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特尔技术部总经理高宇:AI PC的发展,将比想象还要快

 爱极物 2023-12-21 发布于上海

当朋友圈刷爆人工智能对话、文生图甚至文生视频内容的时候,用AI替代日常重复、繁琐的工作似乎成为了一种新趋势。但不是每一次AI运用都方便连接网络,特别是带有隐私、IP版权属性的内容,创意刚想好就免费贡献给全网可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就在着这个时间点,英特尔AI PC概念应运而生,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更是将AI PC理念一步到位延伸到了轻薄本,起手能跑200亿个参数大模型,有媲美采用独立显卡台式机的气场。但我们知道,一个全新的生态只有硬件是不够的,软件、硬件、体验等多方面结合,才有机会走得更远。在近期举行的2023英特尔新品发布会上,我们有幸采访了英特尔中国区技术部总经理高宇先生,一起聊聊AI PC,以及AI与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英特尔中国区技术部总经理高宇先生

被动式到主动式的进阶

AI PC的概念很新,但PC使用AI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在疫情居家办公期间,基于被动式AI的语音通话降噪、背景模糊、人脸追踪与眼睛矫正功能已经帮助工作者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而AI在小范围内应用是远远不够的,随着OpenAI chatGPT找到了大模型付诸日常应用的可行性,主动式AI计算被迅速提上议程。

相比起被动式AI,主动式AI在创造能力上提升了一大截,原本需要输入固定指定、导入素材的繁琐操作,已经被AI快速学会,仅仅通过只言片语就能很好的意会用户的意图,创造出充满想象的画面、视频、音乐。因此主动式AI以极快的速度被终端消费者所接受。

但类似于chatGPT这样的现象级应用有一个缺点,那便是需要全程联网,背靠AI网络服务才能实现。在使用AI的同时也意味着共享着自己的创意,对于信息分享较为敏感的工作而言,显然那是不能接受的。

这时候酷睿Ultra的出现就显得意义重大了。将轻量化的模型放到笔记本内,在离线的状态下进行本地运算,完成初步的AIGC创作。在英特尔的调查中,细分领域的轻量化模型并非少数,基本上集中在6B到13B之间,包含语言类模型、文生图模型等等,在PC上就能轻松运行。

正因为如此,酷睿Ultra将大语言模型的处理性能定位在200亿(20B)以内,从而实现大量本地化大模型部署。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特尔目前阶段在移动端处理器上只能做到200亿级别,人工智能加速引擎的本质是通过并行架构加速矩阵乘法和加法计算,因此只要硬件堆叠得足够多,更大的AI计算量也能轻松实现。

但这样的设计显然会违背酷睿Ultra移动端处理器的初衷,酷睿Ultra的AI加速计算是一个多模块联合调用的过程,也就是英特尔常说的xPU结构,即通过OpenVINO调动CPU、GPU、新加入的NPU协作,针对不同AI应用场景调用不同核心,实现高效快速的AI加速方式。

而在移动端实现AI加速的想法也并非一蹴而就,英特尔最先应用AI的场景是基于Arc GPU的加速,但很快英特尔工程师发现Meteor Lake也能实现动作捕捉的功能,因此将动捕技术移植到酷睿Ultra笔记本上变得顺理成章,从而延伸出一个好的应用案例。

利用酷睿Ultra上的xPU对AI的高效加速带来的顺畅感无疑是让人惊喜的,而英特尔也需要更多的现象级应用推动整个AI生态的发展。因此酷睿Ultra发布会的重心并非性能翻三倍的Arc GPU核显和首个消费级Intel 4制程产品开卖,而是联合剪映、百川大语言、CodeShell、大饼AI、璇米等诸多AI开发团队展示更多AI的可能性,让AI PC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把AI变成日常

AI应用虽然听起来新鲜,如果体验和应用场景局限在小圈子中,让大多数人尝试几天之后失去新鲜感而不再使用,这显然不是英特尔的初衷。AI PC发布其实不代表着AI PC普及元年,统一行业标准,让更多厂商自然而然借用AI加速完成日常应用自然相当重要。

因此首要解决的是不同厂商之间AI技术发展节奏、适配、复杂度问题。特别是OEM厂商之间设计差异会对AI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想在笔记本内实现酷睿Ultra的AI性能释放,散热、内存容量、内存带宽也同样非常重要。在酷睿Ultra发布初期,也必然要遭遇痛苦的调优过程,甚至会在不同版本的驱动中,看到AI表现出的性能差距非常大。

类似于GPU驱动与游戏匹配,AI应用与硬件调用之间需要一些时间的磨合,当驱动和应用实现规范上的统一,AI普及将会进一步加速。重点是这个加速不是线性的提升,而是类似于摩尔定律一般几何级的发展,如同两年前、三年前,很少消费者能想象AI生成式创作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凭借几个简单的词汇就能实现图像、视频的生成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

而今英特尔与微软组成的Wintel联盟依然发挥着AI普及的关键作用,其中Windows工作室效果将随着Windows版本更新加入其中,原本需要安装第三方应用才能实现的AI加速,现在Windows默认就能完成。在英特尔内部,也已经有很多部门员工开始利用AI加速功能完成作业。

好戏在后头

酷睿Ultra本身也是一款充满潜力的产品,例如酷睿Ultra H系列TDP在28W到45W之间,PL1由OEM设定,从而在产品线上简化了酷睿Ultra的命名规则,可以让更多人分辨。与此同时,国内的OEM厂商大多数会采用双风扇的散热设计,这让酷睿Ultra H系列性能得到充足释放,让其能够比肩上一代的H45系列产品线。

至于为什么在U、T、P、H诸多系列中选择H系列作为主打,主要也是聆听了中国消费者反馈,大部分消费者和KOL对H系列表现最受欢迎,因此英特尔将继续将H系列发扬光大。

很快,我们还能看到基于酷睿Ultra H系列的游戏本诞生,同时酷睿Ultra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英特尔Evo平台严苛认证的升级。不过对于AI PC的认证,现阶段还是以发展为主,不会进行专门的AI PC认证。对于消费者而言,认准英特尔Evo仍然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随着英特尔推出Unison让笔记本与手机互联,以及利用Intel Bridge Technology和Celadon的突破x86和arm之间的壁垒,手机与笔记本之间的体验差别也将越来越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AI PC的出现降低了开发门槛,也创造出了更多需求,竞争对手推出诸如8cx Gen 3处理器应用与笔记本,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在性能、AI执行力度上,距离酷睿Ultra还相差甚远。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酷睿Ultra是目前市面唯一能完整运行FP16到INT8的处理器。

正如前面所说,AI体验不能只看硬件,应用对AI引擎的利用率,驱动优化都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英特尔通过OpenVINO和xPU建立起来的强大优势,以及全新的NPU入局,让酷睿Ultra从诞生之初看起来就很猛。但好戏仍在后头,随着驱动和应用的不断优化,AI加速体验将愈发明显,到时候AI PC与AI应用,将无处不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