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97篇 《伤寒论》脉法3

 同人王皓宇 2023-12-17 发布于广东

继续《伤寒论》脉法。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弦脉反应的人体处于紧绷状态,弦脉的原因是因为身体的总血量不足。人体的热量是由血液带动红血球产生的。总血液量不足,则热量不足,通常体现在怕冷和手脚冰凉作为主要特征。人体多于的血液贮藏在肝脏里面,肝的机能低下,人体的藏血量就不足。
人体的血液既带动氧气产生热量,又带动二氧化碳排出余热。血液量匮乏,过多的内热积蓄在血脉就会出现大脉。脉象有力而又空虚,如果摸起来像摸到“大葱”那种感觉,则称作“芤脉”。这种脉象反应寒热交杂,怕冷又容易上火。妇女出现小产,或者月经量过大,男人失血或者严重遗精,都会出现这种脉象。
临床中遇到弦大脉,通常可见月经量过大,痔疮出血,容易上火等症状。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病人打寒战,说明体虚,血液量不足。芤脉、弦大脉通常都是血液量不足的表现。打寒战的机理是冷会收缩病人的毛孔,束缚血液流向末端肌肤,所以会打寒战。
如果脉浮又跳得快,但摸起来不“芤”,说明津血还是相对充足的,寒邪束缚在体表出现浮数脉,如果通过发汗可以自行解除,则不会出现打寒战。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脉大、反应了血脉中有多余的热,血液中的内热需要从皮肤散出去,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会打寒战。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发汗的前提是人体的津液比较充足,如果体内津液匮乏则通常不会发汗。人体有自我修复机能,如果通过喝水,饮用汤汁可以自行恢复,则不一定要出汗或者寒战。
人体水分津液通过肠胃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肝是血液循环的入口,肾脏是血液循环的出口。如果水喝进肠胃,能尿出来,则说明人体的津血循环在恢复。从中医的角度看,人体就是依靠血液循环产生热量和进行热平衡代谢。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脉浮数,反应病邪依然在表,或者说反应了病人的正气津血还不够充足。“微”和“体凉”反应了病情不严重,人体没有积攒多余的内热,说明了病邪束缚体表并不严重。所以出现了疾病向好的方向。
“脉浮而解”,说明通过出汗可以解除病邪。
“脉数而解”,说明体内的内热比较充足,所以能吃饭。“数”反应了内热在血脉中。
“脉微”是气血不足、热量不足的表现。因为气血不足,人体的津液流动偏缓慢,出大汗反应了人体散热津血流动不足导致。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人体的寸脉、关脉和尺脉的力量均衡,说明热量和津液已经平衡在五脏六腑中分配,五脏六腑开始协同作战。这种情况下即使依然有疾病现象,也是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
和西医的化学生物视角不同。中医是五脏六腑协同“做功”进行产生热量和热代谢。而津液水分是人体“做功”的载体。“平衡”的概念,是五脏六腑协同做功,相互匹配。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人体的脉象实际上是温度和水分的叠加表现。受到体内温度和体外环境温度,体内水分和体外环境水分的双重影响。
体内温度高,则脉象有力;外环境温度高,也会导致脉象洪大有力。如果立夏摸到洪大的脉,说明是正常的脉象(如果是沉细脉,说明身体虚寒伴随湿气重)。四季的道理可以以此类推。
身体疼痛,反应了肌肉当中的气血流通不足。通过发汗可以加强肌肉皮肤的气血流通来解除疼痛。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疾病的发病与康复有明确的周期性规律。
半夜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回收到内脏,体表的气血偏少,因此容易受寒得表证。中午时气血会更多的分配到体表,容易解除身体的疾病。
中午时分,人体的气血分配到体表的更多,内脏相对空虚,所以容易得脏腑的病。当晚上气血归回内脏有利于修复内脏的病。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脉象浮反应了邪气在体表与气血抗争。“沉”反应了气血弱,鼓动无力。“数”反应了内热积蓄在胃肠道。“迟”反应了五脏“做功”无力,因为人体的热量在体内主要依靠五脏推动净化血液产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趺阳脉,指的是胃脉。“涩”反应了血液津液不足,在体内流转运行不利。人体通过脾的调度将肠胃津液吸收到血液中,如果脾虚,则会容易出现腹泻。人体津液通过的脾的吸收调度进入血液循环后才能进入肾脏,脾虚通常会导致肾虚。
如果脉跳得快而又出现滑像,说明内热伴随着湿热很容易导致脓血。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自然界的风会加速蒸发,损伤人体体表津液,体表散热不足就会脉浮起来。自然界的寒会收缩人体的血脉。如果风寒入侵人体肌肉骨骼,导致肌肉骨骼当中血液流通不足就会出现疼痛,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式加速肌肉骨骼的气血流通,祛除疼痛。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胃脉迟和缓,反应了肠胃热量不足;浮和数,反应了有内热,可能是肠胃自身机能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医生错误使用泻药腹泻导致。腹泻后,体表的津血就会内收到体内,脉象就会出现数微脉。数是因为津液流失导致了内热,微是津血流失导致了热量不足。内热会引发大便硬和嗝逆。
浮脉反应了有内热,人体有内热,则会有胃口和感到口渴。
脉象微迟,反应了正气不足,身体热量不够。
内热如果进入到血脉和肌肉,则容易生脓疮。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如果脉象出现微小和涩,则很有可能是医生错误的使用发汗,腹泻导致人体的津血流失。
人体出现了怕冷和怕热,均是津血严重损失导致。因为津血的正常运转是人体产生热量和发散余热的载体。严重时会出现夏天怕冷,冬天怕热。因为气血匮乏,冬天有限的气血回收内脏,体表干涩气血不足,导致人体散热不足;夏天,有限的气血又被调动到体表,内脏相对空虚而怕冷。
如果发现脉象迟而涩,是典型的津血损伤的脉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