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安徽省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12-19 | 阅:  转:  |  分享 
  
安徽省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
_一、单选题1.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
不同B.使用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2.孔子在《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据此可知,二人都(?)A.充分发展了儒家仁政的思想B.强调为政者应重民爱民C.倡导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D
.主张巩固地主阶级统治3.东晋灭亡后的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这4个王朝加上东晋以及三国时期的吴国,统称
为“六朝”。六朝时期的都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都城即今天的(?)A.南
京B.扬州C.杭州D.洛阳4.宋代择偶,贤与不肖的标准更注重看是否进士及第。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
,择过省试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这反映了宋代(?)A.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商人群体控制国家政治C.重农抑
商政策根本改变D.文人群体控制国家政治5.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
应填写的是(?)A.蜀——吴——西晋——东晋B.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西晋——东晋D.吴——蜀——东晋——西晋6
.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划天下为九州、五服,形塑一个华夷五方,而又归一的政治模式。汉武帝时中央划全国为十三部州,其中好几个州均以
《禹贡》中传说的州名命名。反映了当时(?)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大一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C.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D.征服四夷实现
统一的愿望7.唐朝时期,国子监招收了大量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唐政府不仅允许这些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还对其学习时间予以宽限,如监生九
年不能毕业者,要"追解,其学籍,新罗、日本留学生可分别延长至十年和二十年。这反映了唐朝(?)A.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处于世界
文明的中心C.科举考试并没有身份限制D.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8.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有利
于(?)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B.解决当时的边疆危机C.强化国际文化交流D.加速隋朝的政权更迭9.有学者指出唐玄宗时期已经形成了独立
的使职体系,使职差遣制度产生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基本取代了本职官员的权力和任务,如唐玄宗差遣他官任度支使、户部使、盐铁使等负责财政诸
务,而户部则逐渐处于闲散地位。这表明(?)A.君权突破了制度体系B.政事堂失去了作用C.三省六部制已经解体D.行政效率逐渐降低10
.唐政府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外国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
分的发挥。这反映了唐朝(?)A.良好的文化氛围B.频繁的对外交流C.发达的商品经济D.开明的对外政策11.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东晋帝室联姻概况婚媾人物出后
(皇帝联姻对象)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颍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尚主(公主联姻对象)太原王禕
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颍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公主
宗室婚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12.商鞅把
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
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
史的必然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13.下面三幅图片能够反映的主题是(?)A.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D.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14.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
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以后(?)A.赋税制度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
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15.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16.唐诗《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
下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以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该诗反映出唐代(?)A.夜市丰富了民众生活B.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C.
政府对市的管理松弛D.扬州是全国商业中心17.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
、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A.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
形成的标志B.中央集权政治的逐步确立与加强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18.2014年1月
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
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加强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9.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A.梭伦改革: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B.商鞅变法:奖励军
功,推行县制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租调制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D.王安石变法:市易法节省政
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20.汉武帝时期,河套和河西广大地区纳入汉朝统治版图。此后,朝廷在这些地区兴办学校,传授儒家思想。这一举
措A.解决了王国问题B.确立了儒学正统C.促进了文化认同D.消灭了边患危机21.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权威B.改革顺应了历史
发展趋势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改革措施全面易行22.下表列举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文化教育政策。由此可知,唐太宗时期(?)序
号文化政策①完善并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官学制,各级、各地学校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②在中央建立了统管学校的国
子监,其下有六学二馆,生徒有一定限制,每旬皆有严格考试要求③学校教育以经学为中心,唐太宗组织人员编写教材,颁布全国,作为学校统一课
本A.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得以确立B.科举考试的程序逐渐规范C.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D.传统儒学的内涵得到拓展23.“羌笛何须
怨杨柳”“公主琵琶幽怨多”,羌笛和琵琶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发明的乐器,传入中原后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民族
交融B.中外交流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24.下列作家中主要体现“现实主义”风格的是(?)①白居易    ②杜甫   ③普希金  
④拜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5.城市之中,大多划分为坊里,一个一个方形聚落,考古所见北魏洛阳、唐代长安,均是
如此布局。今日日本平安奈良城市以“町”为单位(意为平整的田界小路),犹存唐代遗风(见图)。材料最能说明(?)A.唐朝实行开放政策B
.城市建筑风格的继承C.中华文明影响力大D.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26.商鞅变法规定:“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
者,举以为收孥(官奴)。”这表明商鞅实行(?)A.什伍连坐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27.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
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由此可见,此时齐国(?)A.交通发达尽
享地理优势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C.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D.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28.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格物致知”的修养论D.“大一统”的思
想29.西周封建过程中,哪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A.分封制B.君主专制C.行省制D.郡县制30.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评价古代中国
四大发明时曾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下列对“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西汉时
期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并行使用②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记载了指南鱼和当时三种火药配方③十四世纪火药传入欧洲,为资产阶级打败
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④印刷术传到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
题3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
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材料三?“……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杜甫《垂老别》材料四?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
朝政黑暗腐朽。材料五?“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
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4)材料四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
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3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
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用,管、蔡、都、霍、鲁、卫、毛、胁、郜、雍、曹、滕、毕
、原、邮、邮,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榜也。凡、蒋、邢、茅、胖、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
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
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
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
德《中国简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
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先民活动遗址丰富,“地域”文化风采“各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祖国各地
自然环境的不同,A项正确;使用工具、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都不是决定原始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的根本原因,BCD三项错误。2.C【详解】
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都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和“仁政”无
关,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无关,而且孔子代表的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
孔子主张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朝古都金陵城从三国的吴国开始近40
0年间,连续有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后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因此A正确;BCD均不符合材料的限定,排除
。故选A。4.A【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婚姻中更看重科举的成绩,而不再注重家世门第,说明门第出身的观念淡化,故选A;BCD的说法均
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位于东南,蜀国位于西南;三国之后,西晋统一全国;西晋灭亡之后
,东晋偏居江南。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排除B、C、D。6.B【详解】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划分的十三部州中,以《禹贡》中传说的
州名对部分部州命名,由此可知这延续和发展了大一统思想,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A项;设置十三部州并没有使当时
的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排除C项;以《禹贡》中传说的州名对部州进行命名体现的是大一统思想的延续,而非征服四夷实现统一,而且汉武帝时
期是统一的,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仅允许留学生(遣唐使)参与科举考试,还依据实际状况对其在国子监学
习的时长予以相应的宽限,这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D项正确;新罗、日本是邻国,对其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属于对外交流而非对内的民
族政策,排除A项;B项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对部分留学生解除科举的限制,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没有身份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
。8.A【详解】根据材料“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成为了全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周边以南北方
的经济交流与发展,故选A;材料与边疆危机无关,故排除B;材料未体现国际文化交流,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对漕运和经济的作用,而
没有体现加速隋朝灭亡,故排除D。9.A【详解】根据材料“……使职差遣制度产生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基本取代了本职官员的权力和任务……”
可知,材料表明唐玄宗时期“差遣”制度突破了原先的制度设计,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事堂的作用,且唐代政事堂制
度一直存在并发挥作用,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已经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行政效率逐渐降低”与差遣制度的实际作用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点睛】1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吸引大批外国商人、学者,还为这些外国的商人和学者营造宽松的环境,由此可知体
现了唐朝开明的对外环境,D项正确;吸引大量外国商人和学者并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环境是开明的对外政策的表现,ABC项都无法体现这一主旨,
排除。故选D项。【点睛】11.C【详解】根据表一可知东晋帝室多跟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颍川庾氏等高门望族联姻,这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典
型体现,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变化,排除A项;B项“观念保守,重视门第”不是帝室联姻的目的,D项表述有误,排除BD项。
故选C项。12.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不断进化的,其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改革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北魏迁都三幅形势图,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 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少数民
族的不断汉化,C项错误;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D项错误。14.B【详解】根据“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
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由于严重的土地兼
并而导致赋税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排除C项;是由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
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根据题干“推行‘无为而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
施来源于老子的政治主张。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A项正确;墨
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仁政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16.A【
详解】材料“夜市下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体现的是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夜市丰富了民众生活,A选项符合题意。宋朝坊市限制被打破,
B选项排除。政府对市的管理松弛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扬州是全国商业中心的结论,D选项排除。17.B【详解】据材料“由
封建而跻统一”可知,是以战国至秦朝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为代表,说明中国古代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发展;材料“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
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是反映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和军功爵制转向秦汉隋唐时期的“士人政府”为代表,说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
演变;材料“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是强调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为代表,说明选官用官制度中选拔人才和
任命官吏的权力和标准的变化,上述三级分析,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A项是对“第三级”的分析 A项片面,排除A项;C项是“
第二级”演进的结果,排除C项;D项儒家思想正统化是在西汉,与三级演进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8.D【详解】根据材料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为了避皇帝嬴政
的讳,把“政月”中的“政”字替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所以必须避讳,D项正确;皇帝制度属于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神权,排除B项;独断性和随意性是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9.B【详解】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奖励军功,限制和打击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促进了官僚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正确;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而不是消除,排除A项;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排除C项;市易法指的是政府
出资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起到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但不能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的开支,排除D项。故选B项。20.C
【详解】汉武帝时期把河套和河西广大地区纳入汉朝统治版图并在这些地区兴办学校,传授儒家思想,有利于把中原文明传播到这些地区,有利于文
化认同,故选C项;解决王国问题主要是通过“推恩令”,故排除A;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思想成为
主流正统,故排除B;边患危机的解决是通过与匈奴战争等一系列方式完成的,但不可能消灭,太过于绝对,故可以排除D。故选C项。2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AC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
D项。故选B项。2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太宗
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得到发展,其文化政策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国子监及相关制度等,说明这一时期封
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C项正确。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在汉代已经确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科举考试程序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
体现传统儒学的内涵得到拓展,排除D项。故选C项。23.A【详解】民族交融就是民族间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逐渐融为一体,融合的最根
本因素是互相接触,“羌笛和琵琶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发明的乐器,传入中原后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能够反映出少数民族于汉族的民族交融,故A项
正确。B项,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而不是中外交流,排除。C、D,民族交融的方式可以是战争、和平、贸易或婚姻,因而题干反映不是国家是
否统一,经济是否发展,排除。24.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①②③正确
;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作家,④错误。由此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25.C【详解】根据材料“今日日本平安奈良城市以‘町’为单位,
犹存唐代遗风(见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平面图与日本平安京平面图城市布局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城市交通四通发达,犹如棋盘一
样;宫城都位于京城北部的中央,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城市规划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日本平
安奈良城市建造时参考了唐代的都城建造风格,说明中华文明影响力大,C项正确;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日本参
考了唐代的建造风格,而非“继承”,排除B项;材料与“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6.C【详解】材料中的“戮力本
业”是指要努力的进行农业生产,是重农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什伍连坐、奖励征战和推行县制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
项。2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根据材料“临淄之途,车毂击,
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涌现一批如临
淄这样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临淄的交通状况,无法得出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
他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无法说明临淄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排除B项;战国时期最富成效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排除C项。故选D项。28
.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意图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因此汉武帝
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大一统”的思想,故D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仁”的思想,“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不符合
题意,故AB错误;“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是南宋朱熹的思想,故C错误。2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封建制度指的是分封制,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分封,A项正确;西周并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B项;行省制和郡县制均与地域关系为纽带,排除CD项。故选A项。3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发明纸张,但是当时并未普及,因此在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并行使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记载了指南鱼和当时三种火药配方。根据所学知识而开展,火药传入欧洲之后,为资产阶级打败封建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文化传播,但是其并不是为启蒙运动出现创造了条件,排除B、C、D。31.(1)社会现
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3)安史之乱。
(4)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5)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
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详解】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
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一的“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出唐
朝开元年间国家呈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第(2)问,分析材料二的数据“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
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以看出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
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从639~751年间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统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
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第(3)问,根据材料三“烽火被冈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描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
乱。第(4)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等。这些都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第(5)问,根据材料五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还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也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32.(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2)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3)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详解】(1)根据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可得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根据材料一“……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可得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2)根据材料二“……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得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秦朝和对后世等角度分析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用独尊儒术的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从对儒学的影响、对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思想专制等角度阐述独尊儒术这一措施的影响。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