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成掠影:藏在山里的民俗馆

 老苞米的书屋 2023-12-25 发布于吉林
 
                                            上图:在张保皋传记馆转悠的时间稍长了一些

离开张保皋传记馆,在去极乐菩萨界景点的途中,接到面包车司机的电话,说是那几个南方客人要“掐饭”,意思是让我们尽快结束游览,之后赶到赤山风景区入口处集合。言外之意是说属于我的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我把那伙客人“掐饭”的时间估算为一个小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和朋友要马不停蹄,尽快看完极乐菩萨界、法华院和法华塔,还有我比较感兴趣的民俗馆。我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我看完这些景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图: 来之前没有想到这儿还有个民俗馆

出门在外,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情况,集体行动就得听人家司机的,毕竟他也不容易。那伙南方游客有五六人,我和朋友只有两人,少数服从多数。我只好与同行的朋友商量,决定舍弃法华院和法华塔,看了极乐菩萨界,再粗略地草率地看看荣成民俗馆,然后就回到集合地点。虽然肚子也有点儿饿,但是我没有时间“掐饭”了,只能让它忍一忍吧。
 
 
                                                              上图: 民俗馆院外的大墙下

挺有意思的一个民俗馆,它没有建在闹市街头,而是建在赤山里。它很像一座深宅大院,里面有数栋高大阔气的仿古建筑。周围圈着一道高矮适中的院墙。
 
 
                上图:民俗馆的建筑很像清代或民国时的有钱人家的宅院

荣成民俗馆位于山东省石岛镇赤山法华院南,占地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两千五百平方米,共设山海耕牧、城乡情韵、劳逸人生三大展厅及沃野追梦、沧海弄潮、乡舍民俗、古城寻风、手上功夫、逸趣闲情六个展区。主要通过实物、图片、雕塑模拟等手段,反映荣成近代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及传承变化,展示荣成的风土人情和荣成人民的勤劳智慧。上述文字是我从有关资料上摘录的。
 
 
                                                上图: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馆大门

从这个大门进入,我感到这个民俗馆的宽阔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展览的内容十分丰富,即使一走一过也需要时间。余下的时间未必能游览完。
 
 
                                                   上图:民俗馆院内像个大花园

此时,我才感到时间的珍贵。出门在外,平时有些任性的我,此时却不能任性,由着性子来,让“掐饭”的人等我们。需要我做的,就是捡紧要的地方看一看,不感兴趣的地方只能忽略不计了。
 
 
                                                      上图:展厅门口的牌牌

与时间赛跑,尽可能的把民俗馆看全。
 
 
实在是没想到,这座外形酷似四合院的展馆,里面竟是这般宽阔,令人眼界大开,简直就是一个风格现代的展览馆的大厅,让参观者毫无局促压迫之感。
 
 
                        上图:清末版的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照片上那个清代官员打扮的人叫车硕学,当时担任荣成海西头村的村董(村长),因组织村民救助遇难商船,受到当局的表彰,并赐给他一块刻有“拯人于危”字样的檀香木的牌匾。更加珍贵的是,还留下了一张他与牌匾的合影。这一年是1904年。
 
 
                                      图为神龛里的妈祖

这座珍贵的神龛里是荣成渔民供奉的天后。天后即妈祖,她是渔民的守护神。天后,也就是林默娘,闽粤一带称其为妈祖,荣成当地则称她海神娘娘。
 
 
这些陈列物品都是渔民的生产劳动工具,民俗馆能搜集到这么多有年份的展品,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它们虽然也是文物,但不属于文玩,文物贩子是看不上眼的,有这样一个民俗馆,让它们有了安身之处。那个人形的物件,应该是渔民出海捕捞时穿的潜水衣,是1917年由日本传入威海的,后又传入荣成。该潜水衣由连身衣、铁鞋、铅饼坠子等组成。
 
 
                          上图:民俗馆里有很多实物,还有大量图片
荣成当地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这里展出的物品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即使有一把年纪的人,也未必认识它们的名字和用途。
 
 
                        上图: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十分传神

民俗馆里不但有丰富的实物,还有一些雕塑的人物,让人徒增许多生活气息。这个荣成农村老太太,手拿一只鸡蛋,站在花轱辘车尾。车上载满南瓜。
 
 
                             上图:这些老照片非常珍贵

展厅里还有许多巨幅老照片,反映了荣成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照片中,有拾柴的老汉,还有牵着毛驴的男子及坐在筐里的娃娃。
 
 
                          上图:我不知道它是否叫花轱辘车

民俗馆院内一隅,有一辆残破的花轱辘车。这种车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据有些经历的人说,这种车在上世纪五十六年代还在使用。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这一部分的主题是“城乡情韵”,是我比较喜欢的内容,如果不是受时间限制,我可能会在这里逗留至少半个小时的。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一个博物馆,来参观的人却很少,屈指可数。
 
 
                         上图:抓周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这个场景叫“抓周”。其实“抓周”这一习俗不单单是荣成这个地方有,据我所知,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这一习俗。一般是在孩子周岁的时候,尤其是在亲朋好友来庆贺的那天中午,让孩子坐在簸箕里(这好像是荣成的特色),面前放一个木盘,里面摆放着笔、书、算盘、尺子、土块等物品,任其抓取,抓到不同的物品,寓意孩子成人后所从事的不同职业。
 
 
                                                           上图:绣花的农家女子

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这是荣成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一个农家女子在家中绣花,似是为自己准备嫁妆。在旧时代,绣花、纳鞋底等针线活是女人必备的技能。如果不会这些会被人耻笑的。
 
 
                       上图:有钱人的生活自然是优渥的

这是富裕人家的生活场景,雕工精美的梳妆台及床榻等家具,足可以看出这些家具来自于富贵人家。不管是什么时代,有贫穷的就有富裕的。物质上的平等,只是一种希望。
 
 
                      上图:在过去的乡村,这样的场景经常可见

不只是在荣成,全国的农村几乎一样。推碾子拉磨的活儿,基本是由女人来做。如果家里没有毛驴,或是借不到毛驴,就得靠人力了,这推碾子的力气活儿就得找男人来做了。
 
 
                                                      上图:造型逼真的荣成民居
这个场景很有意思。有说明。这是典型的荣成民居,而且是多数荣成百姓以前生活环境的真实还原。这座房屋是按1:1的比例搭建,由当地的泥瓦匠、石匠和苫匠共同完成。屋内的陈设是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荣成农家居舍布置的,所有物件均从民间收集而来。
 
 
                        上图:老夫妇商量,该给儿子娶媳妇了

农舍内相对而坐的老夫妇,面带微笑,像是盘算以后的日子,构成了一幅农家乐的画图。
 

                                        上图:打完水,就去集上干活了

也有的人从事着商人的工作,或在城里做点儿小本生意,或是到市场摆摊靠卖土特产糊口。
 
 
                                        上图:从照片上看,这集市的规模不小

这张巨幅的老照片,再现了当年荣成大街上的集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还是很热闹的。
 
 
                                                       图为县令与洋人总督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05年,左边的中国人是荣成县令罗忠铭,右边的外国人是时任英租威海卫总督的骆克哈特。
 
 
                            上图:这个“衙门”很有真实感

这就是晚清时的荣成县衙的大门,旁边站立者显然是衙役。衙门口,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这古老的民谣唱了很多年,是历代官府的真实写照。我想,荣成县衙也不例外吧。
 

                                            上图:这其中不乏图案精美的瓷器
民俗馆里展出很多精美的瓷器,其中有荣成人日常使用的碗盘杯碟,也有笔筒、掸瓶等瓷器。其中大部分都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东西。
 

                        上图:离开时,还有很多内容没来得及看

尽管我看得很草率,但是我知道该结束了,估计那伙南方游客的饭也“掐”得差不多了。也是时候往回返了。
 

                                                          上图:精雕细刻的老窗框

仔细想一想,眼前这个民俗馆,很像一扇窗子,推开它可以看到消逝已久的年代,了解荣成先民以前的生活状态,了解历史的进程。其实,荣成的历史,就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一样的足迹,一样的昨天与今天。


后记】这一篇帖子不算是炒剩饭,它是以前的想法,近期完成的。以前没写,一是懒散,二是身体欠佳,所以拖延至今。人哪,就是有病,总想写点儿文字。不写,就像欠债,搁在心里是回事。仔细一想,挺可笑的——你谁也不欠,没人逼你去写呀。写字是一种瘾,时间长了不写心里就会痒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