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按钱教授指示 再谈对大安全大应急的认识

 松涛烹雪 2023-12-19 发布于辽宁

快到中午了,钱教授突然在群里抛出一个题儿来:各位讨论一个概念,什么是“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于是各种各样的答案就来了。

有的说现实当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它是无形的“框架”。大而全且包罗万象只能说一种意识形态。

有的说大应急靠谱,大安全不靠谱,大安全等于啥也不是。从事安全专业课教学的体会是,大安全根本没法授课。

钱教授说他的理解:搞应急的呼吁大应急,搞安全的呼吁大安全,都认为自己涵盖其它,干脆叫大安全大应急,并列,齐心协力谋发展实质是应急资源如何更好的统筹整合,减少内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

这时我也插了一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是指包含诸相关安全门类及要素,基于彼此干涉或演变机理,以总体安全为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管理与响应机制,该机制的主要框架即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钱教授就问,这种理解的话,这种表述和总体国家安全有何区别呢?

我说大安全大应急是较高级别的安全应急研究领域,只有国家层面才能研究它,也只有国家层面的研究与应用才有意义。它和国家总体安全不同,角度不同、目标不同、层级不同、方法手段都不同。

于是钱教授就让我写篇文章出来详细阐述下。他说他看了很多这方面文章,云山雾海的,真是看不懂,或者有的文章只是常识性知识的堆积。

钱教授应该没有撒谎。他是我国学术派专门研究应急科学与工程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对我国应急有关方面的关注与思考始终是站在前沿的。应该说,别人没看到的他可能会看到,别人没思考到的他可能思考到,别人不知道的他很可能知道。为啥啊,因为人家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啊!

他说他看了很多文章看不懂,实际是在那些文章里头找不到答案、得不到启示、当然也没啥收获。也的确是,那天我看了个来源层次非常高的一篇文章,现实淡淡地些什么“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实践路径”,差点儿没把我鼻子气歪了!

钱教授在群里抛出这个问题来,见我上钩了就想把我脑子里的东西给挖出来呈现给大家。

我一个搞火调的,学报告二十大没人家学得好,写理论性文章也没人家擅长,再者说,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或是应急科学研究院的那些高手对这样的问题是最擅长的了,写文章、发期刊、上报纸、写到报告和讲话里,哪有轮到我说话的份啊。

现在钱教授却督促我赶紧写,要求下周就写出来,最好下午就写出来,你说这事奇怪不奇怪。

我说我懒得写,我说我出思想你写,咱俩合作,他不干。他说你自己写就行,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啊。

说到尊重研究成果,哎,怎么说呢,还真有好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光今年我就至少发现两篇论文是抄我的了。原创的东西被别人拿去发表成他自己的成果,那种被愚弄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啊。

这社会是怎么了,你从别处看到的,或者你从人家文章里获得的启示,你为啥就没勇气承认呢。干嘛不在你的文章里注明一下,说这个启示来源于XXX呢?

尤其是有些原创,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没捅破之前谁都不知道葫芦里头卖的是什么药,等捅破了大家才豁然开朗地惊呼,哇,原来这么简单啊。当这些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奔跑在阳光大道上迎接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他们哪里还记得曾经脚下有铺路石的故事啊?!他们哪里还去提当初那个捅破窗户纸的人啊?!

这一点在中国尤其严重,并且人们在骨子里早已把这当成非常正常的事情。反观被我们所不齿的美国、英国、法国什么的,看看他们的学术史,经常会把那些“铺路石”和“捅窗户纸的人”浓墨重彩地写上几笔。尤其是一些大咖在著书立说时,常常把曾经给自己带来重要启示的人和事非常诚实而认真地写在突出位置告诉世人。我们呢?

在消防领域,“灾害成因调查”的第一次系统论述是我在2006年在《中国消防手册》里完成的。应该说,之后凡是出现“灾害成因”一词,均应能够找到它最初的原点。遗憾的是,不仅“灾害成因”没人去尊重,就连我后来原创的“灾害成因调查与作战安全”的相关内容都被别人给抄去了。

好了,不说了,说多了伤心又生气。这个“大安全大应急”还写不写啊。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写,但我不会像写正式论文那样加上层层包装地写。搞技术的喜欢直来直去解决问题,云遮雾罩地凑字数搞高大上不是咱的风格。不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吗,有必要那么虚张声势吗。这也是思想原创容易被别人拿去包装成自己成果的一个原因。

我理解的大安全大应急,它应该是从之前的“全灾种大应急”演变来的。

党的十八大后,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下,我们越来越重视安全工作。尤其是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党和人民对安全应急工作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期待。

2018年,随着全国消防队伍的集体转制,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应运而生,国家给它的定位是“应急救援的国家队和主力军”,赋予它的使命是“全灾种大应急”,所以给它特殊的待遇——衔级制。一支单独授衔的纪律队伍,它和其他队伍不一样。

二十大的时候,大安全大应急出来了,它显然是全灾种大应急的“改进版”。为什么要改呢。我理解,主要是“全灾种”这个词既不好听又不准确。你想啊,大家都希望国泰民安,谁希望什么“全灾种”呀,再者说,在同一时空环境下把全灾种都给凑齐了也不易啊,那得是世界末日才能碰到的事儿啊!

安全点好啊,大安全更好啊,大安全大应急,既顺口、又好听、还准确,这么大个国家,没有大安全哪行啊,我估计写稿的人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一个灵感就把这词儿给写出来了。这一写不要紧,难为坏了好多人。

包括刚才我提到的那个层次非常高的那个人写的那篇文章,为啥差一点就没把我气歪了啊,他左一个党的领导、右一个党的领导,说来说去就是没说究竟啥是大安全大应急。

如果硬去揣摩,琢磨来琢磨去合着他就一个意思:这么大个国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要把所有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安全和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应急都给统起来步调一致才行,那才是大安全和大应急。

我不想说别的,我只能说这种人只能活在他自己的想像里。如果决策按着他的意思来,我宁愿去跳河。

好吧,还是接着说咱的大安全大应急吧。

我理解的大安全大应急,它的“大”既不是指灾大,也不单纯指地理空间范围大,而是指突破以往常规那种仅仅局限于局部地域的、单一灾种的、短时段转瞬即逝的看问题的思维和视角,以更广阔、更长远、更复杂的思维来观察和处置突发事件,从而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等来抓主动、主动抓。所谓一叶知秋,防范于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安全大应急的“大”,其最核心、最关键的要义就在于它是基于系统思维的“跨界”。正因为跨界,所以才有了“大”。“跨界”才是它的精华。因此,“打破孤立、跨界考量”是它的创新实质,“找到联系、明确机理”是它的核心关键,“系统防治、整体安全”是它最终目的

窗户纸捅破了,我觉得很简单。但可能我觉得简单的别人不一定能理解得了。按照钱教授的建议,那就举个例子吧。

基于国家总体安全不是包括好多个安全吗,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等,这些安全在过去是被孤立研究的,偶尔哪个方面出点事儿通常也是哪有病了就治哪。

过去这样做可以,但现在越来越不可以了。因为现代社会人流、物流、信息流所形成的纠缠态越来越密不可分,“黑天鹅”越来越多,“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并且有迹象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呈现出从局部地域的、单一灾种的、短时间维持的向大范围跨地域、多灾种跨领域、长期具有深远影响的方向演进转移

正是基于这个特征,大安全大应急才营运而生。

具体比如,一场火灾,本来没什么,但灭火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大量的废水排到了江里,结果邻国不干了,说把江水污染了,于是一场普通的火灾很快就演变成了污染事件,影响到了国际关系,甚至可能会导致摩擦和战争。

比如一场疫情,表面上大家看到的是卫生健康问题,但很快就会意识到它演变成了巨大的经济问题,再然后你还可以察觉到它影响到了人的思维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进而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的改变。

再比如军事安全,战争打起来就涉及物流啊、灭火啊、医院啊什么的要进行系统上的安排,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行,比如管道炸裂了,水供应不上了,可能整个系统都会瘫痪。

大安全大应急是干什么的?

我理解,研究大安全大应急的人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各时段、各地域、各灾种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演变,为啥演变、向哪演变、如何演变、演变的机理是什么、如何预测、预警、预防,演变干预和处置手段是什么、后果如何评估等等

当你把大安全大应急弄明白了,它的框架也就出来了。不是吗。

这么重要的东西实在值得去专门的研究。谁去研究?当然是应急管理部啊!千万不要以为应急管理部就是管安全生产的,就是盯着“八大行业”和消防安全的,应急管理最大的头其实恰恰就在大安全大应急上,弄错了方向可不是好事,万一哪天需要“大安全大应急”的时候大家都干瞪眼,那可就麻烦大了。

当然这是禅哥我个人的一家之言,我一个搞火调的叭叭人家的大安全大应急,也太有点儿自不量力了吧?可是、可是我不叭叭,谁在这之前把这事说透了呢?

好吧爱听不听吧。反正我希望看到这文章的、受到点儿启发的,尤其是有感到捅破窗户纸豁然开朗的那些人,你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认识、或者你们把这些思想包装成高大上的论文发表出来的时候,别忘了提禅哥一句,就说大安全大应急的“大”其实是指“跨界考量”,这个思想是禅茶诗书的禅哥说的,我也服你是条汉子,这就够了。

好吧,就写到这,祝大家周末快乐

半年前我写过对大安全大应急的认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那时的认识:

谈谈对“大安全大应急”的理解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