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丈夫出上联:回是口中口,妻子对出精彩下联,丈夫佩服不已

 再见羊城 2023-12-24 发布于天津

提到大家最熟悉的传统文化,我想很多都会想到对联,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喜庆的春联,还有在结婚的时候,也会贴上相应的喜联,可以说对联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据史料记载,“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可能是历史最早的对联,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蜀主孟昶所作。

对联演变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对联出现了很多类别,有春联,喜联,寿联,庆联等等,根据字数还可以分为三字联,四字联,五字联,七字联,多字联等等,根据题材还能分为回文联,谐音联,数字联,叠字联等等,可以说对联跟唐诗宋词一样,是中国文化传承史上的瑰宝。

唐代以前,对联都是刻在竹子或者木头上,唐代开始,对联才被文人墨客写红色的纸上,而这题材也成为了很多文人创作的对象,明清的时候,对联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不仅文人喜欢,皇帝也非常热衷于这项文化。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位对联爱好者,他在建国第一年的春节,就曾下旨,家家户户在除夕夜这天都要贴上春联,并且他还要亲自检阅。贴春联这一习俗就是这么来,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清朝以前对联一直是文人墨客非常喜欢的创作题材,因此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对联,它们或被挂在名胜古迹之地,或被挂在寺庙的门柱之上。在古代,一些豪门庭院的大门两侧都挂着彰显主人情趣的对联。一副对联既能彰显主人的地位,还能看出主人的品味。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白话文的出现,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蹈,简化字的普及,繁体字只会出现在一些书法创作之上,因此对联这一种传统文化,也开始退出文人的视野,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的时候,才能看到对联的影子。

小吴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尤其爱对联,经常在网上发布一些自己的原创对联,获得了很多对联爱好者的点赞和关注。
一次吃饭,小吴突然想到了一句上联:回是口中口;别看这句上联很简单,其实一点不难,这是一句拆字联。

妻子听到后,随即就对出了:出为山上山。丈夫听后连忙竖起了大指姆,实在是经典绝妙。

各位网友你们还能对出那些下联来?欢迎留言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