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最全带状疱疹诊疗措施

 魏君子就是我 2023-12-25 发布于广东

01

概  述

图片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民间俗称“腰缠龙”。病毒潜伏在脊神经节附近,主要在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候就会发病。

图片

02

生物特性

图片

人类是水痘-带状疱疹的唯一宿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外抵抗力弱,不耐热,不耐酸,对紫外线和消毒剂敏感,不能在痂皮中存活。可以选用84消毒液配水(比例为1:100)擦拭,或用1:100的84消毒液喷洒房间进行空气消毒。

03

感染途径

图片

皮肤上皮细胞是此病毒的主要靶细胞,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借飞沫,经呼吸道或接触感染进入机体,在血液中可大量复制,迅速扩散到全身,特别是皮肤、粘膜部位。

04

易感人群

图片

所有年龄的人群都有可能会得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儿童一般会发水痘,但也有得带状疱疹的。
通常来说,带状疱疹容易在老年人、女性、50岁以上、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过度疲劳经常遇到连续熬夜的年轻人等。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病情会越严重,恢复得越慢;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容易发生播散性带状疱疹。

图片

05

临床表现

图片

1、好发部位:
首发部位:肋间神经分布区域
第二好发部位:劲项部,即颈部神经区域
第三好发部位:头面部,即三叉神经及腰骶部
 
2、发展很快,表面有水泡的红疹:
在出现红疹之前常常没有预兆,突然在局部出现几个小粒或小片状红疹,隐约可见细小水泡。几小时或1~2天之内就迅速蔓延成一大片,并出现许多绿豆~花生大小的水泡。此后受损皮肤糜烂,10~14天左右开始好转,或多或少遗留“一片瘢痕”。

3、 疼痛难忍:
带状疱疹通常引起单侧皮疹和强烈疼痛,皮疹常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疼痛则可能表现为钝痛、抽搐痛或跳痛。“带状疱疹除了会在身体单侧出现成群的水疱,令人饱受皮疹之苦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会导致灼烧、电击、刀刺般疼痛,急性期疼痛可能更甚于分娩阵痛、慢性癌痛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明显扰乱患者睡眠、情绪,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可导致精神障碍和抑郁。”

图片

部分人在出现疱疹前1~2天,就有局部疼痛的感觉。不少病人在带状疱疹痊愈后还有长期疼痛的后遗症。因为带状疱疹病毒是侵袭皮肤神经末梢的病毒,不论是急性期,还是后遗症期,它的疼痛都是一种神经痛。

4、带状疱疹通常是在身体的一侧,不过中线:作为神经病毒,带状疱疹通常是累及一根神经所分布的皮肤神经末梢,所以疱疹的分布是在身体的一侧,而且是条带状分布。例如:单侧的胸部和背部;单侧的腹部和腰部;单侧的额部和眼睛;单侧的肢体等等。

 中山大学附属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创始人杨岫岩公众号:杨氏书屋

图片

06

治疗措施

图片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神经痛药物治疗。

1、抗病毒治疗:
通常来说,要在早期足量地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从而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播散,减少对于神经的损伤。

目前临床上常用3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包括外用和全身给药。

图片

2、糖皮质激素治疗:
 
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早期的治疗中,系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疱疹愈合时间。
 
通常不推荐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联合抗病毒药物使用。一般应用强的松,一天30mg,逐渐减量,疗程为7-14天。

3、带转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止痛药物:
带转疱疹后遗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一线药物: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利多卡因贴剂,

图片

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
 
局部治疗
 
1、局部治疗可以用3%硼酸溶液或冷水湿敷,每日数次,每次15-20分钟。
 
2、疱疹少时可涂炉甘石洗剂。晚些时候,可以外用聚维酮碘、呋喃西林、苯扎氯铵溶液湿敷,去除结痂,预防继发感染。

图片

07

预防措施

图片

1、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应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2、预防感染。感染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应预防各种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寒暖交替,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3、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志可以化火,就是人生气吵架可以发火。情绪如果没有疏泄好,也容易引起带状疱疹。
4、防止外伤。外伤易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应注意避免发生外伤。
5、避免接触毒性物质。尽呈避免接触化学品及毒性药物,以防伤害皮肤,影响身体健康,降低机体抵抗力。
6、增进营养。应注意饮食的营养,多食豆制品,鱼、蛋、瘦肉等富自蛋白质的食物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使体格健壮。
7、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熬夜,尽量做到早睡早起。
8、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

图片

图片

08

附件:中医外用治疗小妙方

1.朱砂10g,冰片60g,茶油100ml,调涂患处,每天3次。

2.炒王不留行粉,鸡蛋清调涂患处,每天3次。

3.大黄20g,黄柏15g,冰片10g,共研细粉,用鱼石脂软膏调敷患处,每天1次。

4.虎杖、黄芪、白花蛇舌草各100g,赤芍80g,冰片20g,共研细粉,用食醋调敷患处,每天6次。

5.雄黄、白矾各100g,蜈蚣10条,共研细粉,用香油调敷患处,每天6次。

6.五倍子、黄柏各100g,芒硝50g,共研细粉,用凡士林调膏敷患处,每天1次。

7.雄黄、大黄各15g,柏树枝50g,冰片3g,共研细粉,用香油调敷患处,每天2次。

8.浮萍、糯米粉各100g,共研细粉,食醋调敷患处,每天1次。

9.雄黄20g,天葵草、无花果各10g,共研细粉,用食醋调敷患处,每天3次。

10.蒲公英、千里光、苦参、旱莲草、黄柏各20g,煎汁湿敷患处,每天3次。

11.黄连、山豆根各30g,雄黄、密陀僧、青黛各20g,蟾酥5g,冰片10g,呋喃西林70g,共研细粉,用0.5%普鲁卡因50ml、50%甘油50ml、70%酒精200ml调涂患处,每天6次。

12.新鲜半边莲、马齿苋各100g,调敷患处,每天1次。

13.白及15g,雄黄6g,蜈蚣2g,共研细粉,鸡蛋清调搽患处,每天3次。

14.黄连30g,蚤休50g,雄黄60g,琥珀、白矾各90g,蜈蚣20g,共研细粉,用香油调敷患处。

15.地榆30g,紫草18g,共研细粉,用凡士林调膏涂患处,每天4次。

16.金银花10g,蚤休、雄黄各30g,儿茶、半边莲、白鲜皮各60g,蛇床子、白英各90g,用75%酒精1000ml浸1周,取汁湿敷患处,每天4次。

17.五倍子、黄柏、伸筋草、生半夏各20g,共研细粉,食醋调敷患处,每天1次。

18.蜂房、雄黄各9g,冰片3g,红枣10g,共研细粉,香油调涂患处,每天3次。

19.六神丸50g,白酒调敷患处,每天3次。

20.血余炭20g,蜈蚣10g,共研细粉,香油调搽患处。

21.生地龙10条,白糖适量,浸汁涂患处,每天6次。

22.生地龙5条,百草霜12g,用茶油调敷患处,每天2次。

23.栀子、青黛、雄黄各10g,香油调搽患处,每天6次。

24.20%藤黄酊100ml加2%的利多卡因20ml,混匀搽患处,每天6次。

25.蜂房、马钱子、冰片各50g,共研细粉,醋调涂患处,每天6次。

26.冰片50g,用75%酒精100ml溶解后涂患处,每2h1次。

27.鲜仙人掌调敷患处,每天2次。

28.明矾10g,琥珀3g,冰片4g,蜈蚣2g,共研细粉,鸡蛋清调敷患处,每天4次。

29.寒水石30g,地榆、大黄各15g,冰片3g,共研细粉,香油调搽患处,每天6次。

30.鲜蛇莓100g,芒硝100g,冰片5g,煎汁湿敷患处,每天6次。

31.鲜海金沙叶100g,白酒调敷患处,每天3次。

32.菟丝子、伸筋草、大黄各50g,共研细粉,鸡蛋清调搽患处,每天3次。

33.鲜丝瓜叶榨汁涂患处,每2h1次。

34.青黛、黄柏各50g,蜈蚣20g,冰片10g,共研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每天2次。

35.雄黄、枯矾、密陀僧各15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青黛30g,共研细粉,香油调敷患处,每天3次。

36.千里光60g,白芷、薄荷各30g,冰片6g共研细粉,用75%酒精1000ml浸1周,取汁涂患处,每天6次。

37.川乌、生天南星、王不留行各10g,冰片5g,共研细粉,用香油调敷患处,每天2次。

38.侧柏叶、大黄各60g,黄柏、薄荷各30g,共研细粉,用蜂蜜调敷患处,每天2次。

39.大黄、黄连、炉甘石、青黛、赤小豆各10g,冰片5g,共研细粉,用猪胆汁调搽患处,每天4次。

40.雄黄粉50g,用75%酒精100ml、2%利多卡因50ml调搽患处,每天6次。

41.生天南星、生半夏、半枝莲、白芷各12g,雄黄6g,冰片3g,共研细粉,香油调搽患处,每天4次。

42.紫草20g,大黄50g,用75%酒精500ml浸1周,取汁调涂患处,每天6次。

43.蜈蚣10条,雄黄、白芷、甘草各10g,共研细粉,用香油调搽患处,每天6次。

44.大黄、朱砂、白矾、川乌、草乌、细辛、白芷、冰片各10g,共研细粉,二甲基亚砜3ml,用麻油调敷患处,每天2次。

45.黄连、黄柏、姜黄、生地黄各30g,当归尾、青黛各15g,共研细粉,用香油调搽患处,每天3次。

46.马齿苋、透骨草、蛇床子、苦参、黄柏、威灵仙各20g,防风、荆芥、川椒、冰片、艾叶各10g,煎汁湿敷患处,每天4次。

以上内容仅供业内人士参考,普通患者应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治疗,不得擅自用药。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14年05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