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暗物质及其研究概况(3)
2023-12-17 | 阅:  转:  |  分享 
  
暗物质及其研究概况(3)

胡经国



五、主要成份

1、成分测量

⑴、寿命长、温度低、无碰撞

长久以来,最被看好的暗物质,仅仅是假说中的“基本暗性粒子”。它具有寿命长、温度低、无碰撞的特殊特性。

⑵、温度低

温度低意味着在“脱耦”时它们是“非相对论性粒子”,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引力作用下“迅速成团”。

⑶、寿命长

寿命长意味着它的寿命必须与现今宇宙年龄相当,甚至更长。

⑷、成团过程

由于“成团过程”发生在比“哈勃视界”(宇宙年龄与光速的乘积)小的范围内,而且这一视界相对宇宙而言非常的小,因而最先形成的“暗物质团块”或者“暗物质晕”比银河系的尺度要小得多,质量也要小得多。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哈勃视界的增大,这些最先形成的“小暗物质晕”会合并形成较大尺度的结构,而这些较大尺度的结构之后又会合并形成更大尺度的结构。其结果就是形成“不同体积和质量的结构体系”,这在定性上是与观测相一致的。

相反的,对于“相对论性粒子”,例如中微子,在物质引力成团的时期,由于其运动速度过快而无法形成我们观测到的结构,因而中微子对暗物质质量密度的贡献是可以忽略的。在太阳中微子实验中,对中微子质量的测量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点。

⑸、无碰撞

无碰撞指的是暗物质粒子(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截面”在暗物质晕中,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这些粒子仅仅依靠引力来束缚住对方;并且在暗物质晕中,以一个较宽的轨道偏心律谱,无阻碍地作轨道运动。

⑹、当前的暗物质理论

研究人员使用美国宇航局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对伽玛射线“光束”进行探测,试图确定暗物质是否会产生神秘的“光束”。

当前的暗物质理论认为,暗物质可能是一类被称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WIMP);暗物质粒子质量可能比普通的粒子更大,而且不参与电磁力作用,运动的速度较为缓慢。“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被认为拥有自身的“反粒子”;如果两个WIMP粒子碰撞,就会发生湮灭,并且发出伽玛光子。这就解释了在银河系中央暗物质集聚区为什么发现神秘的伽玛射线“光束”。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望远镜已经观测到了这个现象。

2、两种观点

⑴、 三种暗物质候选者

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可能有三种暗物质候选者:

第一种就是上面所述的小质量恒星或大行星;

第二种是很早以前由超大质量恒星坍缩而形成的200万倍太阳质量左右的大质量黑洞;

第三种是奇异粒子,如质量可能为20~49电子伏并且与电子有联系的中微子,质量为105电子伏的轴子,或科学家所赞成的各种大统一理论所允许和需求的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物理学家伊里斯认为,在星系晕及星系团中,最佳的暗物质候选者是“超对称理论所要求的S粒子”。这种理论认为:每个已知粒子的基本粒子(如光子)必定存在着与其配对的粒子(如具有一定质量的光微子)。

⑵、四种最佳暗物质候选者

伊里斯推荐了以下四种最佳暗物质候选者:光微子、希格斯微子、中微子和引力粒子。科学家还认为,这些粒子也是星系团之间广大宇宙空间中的“冷暗物质”候选者。跟普通物质一样,暗物质具有引力作用;几十亿颗恒星正是在它们的“帮助”下聚集到星系里。但是,这种物质很难与普通物质发生“互动”,人们看不到它。

3、常见粒子

⑴、中微子

“中微子”是唯一一种曾经在实验室里发现的暗物质粒子。但是,它们几乎是零质量,而且在暗物质的宇宙能量部分里仅占很小比例。

⑵、 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

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剩下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构成;这种粒子的能量大约比质子多10~1000倍。如果两个暗物质粒子碰撞在一起,它们就会彼此”摧毁“对方,产生伽马射线。

⑶、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一些星体演化到一定阶段,温度降得很低,已经不能再输出任何可以观测的电磁信号,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这样的星体就会表现为暗物质。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⑷、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还有另一类暗物质,它的构成的成分是一些带中性的、有静止质量的稳定粒子。这类粒子组成的星体或星际物质,不会放出或吸收电磁信号。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4、低温无碰撞暗物质

“低温无碰撞暗物质”(CCDM)被“看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CCDM的结构形成,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相一致。

第二,作为一个特殊的亚类,“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可以很好地解释其在宇宙中的丰度。如果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很弱,那么在宇宙最初的万亿分之一秒,它们是处于“热平衡的”。之后,由于“湮灭”它们开始脱离平衡。根据其“相互作用截面”估计,这些物质的能量密度大约占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20~30%。这与观测相符。

第三,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预言了以下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候选粒子。

5、中性子

其中,一个候选者就是中性子(Neutralino),是一种在“超对称模型”中提出的粒子。

“超对称理论”是超引力和超弦理论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个已知的“费米子”都要有一个伴随的“玻色子”(尚未观测到);同时每一个玻色子也要有一个伴随的费米子。如果“超对称”依然保持到今天,伴随粒子将都具有相同质量。但是,由于在宇宙的早期“超对称”出现了自发的“破缺”,于是今天伴随粒子的质量也出现了“变化”。而且,大部分“超对称”伴随粒子是“不稳定的”,在超对称出现破缺之后不久就发生了“衰变”。但是,有一种“最轻的伴随粒子”(质量在100GeV的数量级),由于其自身的对称性避免了衰变的发生。在最简单模型中,这些粒子是呈“电中性”而且“弱相互作用”的——是WIMP的理想候选者。如果暗物质是由“中性子”组成的,那么当地球穿过太阳附近的暗物质时,地下的探测器就能探测到这些粒子。另外有一点必须注意,这一探测并不能说明暗物质主要就是由“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构成的。实验还无法确定WIMP究竟是占了暗物质的大部分还是仅仅只占一小部分。

6、轴子

⑴、轴子及其观测

另一个候选者是“轴子”(Axion),是一种非常轻的中性粒子(其质量在1μeV的数量级上)。它在“大统一理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轴子之间通过极微小的力相互作用,由此它无法处于热平衡状态,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释它在宇宙中的丰度。在宇宙中,轴子处于“低温玻色子凝聚状态”,已经建造了轴子探测器,探测工作也正在进行。

⑵、晕族大质量致密天体

虽然人们已经对暗物质进行了许多天文观测,其组成成份至今(2011年)仍未能全然了解。“早期暗物质的理论”重在一些隐藏起来的一般物质星体,例如:黑洞、中子星、衰老的白矮星、褐矮星等。这些星体一般归类为“晕族大质量致密天体”(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s,缩写为:MACHOs)。然而,多年来的天文观测无法找到足够量的MACHOs。

⑶、渺中子

“渺中子”湮灭产生“次级粒子”。当两个渺中子发生碰撞时,就会产生夸克、轻子和玻色子,它们又会通过低能光子、γ射线和衰变过程,产生正电子、电子、中微子、反质子和质子。

⑷、重子物质与非重子暗物质

一般认为,难以探测的重子物质(如MACHOs以及一些气体)确实贡献了部分暗物质;但是证据指出,这类的物质只占了其中一小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则称为“非重子暗物质”。此外,星系转速曲线、重力透镜、宇宙结构形成、重子在星系团中的比例以及星系团丰度(结合独立得到的重子密度证据)等观测数据也指出,宇宙中85~90%的质量不参与电磁作用。这类“非重子暗物质”一般猜测是由一种或多种不同于一般物质(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的基本粒子所构成。

⑸、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

在众多可能是组成“暗物质”的成分中,最热门的要属一种被称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WIMP)的新粒子。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的作用非常微弱,以致于他们虽然存在于我们周围,却从来没有被探测到过。

⑹、轴子及惰性中微子

还有一种被理论物理学家提出来解决“强相互作用中CP问题”,被称为“轴子”的新粒子,也很有可能是暗物质的成分之一。

惰性中微子(Sterile Neutrino)也有可能是组成暗物质的一种成分。









4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