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其实都不是,无善无恶才是人性的本质

 灵魂道 2023-12-20 发布于安徽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在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争论了千年,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有诗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于是有了严刑厉法,苛政猛于虎。

人行于世,有的人认为应该行善,比如佛家;有的人认为应该脸厚心黑,比如厚黑学。他们各自说着各自的道理,似乎都很有道理。

其实无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它们都不对。无善无恶才是人性的本质。

心中有善恶与行为有善恶虽然完全是两回事,但是心中有所想,必会有所行。

人性善有善的好处,恶有恶的悲惨。无论善恶,都会给人以可乘之机,都不能到达人生的至高境界。

善良者,会被伪善者所欺;为恶者,会被更恶者镇压,更会被天收。因此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都不能使人类到达人生的至高境界。

善和恶,应该选择哪一个呢?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其实两个都不对,两个又各有各的一些道理。

假如把善恶比作阴阳,阴阳只是人性的两面,阴阳诞生之前的无极和太极,才是人性的本源和本质。

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性的本源、本质,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无。

什么是无?

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性的本质是“无”,也就是无善无恶。

当你要运用自己的本心去行走世间的时候,要做到“无”,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人之本性,要像那晶莹剔透的琉璃,无尘无垢,宛如明镜,方可映照出世间的一切善与恶

当你在行走世间的时候,就是在使用、运用和利用自己的本心和本性,你只有抱持无善无恶的本心,才能真正辨明世间的一切善与不善。

什么是人性?一个性字,从心从生,性由心生。人性就是人心。心中恶念不起,其本性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须知恶念并不是单单诞生于恶心,善心也能诞生出恶念。比如为救一人,而害另一人。

世人行事,要么抱着善意而来,要么怀揣着恶意而去。很少有人能抱着无善无恶的心境去行事。

既使是那些修心修佛的人,也很难做到。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搞明白心为何物。

如果你都不明白人心与人性是什么,代表什么,又如何去修持它呢?

什么是人心?什么是人性?既使是那些著名的修佛者,可能也搞不明白。

佛家禅宗一脉的最高追求便是修心,最终目的便是实现明心见性。其核心思想便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此可见,认清人心、人性有多么难。

禅宗认为“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的心性即佛心,所以成佛只在自悟本性、顿悟见性。可是,你如果都不知道心为何物,人性为何物,又如何去顿悟呢?

禅宗五祖弘忍有一位著名的弟子叫神秀,他有一首著名的诗偈,便是对人心人性的具体而又形象的描述。要想明心见性,做到诗中所言,便是心境必经的第一步。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人性就是人心,性由心生。心如明镜,又如琉璃,晶莹剔透,无尘无垢,无善无恶,可以映照出世间的一切善与不善、美好与丑恶。

人的身心本是一体。身是有形之大道之阳,心是无形之大道之阴。人只有身心二物而已。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有形的身体,而看不到甚至忽略自己无形的内心。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什么是无念?什么是无相?什么是无住?

无相者,是心;无念者,是魄;无住者,是性格。

无住,就是无执,就是无我执,就是不执着、不凝滞于一物。就是空、无。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万物有道,道分阴阳。魂魄便是心性的内核。

无念者,为魄;无相者,为魂。魂,便是禅宗所说的“心”。

一个心字,有时候是指魂魄这个整体,有时候是单指魂。身心本是一体,魂魄本身也是一体。

当身心二字一起使用的时候,心就是指灵魂魂魄这个整体。

当心与性一起使用的时候,心就是指魂,性就是指魄。

当心与意一起使用的时候,心就是指魂,意就是指魄。

当心与念一起使用的时候,心就是指魂,念就是指魄。

当心与欲一起使用的时候,心就是指魂,欲就是指魄。

当心与志一起使用的时候,心就是指魂,志就是指魄。

魂字,始终不变;魄字,千变万化。

道可以再细分,心也可以再细分。心再分为魂魄,道再分为阴阳。《易经》便是论述了阴阳变化之道。阴,是大道无形之本质;阳,是万物变化之表象。万物表象可以千变万化,大道本质始终不易。

什么是易经?大道之阴不易,万物表象变易;天地大道简单不易,万物小道频繁更易。

人之心性也如此,也如大道更易。人之心魂不易,人之性情千变万化。人心得静、得空、得无,便犹如获得心魂大道

禅宗所追求的东西,便是人类心魂的本质大道。只是人们大多并不明白心性为何物,甚至会忽略其存在。

人们的目光大多根本就无法投注到心魂上面去。因为它们深埋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平时不显。

显然神秀已经把自己的目光投注到自己的心灵上面,其所“勤拂拭”的是身,其所“惹尘埃”的是心。只是其修持的方法与慧能有所不同而已。慧能举重若轻,神秀举轻若重。

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做到了一个勤字,一个不惹;慧能做到了一个无字,也就是无善无恶的境界。这其实也是王阳明的心得境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每一个人都只有一副身体,应当倍感珍惜,慧能却能视其为“无一物”;

每一个人都只有一颗心灵,慧能却能做到心无挂碍,无处惹尘埃。

人的心灵是一个整体,再细分才有魂魄。魂与魄,如影随形,很难分割,于是心为魂,意为魄。人的意念气魄可以有善恶等万千变化,人的心魂却不能随意变化。

人的心灵就像一颗大树,它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树根如魂,枝叶如魄;枝叶可以随风而动,千变万化,树根却不能动。

世人所说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其实是人心本善、人心本恶。这里所说的“人性”,是指人类灵魂魂魄这个整体,而不是单指魂魄中的魄。魄只是心之阳面。

禅宗所说的心和性,就是魂和魄,就是心魂和心魄。倘若不能分清心和性,既使是修行多年的参禅者也很难真正参悟禅理。

人之先天无善无恶,人之后天随着外部境遇的变化,慢慢变得可善可恶。起心动念,就是魂起魄动;心随意动,就是魂随魄动。人的意念一动,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心境。

善念,更容易使人的心灵获取空、静、无的状态。恶念,则会让人的心灵更加色、动、有。

无善无恶,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随机应变,才是人生的至强之境。

人的心性状态:空色、动静、有无、虚实,都是一回事。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疯狂。正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实际上,善与恶,都不是人性的至强之境,无善无恶的无之境才是。

可是世人又有几人能做到“无”之境呢?唯有向善之心,才更加近乎于道。所以世界三大宗教、孔子等,都纷纷教导人向善,引人向善。

倘若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三重,那只能是:恶境、善境和无境。无境最高,恶境最低,善境居中。这等同于天堂、地狱和人间的划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