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玄学是封建迷信么?

 尚泽先生 2023-12-20 发布于江苏

经常会有人说易经玄学是封建迷信,我不想去反驳,我只想说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后来一直从事互联网和电商相关项目,我比大部分人都懂什么是科学。


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和认可传统文化,举个例子:一根棍子,你可以用它来做扁担,成为劳动工具帮助你减轻负荷;你也可以拿它当做武器,成为助纣为虐的作案凶器。

棍子还是那个棍子,就看你怎么用它了,若是用的人心思不正,那怨不得工具本身了。
就像很多人质疑的一个典型问题:双胞胎的四柱八字一模一样,为什么命运会不同?
你如果仅仅从先天的八字上去找原因,本身就是片面的。古人很智慧,很早就教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问题,要动态的看待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从字面去理解和分析,否则这个世界就无趣的多了。
所有八个字相同的人,难道都像是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样?
肯定不是嘛!
四柱八字代表的是某一类人的特征,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特征。
况且我提到过一个概念,1.1和1.2在四舍五入之后都是1,但是此1非彼1,你能说他们本身是完全一样的么?
所以双胞胎也不是大家认为的八字一样,只是在目前八字的精确度范围内,你认为一样而已。
因为八字的精确度有足足2个小时那么长,别说相差一两分钟的双胞胎了,只要在某个时辰内出生的人,哪怕相差1小时59分,八字都是相同的。
如果哪天能把八字的精确度细化到秒,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八字也一定不同,这样自然就解决了双胞胎命运不同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不相信周易以及四柱八字这些东西,我总结原因,就是经历的挫折、坎坷不够多,绝望的次数不够多。
他们既没有体会过那种近乎绝望的痛苦,也没有体会过轻轻松松借着风口就过上幸福人生的喜悦,所以他不信。
人生经历多了,自然就会信。
不信的人,不需要任何人去说服他,只是时间未到罢了。

你信就信,你不信也是因为你不需要信,你没到那个时候,没遇到那些处境,不存在说我非要说服谁的情况。

很多时候,人生关键的转折点,不可控因素太多了,根本不受人力所控。就像刚种完麦子后,天就下冰雹,或者是连续的旱灾暴晒,谁也控制不了。

这就是所谓的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事业做的越大,不确定性越强,比如你刚毕业时月薪三千,我跟你说,你努力工作,使劲干,明年工资就能涨到六千。

你会相信?

你肯定相信!

但是我说,你努力工作,未来就能成为和马云、王健林一样的富豪,你敢信吗?

我估计正常人都不会信!

因为要成为他们那样的富豪,运气的成分很大,不确定性也很强,哪怕是让他们自己再重新干一次,也未必能再次成功。

同样的,一个科员努力工作、钻营,混个科长还有可能,努力在退休前混个处长也有希望,但是说给自己设个目标,要混成省部级领导,自己都不敢想,越向上,运气成分越多。

努力到了一定程度,就遇到了天花板,只有好的机会才能帮助自己突破。

所以富豪、明星、高官、权贵们的心里都清楚,自己混得这么牛,不是因为能力比普通人牛那么多,而是机会或者说运势起了很大的作用。

运势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除了易经这些,又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释,只好指望这些了。

在任何领域里,想混到金字塔塔尖,都不是凭着事先理性规划就可以搞定的,多多少少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偶然性或神秘性。

中等的成就可以靠规划与勤奋,顶级的成就一定有那种看起来偶然的、神秘的因素。

当然,一些知识分子相对理性,不会轻易相信这是运势在起作用,而是用“随机性”这个词。

官场与商界中的人物就可能会把这个“随机性”用看不见摸不着的运势,命运来解释。

除此之外,官场与经商的职业性质也决定了从事这些职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更大。

所以,同样是赚钱,走技术路线的基层员工是最不迷信的,而当领导的和有钱人偏偏最相信玄学。

当然另外一个极端是穷人和运势差的人也信。

有一次和一位道长聊起易学,我说为啥一般穷人和富人比较信易学,而相对中产的人反而不信,往往都相信人定胜天呢?

道长笑着说:因为,富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富,穷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穷!

所以,贫富的两极的人最容易相信,贫者要得到,富者怕失去。

但不管是想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的东西,还是要维系高阶的稳定的状态,都是单纯的人力难以实现的。

那么只好相信易学了,这里面有心理学,有哲学。

正如佛陀在无量寿经里说的:有宅忧宅,有田忧田。无宅亦忧宅,无田亦忧田。

其实当你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后,你会发现,人生很多转折和机遇实际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能赚钱的时候,你就要卯足了劲去赚,过了这个村可能就没有这个店了。

正所谓:富贵之人,在人生车轮轨迹的重要节点之处,所得机遇助力,犹如天授地生,非人力所能至,非人心所能求。

—END—

声明: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 公众号 尚泽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