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舍在莱阳乡村中学的一次演讲

 杨柳依依bnachr 2023-12-19 发布于重庆

1937年4月,山东半岛腹地的小城莱阳,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梨花开遍远近的山岗。

作家老舍就是在这春花烂漫的日子,从青岛来到莱阳的。莱阳距离青岛约300里,只是丘陵深处的一个普通县城,既不临海又无铁路,交通有些不便。老舍为什么来到这里,他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呢?

老舍与吴伯箫的相识

这要从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莱阳乡师)校长吴伯箫说起。吴伯箫是山东莱芜人,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1931年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回到山东教育系统工作。他教学之余坚持写作,《记一辆纺车》《难老泉》《菜园小记》《猎户》等作品入选过不同时期的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老舍虽然比吴伯箫大7岁,但两人的教育背景、职业发展,乃至个人兴趣都很相似。老舍19岁时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起,先后做过公立高等小学校长、北京郊外北区劝学员,中学国文教员、大学讲师、教授等,直到1936年辞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职务,共教了18年书。

图片

1934年初秋,老舍来到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当时吴伯箫在山东大学做教务工作,两人由此相识。据吴伯箫回忆:“自己在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当了三年职员,拜识了闻一多、洪深、老舍……约有半年的时间,曾三五熟人定期聚会,各带小说、诗或散文,大家传看品评议论。

作为文学后进,吴伯箫还经常拜访老舍的书斋,他看到进门处摆放着刀枪剑戟,书桌上摊开着小说的草稿,一武一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5年暑假,吴伯箫还与老舍、洪深、王统照、臧克家等十几名文坛健将在青岛创办《避暑录话》。他们共同编辑、写稿、出版了十期《避暑录话》,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访问小城莱阳

1936年暑假,老舍辞去山东大学的教职,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但他仍居住在秀美宜人的青岛,在黄县路12号一栋距离大海只有几百米远的小楼里,专心写作后来成为他代表作的《骆驼祥子》。

同年,吴伯箫调任莱阳乡师校长,两人之间仍联络不断。1937年1月,老舍的《骆驼祥子》开始在《宇宙风》连载,到了4月已经写成大半,进度令他满意。

就在这时,吴伯箫邀请老舍到莱阳一游,目的有两个:一是为莱阳的师生们讲学,二是顺便看一下著名的莱阳梨花。“烟台苹果莱阳梨”,莱阳梨从清朝起就是山东名产,甘甜如饴、清脆可口、风味独特。

在梨花盛开的时节游览莱阳自然别有兴味,但老舍同意此行还有三个原因:一是他与吴伯箫有多年交情,支持他的工作是分内之事;二是他青年时代曾在北京师范学校学习五年,留下了很多回忆,莱阳乡师也是一所师范学校,与后辈学生交流很有意义;三是《骆驼祥子》的写作即将完成,最劳神劳力的阶段已经过去,可以暂停手头的工作,出去散散心。

于是,老舍在1937年4月28日乘坐汽车辗转抵达莱阳,受到吴伯箫的热情接待。

演讲《学校生活的意义》

老舍的到来,成了莱阳文教圈的一件大事。文教界人士早早就得知了这个消息,都希望请老舍到自己的学校讲课。老舍此行最大的任务,本是到莱阳乡师讲学,但他还没来得及坐定,吴伯箫就说:“莱阳城交通不便,风气鄙寒,您能来这里,是我们的荣幸。本地其他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也极想一睹您的风采。初级中学的校长刘国芳已经向我请求,希望您明天前往演讲,舒先生看是否可以?”

老舍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他立刻就答应了吴伯箫的请求。

莱阳初级中学有教职员17人、学生274人。次日一早,老师和学生们就齐集学校礼堂,等待老舍的到来。早上9点刚过,一个“年纪三四十岁,身子不很高而瘦削”的中年人,从容地走向讲台。人群欢呼起来,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讲台上站定,简短地寒暄几句后,老舍说:“今天,我来和诸位谈几句话,题目是《学校生活的意义》。我不过以我个人的经验,给诸位作一点参考。”

老舍“说话的态度庄重而滑稽”,让台下的师生感觉放松又亲切。这天的演讲,老舍主要说了两个问题:一是学校生活是集体生活的开始,二是要有读书的习惯,但不能有读书人的习气。

在老舍看来,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社会。为了这个目的,在学校中学会集体生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这样描述读书和集体生活的关系:“我们现在到学校来,并不是只为读书,团体生活的意义,比读书的意义更大得多呢!”

学校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培养集体精神、爱国精神。“有钱的子弟,在家里也可以请了许多先生读书。学问也许很好。”但这些人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因此在老舍看来,这些人“一定是个废物”。老舍建议学生们与老师、同学切磋琢磨、互相砥砺、共同生活,去领略更多的人生,这是金钱也买不到的机会。

老舍讲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读书。老舍希望大家养成读书的习惯,“每个人每天只要积蓄一分钱,积蓄到相当的数量,去买一本书,或订一份杂志,永远在你的生活费中,要有一笔书籍费的预算。”

老舍还说,养成读书习惯,但不能有“旧时读书人的习气”,这些令人生厌的习气有哪些?老舍举例说:“弯着腰、吃鸦片、打牌、想做官。”

老舍对四体不勤、不愿劳动的读书人非常反感。他说,在南洋(今东南亚一带)的一所学校任教时,地面上经常有瓜子皮、香烟头,老师们却熟视无睹,而他会抓过一把笤帚,不动声色地打扫干净,并不认为扫地就一定是工人的事情。

莱阳之行留下美好印象

老舍是著名的幽默大师,其子舒乙在《我的父亲老舍》中曾写道:“老舍讲课妙言连篇,生动活泼,自己绝对不笑,学生越是哄堂大笑,他的脸绷得越紧,只是眼睛在眼镜后面格外闪闪发光。”

在莱阳初级中学,老舍也让师生们见识了招牌式的不动声色的幽默。

在演讲中,他提到,有一次在上海,他遇到一个中国人,正袖着手看外国人打球。这人见老外们一群人争夺一个球,很是辛苦,忍不住对他们喊道:“先生你有的是钱,何不雇人来打球,为什么自己出这样大的力呢?”这时,台下的听众大声笑起来,而老舍依旧板着他那庄重的面孔。

图片

邀请到老舍这样的大家,莱阳初级中学非常珍视。校方特意安排了史文谟、吕国明等四人现场记录,会后又整理成文字稿,将老舍的演讲留了下来。当年6月15日出版的《莱阳中学月刊》第四期中,刊登了《舒舍予先生来校讲演》的新闻,并全文刊登了演讲《学校生活的意义》。

不过,因为急于付印,演讲稿并没有征求老舍的意见,但他们相信:“舒先生是最能体谅人的人,大概不会怪罪罢。”老舍没有怪他们,在不久后写的《吊济南》一文中,他深情地提到了“莱阳的梨”等山东名产,莱阳之行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莱阳中学月刊》是一份不显眼的学校内部刊物,近年来随着历史资料的数字化,才被人们注意到。刊登在其上的《学校生活的意义》,未被编入《老舍全集》,但了解这段往事、重读这篇演讲稿,必将丰富老舍生平和相关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