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善家风世代传承——忆我的太公胡传泰 | 奚燕儿

 兔子v5aesmlfzd 2023-12-20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我的太公胡传泰,生于光绪三年(1877)。太公8岁时,父亲亡故,此后由母亲独自培养长大。母亲从小鼓励他要以先祖为榜样,为地方谋公益、尽义务。先祖流传的家风“内方外圆”,对内严格要求要规规矩矩做人;对外要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图片太公胡传泰

太公的曾祖父澹园公(圣铨),在昌化、诸暨任教谕。在诸暨时,他曾修学宫,道光七年,应桐庐知县徐起渭的倡导,他又鼎力出资修复朝阳书院。仕归创办“平粜”,丰年的时候籴进粮食,荒年歉收的时候,平价卖给老百姓。适逢年岁歉收,政府振济灾粮,老百姓无不称颂圣铨公的功德。

太公的祖父是玉岫公(缵高)。杨洪之乱时,官府多方求军饷,整个县才凑了三千大洋,严重不足,玉岫公一人出七千补足。故自同治以来,准桐庐学额每科增取进士一名,皆缵高之惠也。咸丰年间,粤军(太平军)南侵,百姓要求办民团,于是缵高任饷械,皇甫汉仕任训练,为桐庐政府召集乡勇二百名,昼夜逡巡,地方恃以无恐。咸丰庚申年九月,他在桐庐亲率兵上阵与乱军作战,平定战乱保卫家乡。一个乡邻,因为感恩于胡家,把自己的儿子留在胡家乞养。此儿名叫兆熊,年仅八岁就被培养读书,后官至九品。缵高还立下遗嘱,如果兆熊要分家,就分给他一所房屋,三百亩军田。后来兆熊的儿子胡福基做了云骑尉的官。

太公的父亲翰仙公(文照)为五品官,太公的母亲江氏夫人,素来行善积德,曾为琢成二等小学堂、慈惠女校捐资,供岁费。1919,江氏夫人(时年已七十八岁)出资二百六十金,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紫霄观小学)前浚筑一口方井,长四米,宽三米,高八十公分,井沿外面刻着“胡母井”三个大字,以作纪念。大方井旁边西侧,又开一个圆口井,供吊水使用。饮水思源,桐庐中学老一辈学生的回忆录中都提到过胡母井,并写道:离开紫霄观,告别胡母井,把胡母井和紫霄观放在同等重要位置。1920,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夏敬观为此题写了“富训永年”的匾额。1934年全县大旱,气温高达42.2℃,江水骤降,溪河干涸,居民纷纷到胡母井挑水喝,渡过了难关。

图片▲《桐庐县志》中胡传泰母亲捐建“胡母井”的事迹

对公益事业无不倡捐,力办世行,祖先的言行,潜移默化了子孙后代,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太公胡传泰在1909年创办琢成私立学校,二个班,六十多位学子。县成立劝学所时,他被任命为劝学所总董。1912,他继任教育会会长。1913年,他创办慈惠私立女子学校,从杭州学校里聘请来七位优秀老师,分二个班,教授女孩子文化课。成人班的女孩子兼学缝纫,刺绣,编织。为了扩大女孩子上学的机会,又筹建了县立女子高等学校,呈请县公署同意,规划地基,自己任校外经理,总揽建设事务,出资又出力。1918,政府因为其办学成就奖给他八等嘉禾章。

图片胡传泰参与编纂的《桐庐县志》(现保存在桐庐档案馆里)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来,桐庐县一百四十八年桐庐未修县志的续志。光绪三十年(1904),知县叶元芳要求修志,太公应命,设总理务局,出资出力。他积极组织贤达人士外出采访测绘、募捐、校勘、纂修、监修、摄影,几换人员,历尽千辛万苦,长达二十二年,终于在1926修稿成功。新的《桐庐县志》共十六册,分十八卷(加卷首),距上一部乾隆年间的版本已有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光后期修志在册人员的名单,就有四十位。太公为修志主任,在修志人员名单中任监修。民国时期的《桐庐县志》序里,当时的浙江教育厅厅长计宗型写道:修志的功德将与富春江上的钓台并垂不朽。

图片

胡传泰在县志里的书法作品(民国丙寅,即1926。署名萍如,是他的号。印文“萍如逸史”)

难怪教育家臧承宣在“奏平胡君墓”碑志里写道:衮衮胡氏桐江柱,代有达人懋建树……千古我无愧色表君墓……桑曷胜数大者如是细……

太公离世距今已88年了,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太公的故居堂名为积庆堂。历史的车轮不断转动,无论尘封多少年,关于他积德行善的真实故事,将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

                    曾外孙女奚燕儿修改于2022315日 

编辑 | 柯霖 琪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