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节的不是“鸡兔同笼”问题,而是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菩提树下思如泉 2023-12-20 发布于浙江

□范萌馨 (青岛大学)

近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清华大学教授,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向小学数学课本中经典的鸡兔同笼题“开炮”,质疑认为这种题目和真实生活严重脱节。并说:“我活了86岁,从来没有看过哪个农民把鸡和兔养在同一个笼子里的。”这一问题在网上引发热议,并且有不少网友发出现实中鸡和兔子在一个笼子的图片来驳斥这一观点。这其实代表的更多是网友的调侃,想要证明鸡兔同笼问题不脱节肯定不能仅仅只靠图片。

“鸡兔同笼”问题最早记载于《孙子算经》中,是中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并且该题被沿用至今。王文湛教授仅仅用“没见过”“不符合现实”就质疑这道题与社会脱节未免太没有说服力。如果沿用这个说法,那许许多多我们没有在现实见过的数学问题以及一些从古代沿传至今的数学题是否也没有意义?答案是否定的。小学生课本中设置的此类思考题并不是真的为了让孩子去计算一个笼子里到底有几只鸡兔,而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所以从数学题的意义来说,即使传承多年,它仍然是有足够的启发和锻炼价值的。

其实数学题中有很多网友口中不符合现实的,为什么只有“鸡兔同笼”会被单拿出来说呢?说明这个问题在大家心中就是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它所延伸出的解决方法和能够锻炼思维的能力也是被肯定的。既然如此,一个如此有代表意义和能够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经典题目就当然不算是与社会脱节。

既然“鸡兔同笼”问题没有脱节,那它被质疑脱节的真正原因到底又是什么?是因为人们难以用“鸡兔同笼”去解决现实问题。所以真正该思考的是我们学了那么多的数学题,为什么无法用它们来解决现实问题?现如今的教育,有很多都是为了分数而做题,大大忽略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们缺乏从数学题举一反三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该问题的症结所在。脱节的从来就不是“鸡兔同笼”问题,而是现在教育培养思维的能力。

教育忽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问题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王文湛教授的质疑只是把这个问题暴露在大众视角下。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关心的不应该只是一个答案,而是在其中我们所学习到的方法和获得的启发。解过的题目不一定能直接用,但是学习过程中培养出的思维能力却是终生受益的。但是现如今的教育却很容易把这最重要的一点忽略掉。“分数至上”的教育思维早就应该有所改变,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重要的也应当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网友们戏谑的“鸡兔到底有没有同笼”,而是我们教育的培养上所出现的问题。思维能力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进而加以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