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野战军最后一战

 兰州家长 2023-12-21 发布于甘肃

#文章首发挑战赛# 第一野战军最后一战

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西北战场的形势同全国一样,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将军及贺龙(时任西北军区司令员)、习仲勋(时任西北军区政治委员)等同志领导下,在敌我力量悬殊、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转战于千里黄土高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仅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同时更给了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神出鬼没,连续创造战争奇迹!

特别是难忘的1949年春天,国民党蒋介石为挽救其风雨飘摇中的破败残局,不惜血本,派出重兵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妄图一口吃掉延安。彭德怀将军在党中央领导下,以超人的智慧,惊人的胆略,率领当时称为西北野战军的一野的2万名将士,与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胡宗南23万大军对峙、周旋、作战,虽然先后按照党中央指示放弃过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一些地方,浓墨重抹,勾画出一幅幅“空城计”,致使胡宗南在延安等地演出了一幕幕自欺欺人的童话闹剧,结果都是胡宗南不但没达到消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和西北野战军,反而受到彭德怀将军“无可奈何”的沉重打击,出尽了洋相,损兵折将逾10万人,最后不得不狼狈逃出令他丧魂落魄的陕甘宁边区。而我第一野战军越战越强,胜利地转入解放大西北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

是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之势,在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突破长江防线,直捣国民党南京老巢。

4月23日,盘踞南京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总统府上空,终于插上了胜利的五星红旗。国民党残兵败将仓皇逃窜,解放大军立即向华东、华南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追击。

与此同时,全国各个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猛烈进攻,惊天动地,势不可挡。

“固若金汤”的国民党长江防线,已全线溃决,华中“剿总”白崇禧率部不战而退,匆忙逃往广西老巢。

大江以南的彻底解放已指日可待。

此时的国民党蒋介石,自知华南无望,但又不甘心彻底失败,遂企图盘踞西南地区,连接西北,把维持残局的希望寄托于西北地区的50万国民党军队,特别是马步芳、马鸿逵身上,妄图进行垂死挣扎,遥望东山再起。

也就在同年5月下旬,第一野战军攻占西安及关中广大地区之后,便会同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十九兵团继续前进,于7月11日至14日,发动了扶(风)郿(县)战役,参加扶郿战役的国民党胡宗南主力及“二马”主力,共约10万余人,被我解放军一举歼灭44000余人,结果只剩下残兵败将不足2万人,溃逃甘肃,妄想在甘、青负隅顽抗。

“扶郿战役的胜利,使西北战场敌我力量的对比起了根本的变化,我军由相对优势一变而为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已完全掌握在我军的手里”。这是彭德怀麾下原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将军对扶郿战役的总结。

扶郿战役之后,胡宗南等部队,已成了惊弓之鸟,这时彭德怀遵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指示,当即决定采取强攻兰州,奔袭西宁的战役行动,兵分两路乘胜西进。右路部队翻越六盘山、华家岭,沿西兰公路进通敌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在地兰州,经过五天五夜的攻坚战斗,于8月26日胜利攻克兰州,马步芳主力27000余人被歼。

兰州战役的胜利告诉我们:解放兰州,歼灭了西北地区敌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青马”主力,宣告了西北战场决战的胜利。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只要把马步芳消灭了,西北战场再也没有严重的战斗,我军继续完成解放整个大西北的任务,基本上只是走路和接管的问题。”

与此同时,第一兵团在王震率领下,攻克宝鸡,强渡黄河,于9月6日解放西宁。这次战斗,大大加快了解放全西北的进程。

为了全歼胡、马残部于河西走廊,完成解放新疆的战略任务,左路一兵团将士,捷取险径,跋涉长达100多公里的沼泽地,翻越风雪弥漫的祁连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9月19日,直插张掖,拦头堵截并消灭了妄图逃奔新疆的胡、马残部。第二兵团沿兰新公路,向西北追击,越过乌鞘岭,经山丹行军17天,行程700公里,迫使国民党一九一师骑兵团起义,第九十一军骑兵团及二四六师骑兵团投降。9月21日,第一、二兵团于张掖会师。在我人民解放军威逼之下,溃逃于酒泉地区的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八补给区、第九十一军、第一〇二军残部共40000余人起义和投诚。至此,第一野战军的最后一战胜利结束,五星红旗已牢牢插遍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四省的土地上;新疆之敌孤悬塞外,人民解放军兵临玉门关下,直叩新疆大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