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堂苏州粮仓多

 苏迷 2023-12-24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3年12月23日 B03版

  郑凤鸣

  苏州除了位于相城区太平街道著名的荻溪仓,还有浒溪仓、仓米巷、仓街、丰备义仓等。

  荻溪是苏州相城区太平街道明清时期的古称,域内川溪纵横,荻芦飘摇,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荻溪被称为“太平”。

  荻溪仓始建于明代,是储备官粮的粮仓,具体地址在太平镇老街的北浜北岸西部,南傍济民塘。这里原有仓房30余间,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作为公粮仓库和米厂,可惜后来都毁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遗址上重建砖砌圆形粮囤6座。2014年,荻溪仓遗址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四批控制保护古建筑。现遗存沿河(石驳)库房10间,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保存完好。

  与荻溪仓名称相近的是苏州城内的浒溪仓。它南起阊门内下塘街、向北折转到志仁里,已经没有了粮仓的痕迹。仓米巷在人民路饮马桥北,东起人民路,西到东美巷。仓米巷本身没有粮仓,按《吴郡志》记载,巷在南宋时乃官府储粮之地(平江府粮仓),故当时道前街东段称“仓前街”,相对的是“仓后街”,后来改成了仓米巷。

  仓桥浜也是这样,它南起阊门内下塘街,北至板桥,过桥接宝城桥街。这里古代同样是米仓之地,米仓旁的小桥取名为“仓桥”,桥边的小巷顺理成章地名叫“仓桥浜”。可惜浒溪仓、仓米巷和仓桥浜,还有仓桥堍的仓桥弄,都只留了个粮仓的概念罢了。

  苏州有谚:吃煞观前、饿煞仓街。观前街美食多多,好理解;仓街则是沿城靠河,偏僻荒凉、冷落。宋代时,仓街叫“中营街”,这个“营”就是军队,军队不可能驻扎在闹市。新中国成立前仓街多贫民窟。新中国成立后好长时期仍然街道残旧、老房低矮、墙体斑驳,沿街几乎没有饮食店,行人饿了也无处寻食。

  殊不知,仓街曾经是满仓满谷的“丰裕仓街”,设有粮仓的时间从元末到清代,整整跨越了四五百年的历史。清代更是长洲、元和两县的官仓所在地,并且有豫顺仓、青邱仓等粮仓也设在这里,仓街之名,名副其实。

  为什么这些粮仓都设在城东?缘由是元末张士诚为抵抗朱元璋,发动军民开辟南园、北园的荒地,种植水稻。收割的稻谷就存放在近侧的城东,仓街是最理想的屯粮处所。朱元璋建立大明皇朝以后,苏州居民继续在南园、北园种植水稻,仓街仍然是苏州粮仓。

  苏州古代最大粮仓莫过于太仓,真正的苏南鱼米之乡。整个一县,冠以“仓”名,可以想见其大无比。

  据史志记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的遗存证明,早在二三千年之前,苏州土族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鱼稻文化。《史记·平準书》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又传:三国吴孙权曾经在此建仓囤粮,目的是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凭借粮饷充足,无后顾之忧,出征辽地。更确切的说法是元朝一统天下后,决定于现在的东仓旧址设粮仓,作为南粮北运的起点。太仓由此得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