顾野王后代)的鸿篇巨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道:......境内塘堰凡二十余所,自捍海塘筑,诸堰悉废。今所存者惟泾一堰、一闸,故时港名亦多改易,不可考矣......。关于顾祖禹的先辈顾野王,曾经在《半蹲集》旧文魔都浦南名镇 · 金山 亭林有过描述,有兴趣的可以点击粗体字链接。

乾隆年《金山县志》写道: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于此。唐代筑华亭十八堰御海潮,张泾堰设此,乃称张堰,镇袭堰名。这就是今天位于金山中部的“张堰镇”得名的由来,张堰作为地名,已经有1116年历史。
今天位于张堰镇西南的张泾河就是古张泾堰的部分河道,这条河串联起金山新城、金山卫、张堰、吕巷、亭林和朱泾,下面这张500米高度航拍照片中,垂直画面有船驶过的这条河就是张泾河,右下侧南面的支流为牛桥河,左上侧北面的支流为山塘河。
图片

古时过张泾河只能靠舟船摆渡。明永乐1403年,僧人永寿募款,在张泾河上架起一座木板桥,称为板桥,但因张泾河水势汹涌,建成不久便被水冲毁。当地乡绅又重新募资,再建石桥,虽取名为通济桥,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板桥,这座石桥在明正德和万历年曾有两次修缮。

清乾隆1777年,拆除板桥改为单孔九级高7米的石拱桥,因此有了张堰八景之一的“板桥夜眺”。清末张堰诗人时光弼在《张溪竹枝词》有描述:

暑夜乘凉路不赊,板桥顶上语喧哗;

谁家笛韵悠扬起,清脆童音曲调夸。

图片

照片来源:老小孩 建平的主页《话叙板桥》

1958年张泾河兴修水利拓宽河道,清代的第三代石拱板桥拆除,新建了钢筋混凝土桥。为了不断满足金山石化总厂大件经张泾河的船运需要,张堰板桥在1968、1980、1984年三次重建,今天的板桥是1984版。从1403年至今,张堰板桥历经7次重建。

图片

今天的张泾河平均宽度达到了50米,达到了500吨的通航能力,这条河是连通浦南地区与黄浦江的三大河道之一,年货运量超过了200万吨。今天张泾河在张堰镇的两岸保留着不少明朝、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群。

图片

沿着西岸的西沿河路向北是跨越山塘河的解放桥。山塘河东侧的起点就在此,这条17公里长的河流,向西直达山塘村,最终连接六里塘。金山的山塘河碰巧的是与苏州虎丘山下的山塘河同名,但完全是两条不相干的河流。《半蹲集》曾经有一篇文章专门写过这条上海与浙江的界河《一村跨沪浙 · 山塘村》,有兴趣的可以点击粗体字链接去看看。

图片
张堰镇南与张泾河垂直的还有一条牛桥河。牛桥河曾经是张堰镇的市河,但是随着历史变迁,尤其是张泾河作为干线河道的清淤开拓,周边一些相对狭窄的古河道逐步荒废,张堰镇水乡韵味也渐渐消逝,当年穿越镇中心的牛桥河周边也逐步冷落下来,如今这里是市郊小镇外围的典型状态,是镇郊结合部。
图片

如今的张堰大街曾经是贯穿张堰镇的主干道,前6座张堰板桥都是从河西直通张堰大街的。1984年第7次重建张堰板桥时,新建的板桥向南移动了60米,并将原来的汪家弄改建成了今天的新华路,成为连接第七代板桥的新道路。

当年汪家弄边南湖弄也扩建成为了今天的新建路,新建路上很多房子也已经翻新,不过这里的理发店、水果店仍保留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样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路口的臭豆腐店,这里能吃到臭的臭豆腐。认真想一下,似乎已经有很久没有吃过闻起来有臭味的臭豆腐了。
图片
随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民主革命高潮也随之到来。1908年,柳亚子、陈去病、高旭成立新文化组织:南社,提倡以民族气节号召,以应和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种族压迫和专制统治。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说。1918年张堰人姚光担任南社的第二任负责人,故南社历史上有“前有柳亚子,后有姚石子”之说。前文提及写板桥的诗人时光弼也是南社成员。

姚光(1891-1945年)作为当时著名的国学家、教育家和藏书家,更是辛亥革命时期最负盛名的革命文化家之一13岁时就撰文《为种流血文天祥传》,号召人民反抗满清的封建统治。

今天新华路和新建路口南侧的留溪广场东侧,就是南社纪念馆这栋初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大宅是姚公故居,当年就是南社主要的活动地点,就是下面这张鸟瞰照片中右侧红色的建筑群,中间的道路就是新华路
图片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连接第七代张堰板桥通行汽车的新华路成为张堰镇的主干道。而张堰大街这条在农业时代的主干道,则变成了步行商业街。慢慢的步行更成就了繁华的商业,这里各种商铺分布两旁,曾经热闹非凡的大街上如今仍有各色南货店、布店、服装、粮油店以及酒楼饭堂等各色店铺,从这条不宽阔的老街,可以感受到沪郊小镇的特有的安逸舒适的生活状态。

图片
在张堰大街与新建路的交界处,有一根石柱,是“吴梁三命坊”的遗存。1980年代吴梁三命坊两根石柱的另一根,因拓宽街道建设公房时被拔去,如今仅剩南侧一柱,就是下面照片中右侧的这根石柱。
三命,源于左传中春秋时代宋国重臣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意思是官员随着不断的升迁,态度要越加谦卑,低调低调再低调。

明嘉靖年间的张堰人吴梁,1537年中举人,1554年倭患之际,松江知府原计划坚壁清野,焚毁张堰、漕泾两镇,经吴梁劝说后使两地保全,并与官方共同组织抵御倭寇。后吴公赴福建邵武任知府时,又因抗倭成功升刑部侍郎。隆庆年间,出任广西太平知府后,思乡情结,中途辞官回家乡张堰,朝廷赐建:吴梁三命坊。为活着的高风亮节之士建纪念牌坊,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图片
沿着张堰大道漫步,在留溪路口的留溪和平饭店边,有一条南北向的弄堂:石皮弄,这是张堰最古老的弄巷。从张堰大街拐进石皮弄,熙熙攘攘瞬间变成的安安静静,幽深的弄堂里充斥着静谧的气氛,似乎进入了另一个时空
图片
石皮弄是一条蒂凡尼蓝的弄堂,每家每户的每个门每个窗,都刷成蒂凡尼蓝,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打磨,略显斑驳的木质门窗和蒂凡尼蓝反倒是毫无违和感,在这些古老的明清房子上,带来了一丝小清新的反差。
图片
在张堰逛至晌午,肚子也咕噜噜抗议起来,找了当地一家小馆子,用沪语点了一人食的饭菜,店里几个老伯正在喝着小酒,老板看起来与他们很熟,嘴里立马用金山方言说了一句:哦!伊是上海来额。
在上小学前,我住在上海杨浦区,每逢周末,父母经常会带我去南京路外滩转转,就会说周日去上海哦。在那个时代,上海这两个字特指上海市中心的的核心区域,杨浦是上海的外围,不属于城里的,至于金山,我孩童时代的概念里简直是外地了。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坐长途汽车从金山到“上海”至少要大半天,那个时代也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也没有灯光污染。想象一下,如果第三代张堰板桥尚在,夜晚站在桥上,来一次板桥夜眺,四周万籁寂静,向东北望去,地平线上一片亮光,照亮了那里黑色的夜空,那个遥远的地方就是:大上海。

如果说魔都是源于近代开埠而繁华的话,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历史上的魔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比如说今天的金山区,实际上就是源于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在此设立的海盐县。

如今的金山是上海南部临近嘉兴的一角,到金山开展一次Suburban Walk,在这个出过不少伟人的魔都历史上第一个县,来一次地理和历史的漫游。点击下面的图片,可以看到《半蹲集》以往关于金山古镇老街的一些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