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局未来产业 我国商业航天已形成初步生态

 开朗的ET 2023-12-2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赵涵

探索宇宙,逐梦航天。

12月17日,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成功将迪迩一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是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第6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重要突破。

近年来,在促进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方面,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国商业航天已然初具规模。

01
商业航天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

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进促稳”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鲜明的积极信号之一,在“稳”的基调下更加突出“进”的先导性、开拓性。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以进促稳”的一道必答题。

商业航天作为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且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从概念上来讲,商业航天是指按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涵盖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及应用、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商业航天具有市场驱动性,其蓬勃发展将引发巨大的经济规模链式效应,对于细分航天市场和社会组织分工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必须受国际规则、国家法律的约束,其发展必须符合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要求。

一直以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探月工程、载人空间站、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标志着我国在重点航天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传统航天以保障国家任务为目标,而商业航天则作为具有广阔前景的开放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聚焦商业和航天活动的深度融合空间,挖掘由市场主导的、可持续的、经济的商业航天潜在领域及发展路径。这就要求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要能够充分发挥鲶鱼效应,从技术发展、体制创新、市场需求等方面挖掘商业航天的发展潜力。

我国商业航天发端于2014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这条由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让游离在体制外想探索太空的人有了信心。

一年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其要求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开启了中国航天由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转变进程,进一步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催生了我国一批商业航天初创公司。

不少专家认为,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此后,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空天科技首次出现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容中,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科技和工业发展的最前沿,具有显著的技术牵引和产业带动作用。商业航天作为航天领域的新生力量,在政策扶持和社会资源助推下,已经成为推动国家航天及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02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

为深入贯彻航天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战略,抢抓商业航天发展重要机遇,北京、西安、深圳、上海、武汉、宁波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相关行动计划或是配套政策等,加快航天全产业链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逐步形成了航天科技产业的初步聚集。

在布局产业基地建设上,上海将在嘉定工业区建设一个现代化综合型航空航天高科技产业基地;合肥印发《合肥市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决心全力打造“中国星城”;今年我国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在广州南沙落地投产;而即将建成投产的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会成为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在海南文昌开工建设,并计划于2024年实现常态化发射,提升民商运载火箭发射能力。

在政策的支持引领下,《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国内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达到433家,已部署实施商业卫星星座计划43项,仅2022年就发射商业卫星100颗,同增59颗,覆盖商业通信、遥感、导航、技术验证等多个领域。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着22.3%的平均复合增长率,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3万亿元。泰伯智库预测,在未来十年内商业航天市场容量将达到12万亿元。

我国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经步入了商业化进程,未来还将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顾行发认为,如今中国商业航天整个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在需求、政策、技术的驱动下,发展确实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刻。

03
商业航天促进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2023年是商业航天的爆发期。火箭领域,4月,天龙二号成功入轨;卫星应用领域,手机、汽车直连卫星,拉开卫星互联网序幕,推动商业航天加快前进。

航天产业链条扎实而深厚。航天产业是高度复杂化和规模化的高技术与高端制造的组合。其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产品附加值高,能够带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

根据产业链进行划分,商业航天上游是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相关配套设备等,中游为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等,下游为终端应用及服务市场。传统应用场景包括通信、导航、遥感,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索等。

目前,基于产业决策、科研攻关、核心制造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材料、动力、能源等尖端技术发展迅速。以智能制造为例,近年来低轨星座的大规模爆发部署需要研发新的小型卫星平台和智能载荷等航天高端产品,为满足低成本高质量的商业航天发展需求,商用工业级器件在卫星研制中大量使用。智能制造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实现小卫星的批量生产,降低卫星研制成本。国内卫星批量化、智能化生产线已开始逐步规划和建造。批产卫星带来的测试工作时间短、任务重等问题,促进了卫星智能批量测试系统的研发,以及多星并行测试、自动测试等智能生产模式创新。同时,大量卫星的发射需求,也带动了低成本重复使用商业火箭的加速发展。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已成为各国共识。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不断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曾公开表示,数据要素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数字经济新引擎的源动力,也是全球数字竞争的角力前沿。商业航天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科技行业发展主线之一,可以帮助数字经济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产业互联网向各行各业的纵深发展,加快行业数字化进程。尤其在卫星信息与空间技术领域,卫星大数据作为“数据底座”,可以丰富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从而有效赋能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建设,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商业航天的运载火箭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空天飞行及动力产业等高速发展,促进了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提升,尤其在空间应用产业,通过海量卫星数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丰富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深化“通导遥”综合应用,有效赋能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建设。

相关专家表示,产业链下游的卫星应用和航天服务相关企业占比较少,在终端需求方面仍有较大可开拓空间。

END


编辑:赵涵
设计:赵涵

审核:艾丽

政审王军善

终审朱永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