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玄宗李隆基:明明是废帝庶三子,如何一跃成为大唐天子?

 历史研究室 2023-12-19 发布于江苏

唐玄宗李隆基原本是和皇位无缘的,神龙政变后皇位是自己伯伯唐中宗李显的,而且李显还有太子李重俊。

就算哪天把皇位传给自己父亲李旦,也轮不到自己,毕竟自己只是李旦的庶三子,上面还有在世的大哥李成器、二哥李成义,在嫡长子继承制下,自己是无法绕过他们当太子的。

唐玄宗和杨贵妃

但在皇室内斗频繁的大唐里,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大不了身死而已,存着这样心思的李隆基开始有意无意的关注朝政,暗中发力。

就这样明明是一个废帝庶三子的李隆基,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爬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开元盛世,李隆基为何能成功?一句话:盛世拼关系,乱世靠实力

李隆基出生的那年,他的父亲李旦还在位,只不过权力都被母亲武则天掌握,虽然是皇家子孙,却只能幽居在皇宫一隅,也未能得到一位皇子应有的地位,直到两岁那年才被封为楚王,至于太子的位置则是哥哥李成器担任。

没多久,李隆基又被武则天过继给没有子嗣的大伯李弘,为李弘延续香火,就这样李隆基又成为李弘一脉的人。

载初二年(690年),父亲李旦的皇位被废,李旦降为皇嗣,李隆基也和父亲一起搬到东宫居住,这一年李隆基才五岁

武则天时期,李唐皇族各个胆战心惊

即便搬到东宫,日子也不安稳,武则天为了称帝,利用酷吏大肆株连李唐宗室贵戚,前前后后有数百位李唐宗室死于冤狱中,给年幼的李隆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李旦更是过得小心翼翼,深怕牵连进去。

但躲是躲不过的,搬到东宫的次年,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就因私自拜见李旦被杀,然后警告李旦不准私自结交大臣,不仅如此,为了惩治李旦,武则天将年幼的李隆基和其他三位堂兄弟一起软禁长达十年,可以说李隆基的童年过的相当阴暗

但事情远没结束,长寿二年(693年),李隆基从楚王的位置上降低为临淄郡王,母亲窦氏和李旦另一位妃子刘氏被武则天借机杀死,尸骨无存,就连李旦也不断遭受来俊臣的诬陷,几经波折下,李隆基再次进入担惊受怕的日子。

来俊臣是有名的酷吏

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几经思考加上狄仁杰等人的劝说,最终选择立李家人为太子,由李隆基的伯父李显为太子,确定李家为继承人后,软禁的李家人终于得到了自由,这一年李隆基已经十五岁了,也是在这一年,李隆基开始担任官职,但官职只是没有实权的尚辇奉御罢了。

神龙元年(705年),大唐政坛再起波澜,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等五人联合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位,大唐得以复辟。

而为了感谢张柬之等人,李显将他们全部封王,李旦则被封为安国相王,李隆基封为卫尉少卿

神龙政变

虽然大唐复辟,但大唐的朝政依旧暗流汹涌,龃龉不断,首先就是如何处理武家。

李显复辟并没有对武家赶尽杀绝,张柬之等人却一直劝李显诛杀武家,尤其是武三思,只不过李显并没有听从罢了,毕竟李显已经复辟,武三思已经没有再威胁李唐皇室地位的可能。

但张柬之等人却在这个问题上反复纠缠,倒不是为了李唐皇室的安定,更多还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毕竟武三思无法奈何皇位,但却对他们威胁极大,如此一来,武三思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张柬之等人。

李显一朝,武三思的政治能力远高于张柬之等人,在武三思的反击和谗言下,李显开始怀疑张柬之等人的动机,毕竟他们有政变的前科,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李显先贬谪这五人,五人都未能善终。

张柬之等人被贬斥后,大唐朝政并没有安定,反而引起更大的混乱,毕竟没了张柬之等人的牵制,武三思的势力急剧膨胀,随后更是和韦后结盟,让太子李重俊感觉到了威胁。

李显对于韦后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任

李显对于韦后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任,毕竟在自己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只有韦后陪伴着他,李显也发过誓,只要将来登基,不管韦后如何都不会有所禁制,就这样,韦后在李显登基后时常在朝堂上垂帘于后,一如当年高宗时期的武则天一样。

当然除了韦后之外,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想分一杯羹,仗着李显的宠爱,安乐公主一度被封为皇太女,如此种种都让太子李重俊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李重俊并非韦后所生,如今韦后和安乐公主势力愈发的庞大,而且安乐公主还是武三思的儿媳妇,任由他们掌控朝政,自己不仅不能保住太子的位置,甚至还有性命威胁。

安乐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

因此,李重俊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景龙政变,想要带兵入宫杀死韦后及安乐公主,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李显前往玄武门楼,大军一看李显,临阵倒戈,政变失败。

景龙政变虽然失败,但意外终结了武氏家族的政治势力,虽然没了武家,但大唐朝政依旧不稳,不稳的因素就在于相王李旦。

李显复辟后,李旦为了避嫌,一直闭门不出,根本不敢有所作为,但在李显这个位置上,你不找事,事情就会找你,率先动手的就是安乐公主。

景龙政变后,安乐公主就故意把李旦往李重俊的同党上引,李显虽然一开始不信,但随着谗言多了,也逐渐对李旦有所怀疑,好在御史中丞萧至忠多次劝阻,这才打消了安乐公主的疑虑。

虽然李旦闭门不出,一门心思的保命,不代表其他人没有心思,一直不显山不显水的临淄王李隆基开始有所行动,切入点就是李显被毒杀。

李显

景龙四年(710年),李显中毒身亡,凶手成疑,历来怀疑是韦后的毒手,但从韦后先秘不发丧,然后命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草拟遗诏李重茂继位,同时大肆任命韦氏子弟接管长安城中关键职司来看,韦后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显然真正要毒害李显的可能就是安乐公主。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了李隆基一个掌握朝政的机会。

自李隆基回到长安后就一直居住在京城,暗中和大唐禁军万骑结交,万骑的成员都是当初唐太宗征服的藩部贵族子弟,一开始只有一百多人,后来得到扩充到万骑,这也成为李隆基政变的资本。

六月初二,李显中毒身亡,李隆基暗中联络万骑和一些亲贵,商量后决定瞒着李旦动手

六月二十晚间,李隆基乔装进入宫中,联合禁军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软禁少帝李重茂,在长安城内大肆搜捕韦氏同党,到次日凌晨,大局初定后才出宫见李旦,史称“唐隆政变”。

李显的身亡给了李隆基机会

六月二十四日,李旦第二次登基为帝,是为唐睿宗,李隆基进封平王,统领左右万骑,李旦长子李成器自知父亲上位全靠三弟,主动上书请求将太子之位让予三弟李隆基

李隆基如愿成为太子,只是朝政却没有如他所想的一样,一切唯自己马首是瞻,反而被姑姑太平公主捷足先登,接手了朝政。

说实话唐隆政变都是靠李隆基一人发动的,太平公主就算出力,也只能是次要作用,为何能后来者居上呢?这是因为在拥立李旦登基这件事上,太平公主出力颇多,毕竟李显死后,还有韦后扶持的少帝李重茂呢?

显然逼迫少帝传位李旦这个脏活就是太平公主完成的,毕竟太平公主可是自武则天以来朝廷上有影响力的人,能将这件事做的滴水不漏,满朝唯有太平公主一人。

太平公主对权势的贪恋丝毫不逊于其母

至于李隆基,虽然主导政变,但政变之前基本没有参与朝政的机会,也没有和结交大臣的积累,无法和自武则天时期就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太平公主相抗衡,就这样,太平公主成为李旦一朝最具权势的女人,朝中七个宰相居然有五个出自太平公主府

所以说李旦这个皇帝位置毫无威信,朝政大事皆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掌握,凡事都得他们点头李旦才会同意。

作为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对权势的贪恋丝毫不逊于其母,因而和李隆基的矛盾愈发的紧张,随着李隆基羽翼渐丰,双方从私下争斗上升到朝廷上。

一开始太平公主拿着李隆基不是嫡长子的问题说事,但传言传到李旦耳中后,李旦却展现出对儿子的巨大支持,下诏不许再议此事,见这条路行不通,太平公主打算换个方式,就是暗中买通李隆基身边的人,让他们散播李隆基的种种不是

除此之外,太平公主积极和李旦长子李成器和唐高宗长孙李守礼交往,毕竟他们从法理上都是继承太子位置的人选,意图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李隆基自然不肯坐以待毙,依靠李隆基扶持为相的姚崇、宋璟上书建议朝廷外放李成器与李守礼二人,同时收缴各亲王兵权,归太子统属。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名相

对于这个提议,李旦自然明白其中关窍,批准了奏请的同时否决他们要求太平公主东都安置的提议

对于李隆基来说,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最好都远离长安,可李旦表示自己就这么一个妹妹,于心不忍,但在李隆基的坚持下,李旦还是同意了外放太平公主到蒲州,且知道诏书下了太平公主才知道有这件事。

临走之前,太平公主利用自己的政治力量,令姚崇、宋璟罢相,折断李隆基的一对翅膀,相当于照脸给了李隆基一个耳光

虽然太平公主不在长安,但自己的却把自己的党羽纷纷塞到了长安,自己身边的窦怀贞、魏知古、陆象先、崔湜等人纷纷拜相,靠着他们,太平公主再次回到长安。

说实话,要不是李旦一直支持儿子,光靠李隆基一人是无法应对咄咄逼人的太平公主的,这次回来,太平公主誓要把李隆基拉下马,鼓动李旦改立太子,这次办法就是指使术士向李旦暗示,说太子想要篡位

或许李旦已经厌倦调解儿子和妹妹的矛盾,这一次他决定直接禅位给李隆基,自己退位为太上皇,让太平公主死心不再缠斗,但太平公主死心吗?显然没有。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禅位给李隆基,自称太上皇。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自以为准备好的太平公主密谋兵变,废除李隆基,但此时的李隆基早已成为大唐太子,不再是无权的太子,密谋之事也早已得知,提前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整个过程,仅仅动用禁军五百人,史称“先天政变”。

马嵬坡之变

至于太平公主则逃入钟南山,直到三日后才出来,对于这位姑姑,李隆基不顾父亲的劝阻,执意赐死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既死,武则天末年以来纷争二十年的朝局终于结束,后面就是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