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传清 || 三谒领袖韶山故居

 潇湘原创之家 2023-12-23 发布于湖南

三谒领袖韶山故居

作者:朱传清

   

2009年11月13日,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次踏上了前往韶山的旅程,去瞻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故居。这一天既不是节日,也不是假日,也并未肩负任何特殊的使命,这趟行程纯粹是出于我自己内心的渴望,想亲身去完成一个期待已久的心愿,那就是为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双亲扫墓。

2009年11月,我与妻子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前留影

这趟行程源于我出差到长沙。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接待方的晏总征求我的意见:“老哥,在长沙有没有想去看一看走一走的地方?”我想了想,然后回答他:“还是去一趟韶山吧!”我知道,长沙到韶山的距离并不算远,单位派个车去也不算麻烦。

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有过两次到韶山瞻仰领袖故居的经历,但那都是在不同的年代,也处于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以每次参观的心境和感受都各有不同。我深知韶山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但每次的到访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让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增加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些收获又汇集成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勉励着我踏实工作诚实做人。

我第一次去韶山瞻仰毛主席旧居,还是在很久远的1976年4月,那时的我已经是广州军区所属53706部队的一名新战士。经过新兵连一个阶段的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首长们觉得我们已经从一名普通老百姓转变成了一名合格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因此给我们颁发了帽徽领章。

   

1976年4月,我和战友在韶山毛主席塑像广场留影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当年的65式军服,红色的帽徽领章是军人之魂。我们非常兴奋地去照相馆拍摄了第一张标准军人照,几天后又接到首长的通知,要组织我们到韶山参观毛主席旧居。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没想到刚到部队不久就有机会参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旧居,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福分。

我出生于一个农村的贫农家庭,自小就沐浴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下成长。在小学时,我第一批加入了红小兵;进入中学后,第一批加入了红卫兵;在初中阶段,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小学教师;现在,我又成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这一切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毛主席是我心中的红太阳,现在有机会去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参观,去亲身感受红太阳的温暖,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耀啊!出发前的那天晚上,我兴奋得觉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清晨,我们很早就出发了。三台大卡车,载着新兵连的5位首长、6位班长和我们45名新兵,从部队驻地衡山南岳大庙出发,浩浩荡荡向着湘潭韶山开进。一百四五十公里的路程,3个多小时就到了。

领袖故居和后面的韶峰,是我多次描绘过的图案(网络图片)

站在毛主席塑像广场,向西南方向望去,那是在我笔下无数次描绘过的韶峰,非常熟悉的两座山峰矗立于蓝天之下,以及向左撇去的长长的斜坡,现在都很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这里是上古舜帝“南巡”时演奏《韶乐》的地方,因此便叫做“韶山”了。“箫韶九成,引凤来仪。”在数千年之后,这里诞生了华夏民族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他为中国的历史进程谱写出崭新的篇章。

来到上屋场,这里也是我在学生时代多次描绘过的领袖旧居。房屋布局与我们湖乡的民居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室内的陈设却大致相同。农具里的犁耙风车,以及厨房灶台都与湖乡大致一样,尤其是三眼灶台、灶头的砂罐炊壶、灶壁内镶嵌的瓮坛,还有厨房立着的碗柜,在我的家乡都似曾相识,让我感到非常亲切。

1976年4月,电白籍战友李哈在韶山毛主席旧居前留影(梁芝海战友提供)

走进毛主席的卧室,我记得他在这里曾经写过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首诗表现出少年毛泽东忧国忧民、壮怀激烈的宏大决心,他立志要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就在这里诞生,红太阳又从这里升起!这就是韶山,曾经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在首次瞻仰韶山旧居的24年后,我已离开了部队,转隶至一家由军队移交给地方的知名化工企业,在那里担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这家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是董洁,她因成为谋女郎而一举成名。我在这家企业的职责并不止于党务政工,班子分工我负责品牌的策划与传播,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不久后,单位组织全国片区经理与部分商家在湘潭召开销售工作现场会,旨在推广湘潭经销商与片区经理的经验做法。会后,单位组织全体与会人员参观毛泽东主席故居。

2009年11月,我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留影

车子从湘潭市区出发,途中经过湘江大桥,司机特意将音量调大,车上播放着李谷一版本的《浏阳河》歌曲:“……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哪,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啊依呀依子哟!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水滔滔流不断哪,比不过毛主席恩情长啊依呀依子哟……”我和全车的人都跟着一起唱了起来。

二十四年光阴如梦,弹指挥间;山河依旧,但人事已非。上屋场的主人已经更替为下一代,门口的牌匾也由原来的郭体“毛泽东同志旧居”换成了小平体“毛泽东同志故居”,而原来的毛主席塑像广场,如今已经建成了雄伟壮观的毛主席铜像广场。

我们一行人来到毛主席铜像广场,入口处的左侧有花篮和花束供游人选择。我走过去仔细比较了一下,作为毛泽东主席的最后一批兵,仅仅献个花束似乎显得有些礼貌不周;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敬献一个小花篮也无法表达我对毛主席的忠诚;而我也没有达到敬献最大花篮的资格,因此我选择了一个中等大小的花篮。

2009年11月,妻子在韶山毛泽东铜像下致以跪拜礼

我挑选好花篮并付完款后,有工作人员热情地过来协助我将花篮抬到前面的位置,那里的桌上摆放着笔墨。我稍作酝酿,提起笔在两条缎带上各写下一行文字。等待墨水稍微挥发后,又有工作人员协助我向主席铜像走去。经过一系列庄重的仪式后,我的花篮被摆放到了新献花篮的最后一个位置。

这时,单位的同事也陆续走了过来。他们或许看到了缎带上的题字,两位同志一边看着一边轻声念了出来:“献给敬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您忠诚的战士朱传清于二〇〇〇年七月三十一日。”其中一个同事更是对着大家大声喊了起来:“诶!这是朱书记敬献的花篮!”

三年以后,我被调往这家企业的上级管理机构,负责品牌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这是一家以酒店旅游为主业的综合性省属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我根据企业实际归纳的“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和“立足广州,依托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的战略构想被决策层认可和采纳。

2009年11月,托管酒店晏总和司机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前留影

集团公司通过几年的努力,利用自身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向外实行低成本扩张,酒店托管业务得到大力发展。湖南长沙成为集团公司“辐射全国”战略的桥头堡,几家酒店的经营管理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势头,为此我被派去对这里的经营管理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集团公司派驻长沙某酒店执行托管任务的总经理晏明是一位年轻才俊,他有着坚定的主张和强烈的责任心,脑子灵活,富有创意,并且性格热情开朗。在广州时他就是一家全资酒店的高管,也是我经常玩在一起的哥儿们。在完成调研采访任务后,他很热情地安排我到长沙周边的旅游景点参观。

我选定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毛泽东主席的故居韶山,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由于儿子在国外留学,妻子退休不久,我便邀请她一同前往长沙。恰巧她的娘家哥嫂也在长沙的儿女家中,于是我们邀请他们一同前往韶山参观,一辆七座面包车刚好能够容纳我们所有的人。

  

2009年11月,妻子与哥哥一家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前合影留念

长沙十一月的天气已经透出丝丝寒意,我们裹着厚实的衣物踏上了旅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已经进入韶山市区。汽车缓缓向前行驶,我不禁惊叹于眼前的巨大变化。仅仅九年的时间,这里仿佛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通往领袖故居的道路变得宽敞平坦,沿途的民居也变成了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小楼房。这些建筑整齐划一,却又各具风采,为领袖故里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些年来,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在全国范围再次涌现,而韶山作为领袖的故乡,更是成为这一热潮的核心。当地政府顺应民心,充分利用了领袖故居这一资源。当我目睹眼前的一切,我深深感受到,正是毛主席的庇佑,使得旅游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进而拉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车子直接开到领袖故居停车场,我们首先前往上屋场领袖故居进行参观,并在门前留下珍贵的合影。第三次走进故居,室内的各种陈设与上两次相比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随后一行人走到荷塘对岸再次进行拍照留念,这个拍摄点是故居留影的一个最佳摄影点。

2009年11月,妻子在韶山毛主席故居荷塘对岸留影

从这个摄影点往上攀登,上面是闻名全国的民营企业家汤瑞仁奶奶家。她创办的“毛家饭店”在全国拥有300多家连锁店,广州的“毛家饭店”成为湖南老乡聚会的首选之地,也是我和同事时常光顾的场所。当年毛主席回到韶山,作为近邻到汤瑞仁家做客,那时她怀里抱着一个婴儿与主席交谈,这张照片被挂在“毛家饭店”最显眼的位置,我对这张照片记忆犹新,也对汤奶奶敬佩有加。因此,我产生了到她家里去看一看的想法。

进得门来,一幅毛主席与汤瑞仁一家亲切交谈的照片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我向家人们说起汤奶奶的事迹,很巧的是汤奶奶本人从里间走了出来。我很肯定地认得真切,也知道她比我妈妈的年岁还长,于是我马上用家乡话与她打招呼:“汤娭毑在家呀!您老身体真好!”

接着我就像“名记”一样地与她对起话来。从厅房里的那张照片说起,谈到在各地的“毛家饭店”都看到这张照片,她就给我讲了那天毛主席到她家里来的整个过程,主席坐哪里,随行人员怎么坐,她站什么位置,仿佛发生在眼前。

   

2009年11月,妻子在韶山滴水洞景区参观时留影

我又问到“毛家饭店”连锁店的全国发展情况,老人非常健谈,也不在乎我是不是“名记”,给我介绍了全国多少个店子,大致年收入情况,这些钱大部分都做了慈善事业。

最后她说都是搭帮毛主席,其实是发了毛主席的财,看得出老人家对邻居领袖有一种与别人不同的敬重之情。说话间又上来一批游客,我还没来得及与她合影,她就去应酬那拨客人了。我们很识趣地迅速撤退,准备上山去拜谒领袖的双亲墓。

领袖的双亲墓在离故居大约一公里的象鼻山上。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第二天一大早就登山给父母亲扫墓。他拿起一把松枝放在坟头,肃穆地鞠了三个躬,并深情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毛泽东主席身居帝王之位,仍然怀揣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这种精神让我辈深感敬佩,也成了我们学习效仿的典范。因此,我把拜谒领袖双亲墓作为这趟韶山之行的重点行程。

前往领袖双亲墓是一条山路,由于我常年坐办公室活动量少的缘故,爬坡时显得有些气喘吁吁。但是,一想到敬爱的毛泽东主席曾经走过的路,而且是去给领袖的双亲扫墓,即使有一点点累也并不算什么。我一边走着,还不忘回头给家人们拍照留念。

   

2009年11月,在前往象鼻山途中我给家人们留影

来到主席双亲的墓地,除了几处景点标志外,其模样与普通农家的祖坟无异。毛主席作为一国之君,并没有在这方面表现出任何特殊性,这为我辈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当时,毛泽东主席回乡给父母亲扫墓时已经66岁,与我现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年纪相仿。1927年1月,毛主席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到他这次回乡已经足足32年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这一天,毛主席一家牺牲了六位亲人,全国牺牲了3000多万先烈,这才有了现在的改天换地,人民翻身做主人。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工作好好做人。

毛泽东主席的父母分别于1920年1月和1919年10月离世,享年分别只有50岁和53岁。作为家中长子,毛泽东在他父亲过世时年仅27岁,而在母亲过世时,他从长沙赶回家乡参加了守灵,并含泪写下了著名的《祭母文》。四字句《祭母文》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爱与不能尽孝的悲伤之情,表达了领袖对母亲逝世的怀念,以及对母亲平凡而又高尚情操的歌颂。这篇《祭母文》就镌刻在领袖双亲墓旁,而另一侧是领袖为母亲撰写的泣母灵联。

我与家人们每人献上一束菊花,以示对先辈的敬意。我很虔诚地点燃三炷香,对着先辈作了三个揖,再鞠了三个躬,然后在心中默默祈祷先辈保佑晚辈事事顺利,如意吉祥。虽然进香的费用只是一份心意,但我知道它无法完全表达我对领袖的忠诚与敬仰。

   

2009年11月,妻子在韶山滴水洞景区参观时留影

在领袖双亲墓的旁边有一个纪念品店,我想着应该进去看看。见我们进来,店家热情地给我们推荐各种商品,我环顾了一下琳琅满目的货架,目光最终落在那排主席铜像上。店家详细地介绍了这些铜像,他说全国就两万个这种款式,许多地方的都是赝品,只有像这种底座上有编号的才是正品。

虽然我对他说的那些话有些疑惑,但这家店子能够设立在领袖双亲墓旁,一定经过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认可。我跟妻子商量,决定请一尊主席铜像回家供奉,这既表达了我对领袖双亲最诚挚的一份敬意,同时也表达了我对领袖的一份赤诚之心。

在离开韶山的路上,我沉浸在对领袖的缅怀之中。我想起了他的一生,他的奋斗,他的牺牲,他的智慧。我再次感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伟大,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也是世界历史的巨人。他的思想、他的战略、他的胸怀,都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深深地感到敬佩和自豪。他不仅改变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网络图片)

韶山,一个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与十分敬仰的地方。每一次的到访,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革命历史的厚重和伟大。我们能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都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福分。正如领袖拜谒父母双亲墓时说的那样:“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我希望能再次回到这里,重新去感受那份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感激。因为这里是毛泽东主席的故居,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摄影:朱传清

 

 作者简介

朱传清,网名洞庭船歌,祖籍长沙黄金园,原籍华容新河口,现籍广州上元岗。军人出身,企业文化工作者,爱好广泛。编印了《文山信步》《梦笔生花》两部媒体作品文选和《俘光掠影》四册精选摄影作品自存,并撰写印刷了《洞庭湖畔朱家人》《湖乡十九年》两部长篇纪实文学著作自存,累计120多万字。现拥有洞庭船歌搜狐号。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