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云与李培莲

 滇史 2023-12-22 发布于云南
龙云有位共患难的内助。当他被政敌囚禁、生命岌岌可危之际,她四出寻觅,设法营救;等他风云际会,成为云南军政首脑人物后,她主持家政,相夫教子,实为旧日上层社会中并不多见的贤妻良母型的知识妇女。这个人,就是李培莲。

龙云

李培莲字质君,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云南西部小县宾川一个望族家庭中。自幼学习“女红”,也追随兄长们在家塾中读书。她一天天成长,既钻研刺绣,也诵读古书、诗词。十五六岁时,便能讲述许多“典故”,写得一手娟秀的书法,还尝试着吟诗作对。她为自己的书房取了个雅致的名字——红藕轩。在僻处一隅的县城中,持针能绣,提笔能书,算得是一位能“武”能文的闺秀。
辛亥革命后五六年间,长期闭塞的小县,风气渐开。李培莲要求能到省城就学。她的长兄培炎,当时是省议员,对此表示支持,因而劝说双亲,送妹妹到省城读书,继续深造。就这样,李培莲来到昆明,考进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成为每个学期考试成绩数一数二的高材生。
有一件和本文有关的小事,这儿得先交代一下。
1921年寒假前,女师校长接到“全省物产品评会”通知,要求选送学生创作的工艺美术品参加展览、评奖。校方鼓励各班学生拿出作品,送会品评,为学校争光。李培莲想到下学期就要毕业,得为母校留点纪念。于是,邀约要好的同学顾桂芳(字映秋)等五人,集体创作,合绣一幅缎面牡丹。
正当姑娘们全力以赴地刺绣的时候,云南发生了政变!原驻川滇军军长、时任云南东防督办的顾品珍(顾桂芳的叔父),顺应中下级军官的请求,率部东下,名为“述职”,实则倒唐。逼近昆明时,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众叛亲离,被迫第一次下野出走。顾品珍进驻昆明后,被推为滇军总司令,主持全省军事。两个月后,代理省长周钟岳挂冠而去,他又兼摄省长,从此执掌云南军政大权。
政变幸未在省城挑起战火。局势初定,女师如期开学。李培莲、顾桂芳等五人的刺绣作品,不久呈送学校,转送到“品评会”筹备处。
这年10月,“品评会”在昆明南城外公园中揭幕。李培莲等的集体创作,受到各界的赞扬。说是红花绿叶,娇艳欲滴,宛如真牡丹一样生动。经会方评定,授以特等奖。不久,通过毕业考试,李培莲成绩优异,当上附小教师,决心献身教育;顾桂芳则加紧温习,要到北平考大学。
1922年3月,唐继尧纠集上年7月由滇赴桂的旧部李有勋(军长)、龙云(前敌司令官),联络被他招安过来、担任挺进军支队司令的名匪吴学显,里应外合,打回云南。3月26日,顾品珍率部堵击,被吴学显部包围,阵殁于滇南宜良。唐继尧一帆风顺,兵不血刃,重返昆明,以“靖国联军总司令”兼云南省长,重掌大权。
唐继尧复辟成功,对几个得力部属论功行赏。特任胡若愚为第一军军长兼戒严司令;龙云为第三军军长兼全省警务处处长、省会警察厅厅长;张汝骥为第四军军长兼宪兵司令官。
龙云早年,在故乡先后结过两次婚,但原配和继室相继亡故,所留三子,都已成人。八年间,他由排长起家,进过军校,从唐继尧的警卫连长,做到近卫部队的大队长。唐继尧下野前夕,始改任步兵第十一团团长,调往滇南蒙自,归第二卫戍区司令李有勋统率,成为唐氏来年反攻顾品珍的主力队伍。由于形势骤变,唐继尧不得不离滇赴港,行前对李、龙等人,面授过应变机宜。同年7月,李、龙率部入桂,就是唐继尧的部署。
龙云荣升军长兼全省警务长官后,他的一些僚友、故旧,关心这位独身的将军,纷纷建议他物色淑女主持家务。龙云也感到独身生活,非常不便,表示愿意找一个有知识的女学生,做自己的内助。
有人建议向女师毕业不久的高材生、顾总司令的侄女顾桂芳家中提亲。唐、顾虽为政敌,但顾任过军校校长,和龙云有着师生之谊,龙自然愿意攀这门亲。可是,顾小姐执意要到北平考大学,不愿意过早结婚。婚事没有谈成。于是,有人想到同样是女师高材生、望族之女的李培莲。
李培莲做教员时留影
李培莲当时在小学执教,当她从哥哥口中,得知龙军长的人前来提亲时,毫无主见,羞红了脸。她完全听从家庭的安排。
这时,龙云的职务有了变动。唐继尧派他出任滇东镇守使。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和李培莲终于结合了。
新郎37岁,新娘22岁。
唐继尧第二次执政后,不愿意重蹈部属“倒戈”的覆撤,有意识地把云南全省分为四个大区,各设镇守使。4月中旬,他派胡若愚镇守滇中,龙云镇守滇东,张汝骥镇守滇南,另一兵力不多的李选廷则任滇西镇守使。另派堂弟唐继虞担任第一军军长,把胡若愚军的番号改称第二军,企图用精锐的第一军,监视“四镇”。暗中还内定,在适当的时候,让各镇守使互相换防,以免他们久居一地,养虎贻患。
滇东镇守使的辖区,主要在滇东北东川、昭通一带。但省城设有镇守使署,镇守使可以常住使署,遇事出巡。
龙云和李培莲住在城内翠湖东滨,当时被称为“海子边”的一幢平房内。李培莲虽说是大家闺秀,但俭朴勤谨,主持家政井井有条。晚间,夫妇对坐之际,龙云向她讲述白天遇到的事,她也能够帮着出出主意,替龙云写写准备做什么事的备忘录,赢得了龙云的敬重。龙云坦率诚恳,中青年时代说得上是一表人才,李培莲也满意这样的丈夫。
后来,龙云改任滇中镇守使,定居省城。朝夕和李培莲相处,夫妻间的感情日益亲密。白天,男的去北较场营盘中处理军务,女的就在家读书。晚间,两个人互话家常,议论省政军政,无话不谈。有时,女的还对男的讲述历史故事,也试着教他读读国文,想潜移默化,提高他的文化素养。
李培莲在家独处的时候多,她不愿时光虚度,特意布置了一间书房。家务琐事,有传事兵和副官、仆役们照料,镇守使夫人无须事事操心。因此,她在书房中重理旧业,读书、作诗、临帖,日子过得并不寂寞。她把自己的小书斋,依然唤做红藕轩。她的读写生涯一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才暂时停顿。
四年多的时光,就在夫敬妇爱的和谐气氛中,无声地溜走了。
唐继尧不但对“四镇”实行限制,而且用扣枪扣饷的办法来削弱他们的军力。1927年2月6日,四个镇守使乘春节(2月6日为正月初五)放假,联合通电倒戈。唐继尧仓猝无备,应变乏术,被迫又一次下野。胡若愚和龙云等立即组织了新的省务委员会,让唐当了空头“总裁”。唐试图反击失败,又急又气,旧病复发,5月23日在寓所病故。
“四镇”既是同袍,在讲武学校深造时又是同学。他们曾仿效古人调谱换帖,结为“金兰之交”的异姓弟兄。倒戈遂愿后,实力最强的龙云和胡若愚相约,省务委员会不设主席,由他两人轮流担任“主席委员”。
李培莲虽说是个不理解政治的妇女,但她读过的历史书多,能够引古鉴今。在社交场合,过去四年间,她和胡若愚夫妇见过不止一次。隐约地看出胡氏骄恣成性,唯我独尊。当龙云和他轮流担任“主席委员”后不久,她曾经用“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和“一山难容二虎”之类的典故、民谚,劝龙云要提防着些,不可疏忽大意。然而,龙云却认为,彼此都是换过帖的异姓骨肉,李培莲的劝告,纯属“妇人之见”。
胡若愚在政治上确实有野心,他要的是大权独揽。于是暗中联合张汝骥和李选廷,排挤龙云。
1927年6月23日深夜,胡、张提兵调将,不但重兵包围龙宅,还向北较场龙云的军营进攻。龙部完全陷于被动,死伤无数,余部仓皇撤往滇西。
胡若愚心肠狠毒,组织炮兵轰击龙宅。龙云的左眼,被震碎的窗玻璃戳伤,导致后来终身一目失明。不久,就成为胡若愚的阶下囚。
严峻的考验落到李培莲身上。在内战的惊涛骇浪中,李培莲惦记眼部受伤的龙云。首先想到的是,得设法找到他的下落,想出营救出险的办法。
在翠湖边一条小巷中,胡若愚部的武装穿梭巡查,严加监视龙云。最初,李培莲被认为是女流之辈,还能够自由出入。
龙云被带走的当天下午,她就独个儿到五华山总部,求见胡若愚和张汝骥。
卫兵长没有让李培莲上山,在传达室用电话报告了胡若愚。李培莲的到来,使这位政变中的胜利者大感意外,拒绝会见。
李培莲奔忙了整整一天,还是从胡若愚军中原属龙云部的一个营长那儿,获知丈夫就关在五华山后的军械局内。于是,她到军械局去“探监”。
守门的卫兵自然不准闲人进入。李培莲这时尽管憔悴异常,人也消瘦了,然而,依然颇有气度地吩咐卫兵,把他们的长官唤出来。
军械局做了临时看守所后,负责门卫的是警卫排。排长原是步兵十一团的上士班长,认得龙夫人。他同样觉得“妇道人家”无碍大局,在怀旧心态支持下,让这对患难夫妻见了面。
龙云的眼伤没有得到治疗,左颊上还残留着血迹。他为换帖弟兄胡、张的背信弃义、暗下毒手而咬牙切齿,也为自己所部师长卢汉、团长高蕴华等不能制服“叛军”又怒又恨。见到李培莲后,心里尽管感到安慰,可是,第一句话就表示将来如能脱险,一定要报仇雪恨的心意。接着追问卢汉等人的下落。
李培莲忍住内心辛酸,要求龙云保重身体。也谈起昨天在街上,遇到高蕴华团的一个营副,由于政变时住在城中,部队被袭击时没有在场。此人谈起,卢汉等师长听说已率部西撤,他本人也准备到滇西寻找部队。
震怒中的龙云终于镇定了。他悄声告诉李培莲,一定要把他健在人间的消息,设法通知卢汉等人。接下去,才询问家庭和孩子们的安全。
夫妇俩难中只会见了两次,胡若愚便发觉了这件事。他听从了心腹人的建议,把龙云押到五华山上,用一只特制的铁笼子关了起来。李培莲见丈夫突然失踪,忧心忡忡,四处奔走探听,毫无结果。
李培莲和一般养尊处优的贵妇人不同,从未在人前流过眼泪。在那忧患迭生的半个来月中,昼不思食,夜不成寐。更深人静,孩子们熟睡后,她都在冷静思考营救丈夫的良策。
在四处谣传龙云已被胡、张杀害之际,龙云并未死亡的消息,最后经过上面提到的那个营副,传到了滇西卢汉等人那儿。
“营救龙军长”成为师长们激励将士的口号,另一场规模更大的内战又在酝酿中了。
1927年7月,卢汉等人率部由滇西东下,不断获胜。日益逼近昆明的时候,胡若愚和张汝骥被迫东撤。在城东远郊大板桥释放了龙云,声明“听候调解”,要他回省收拾残局。
龙云被关了一个多月,对省内形势一无所知,但自己突然被释放,可以肯定是所部军事得手的缘故。而在情况不明的当下,他不能冒险进城。于是,步行到滇池之滨,在故旧庾恩锡的花园别墅中暂住下来。
龙部于7月底进驻昆明。8月1日,全城秩序恢复;3日,省务委员周钟岳等到西郊迎接龙云进城,以省主席身份,重登五华山视事。5日,他宣誓就任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特任他担任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的职务——据档案,任命是6月14日下达的,胡若愚同时受任三十九军军长,张汝骥则为师长。可是,龙云就在这天被政敌囚禁了,胡若愚还拿不定主意是否服从“中央”,因而没有宣布就职。
龙云脱险,安全归来,李培莲这才完全放了心。
然而,局势并未完全安定。胡、张不甘心失败,没有多久就搬来了“川黔客军”;唐继尧的堂弟唐继虞,也在滇西集结军队,准备为兄报仇。战云依然笼罩着云南。
翠湖边的龙公馆被炮弹轰塌的房间很快修复,龙云夫妇依旧住在这里。李培莲知道滇东一些县已被胡、张和“客军”攻破,唐继虞也领兵东下,形成东、西两路夹攻昆明的态势,她痛定思痛,不能不为丈夫来日的安全感到担心。她当时写有五律《春光》一诗,表达了厌恶的战乱、渴望太平的心情:
迭遭烽火后,无复锦官城。
草木千丛绕,春光百战经;
村烟皆断绝,华屋长榛荆。
一片荒凉景,何时见太平?
同年冬,前敌司令官胡瑛兵分两路,在曲靖等地击溃了胡、张和“川黔客军”,形势逐渐稳定。直到1930年夏天,唐继虞部被收编,内战之患始完全消除。龙云终于奠定了此后14年独镇云南的基础。
龙云成为云南军政领袖,李培莲自然就是省内“第一夫人”。这个时候,她已经是四个孩子(三男一女)的母亲。

李培莲与子女合影

李培莲身处富贵荣华的环境,但心地善良,对贫苦无依的不幸人怀有同情心,从而赢得不少人的尊敬和感激。
30年代初,小轿车还没有在昆明出现。有钱人家的妇女,多半用自备软轿或凉轿代步。许多靠人施舍为生的乞丐,经常拦轿行乞。李培莲乘轿出行,每次都碰到乞丐群跪伏轿前乞讨,轿夫大声喝斥也没有用。
碰到这样的事,李培莲总让跟轿的女仆散钱。乞丐们体会到龙夫人心慈手散,都把她当做大施主。她每次出门,轿前轿后,总有几十个乞丐追随。一次,公馆副官看这种情况,担心夫人的安全,因此报告了龙云。龙云只笑了一笑,说是“随她”。晚间,他问李培莲,外出时要不要派副官随行,她摇了摇头。
在街头碰见过许多科头赤足的流浪儿,李培莲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她派副官去找寻空闲的祠堂会馆,拿出笔钱来办贫儿院,专收7~12岁的孤苦儿童,供给衣食,请人传授他们谋生技艺,并由自己兼任院长。
每年四大节,龙云的故旧总会送来应节礼物,专诚拜节。事后,李培莲总把收到的糕饼水果,匀成十几份,分给公馆里的副官、仆役,要求他们带回家去,孝敬老人。
李培莲为人谦逊。毫无架子,待人接物,平易近人。陪伴龙云外出交际,端庄肃穆,但和蔼可亲。对师、旅长夫人和厅、局长夫人们,以诚相待,亲密无间,从上层军政大员和他们的夫人,到公馆里的副官、仆役,以至街头的流浪儿和乞丐,对她都一致怀有好感。
龙云每晚在家,李培莲像过去那样,陪他谈谈讲讲。龙云惯于迟睡,她总要为他安排好消夜,才回房就寝。移家市中心区威远街后,鉴于龙云喜欢吃价廉物美的豆花米线,她便让副官设法找来专做豆花米线的师傅,支持他在公馆东不远处开个小馆子,龙云什么时候想吃豆花米线,就派女仆去买回来,吃热的。
龙云尝到了家庭温暖,也无须为家事操心,所以能把全副精力放到处理公事上。然而,刚过了两年,一场变故就发生了。
1932年6月23日,李培莲临产。男婴呱呱坠地,她却因失血过多,晕过去了。苏醒后的弥留之际,她含泪告诉龙云,子女都没有成人,看在群雏份上,希望龙云从速续娶名门淑女,还提到好友顾桂芳“小姑居处犹无郎”的近况。言犹未已,又一次虚脱过去,再也没有醒过来了。
龙云中年丧妻,悲痛异常,向省务委员会请了半个月的假,留家料理丧事。想到亡妻生前的许多好处,身经百战、饱经忧患的将军,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李培莲的葬礼非常隆重。事后,龙云想到亡妻生前常提醒他厚恤阵亡将士家属的旧事,因而把丧礼中使用的70套仪仗队服,以及珠亭1座、亭架17台,全部移赠阵亡官兵遗族抚恤教养所,要该所“保存出租,添补经费”。
初秋一晚,龙云在空阔寂寥的公馆内,追怀日益远去的亡人,黯然神伤。他信步来到西厢的红藕轩内,在水磨漆三抽桌的抽屉中,找到一册装订工整的宣纸本子,封面题有《红藕轩稿别录》一行娟秀的楷书,正是李培莲的墨迹。次日请秘书长袁丕佑看过,那是亡人从少女时代开始的诗作,一共有23首五言诗。其余则是双钩字,写有晋代阮籍《咏怀》组诗中的八首,以及萧梁时期陈暄的《与兄子秀书》,和唐代王维的《山中与裴迪书》。
回忆近10年间的共处,特别是亡人冒险到军械局探访、设法和部队暗通消息等行为,龙云十分悲痛。在亲近幕僚的建议下,把上述遗墨分别编为《红藕轩遗稿》和《红藕轩剩墨》各一卷。付印前,龙云请秘书长把他口述的话,整理成《弁言》:
质君既殁,阅一月余矣!余检其箧笥,得旧作五言诗二十余首,临帖行书二册。观楮墨之犹新,怅其人于既杳,不禁黯伤者久之。因念质君幼承家学,性好读书,自入学校,乃专致力于各科学。于诗于书,犹其余事。及来归余后,举一应家政,概以畀之,而矢勤矢俭,日事操作,以此未暇深造。迨余既主滇政,军书旁午,日不暇给,或从侧以相参助,内佐之资,其力居多。今其人已往,而所遗子女,又皆幼小,尚不足以知其母之苦辛。余以十年伉俪之情,有不忍任其诗、字散佚,淹没无闻者。因付石印,以存其真。他日子女长大,借得以识母氏之手泽,是即余印是编之意也夫!至于工拙,有不计云。龙云志舟氏识。
这篇文章,简要回顾了10年伉丽的生活,编印遗集的目的,流露出口述者对亡人的哀思。
《遗稿》和《剩墨》合订成一册,印得非常精致。至今尚有流传。
李培莲遗下子女五人,当时最大的不足10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之中。龙云烦心的事多起来了!
龙云认为,李培莲之死,虽说是“生死有命”,但和云南医药落后也有很大关系。如果省内有着像京、沪等地那样设备齐全的大医院、有着国外留学归来的大夫,那么,李培莲也许不会“走”得那么早。而云南却连所省级医院都没有!
1932年10月7日,在省府第309次会议上,龙云提出,成立省立医院筹备处,经费由亡妻首饰中捐献5万、由省库拨出10万元(医院于1939年4月建成开业)。
第二年,关心龙云的一些耆老故旧,劝他考虑续弦。龙云也决无可能父顶母职,想到子女的母教,想到亡妻临终时语重心长的遗言,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左顾映秋 右宋美龄

续娶的新人,正是李培莲的同窗好友顾桂芳。顾大小姐女师毕业后出省深造,考进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决心献身教育事业,绝未考虑到个人将来的归宿。教育厅长龚自知和财政厅长陆崇仁前来提亲时,她已是三旬出头的“老姑娘”了。
龙云再次做了新郎,可从未忘记旧人。
李培莲安葬在昆明西郊三面濒临滇池的观音山侧。每年清明和冬至,龙云公务再忙,都没有忘记带上日渐成长的子女(续娶后则加上顾桂芳),前去扫墓,凭吊故人。
一转眼10年过去了。抗日战争中后期,来往昆明的高级将领和盟军官员不少,又经常有龙云必须出席的集会,社交活动频繁起来。细心的人留意到,龙云右手食指上戴有一只绿色戒指,开会也好,宴会也好,它从不离身。
《云南日报》记者赵德厚和龙云熟识,一次采访时,附带询问起这件事。
龙云抬起右手,那是一只镶嵌着绿翡翠的金戒指。他说,这是李培莲的遗物——她生前最心爱的一件小首饰。

这件小事让我们看出,龙云对共过患难的李培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亡人的思念是深长的……







万揆一:《滇云旧闻录》,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