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的传奇命运:曾被18块钱贱卖,现在开价40亿都不卖!

 Bao5685 2023-12-25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

比如国博,里面有后母戊鼎、九龙九凤冠,上海博物馆里有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河北省博物馆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湖北省博物馆有大编钟,各个都是价值连城。

图片

今天赵顾问要说的就是一座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在这座博物馆里,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大展厅,只孤零零地摆了一件瓶子。在这个瓶子的周围,用了三层护栏把它隔开,参观者只能隔着很远的距离遥望它。

图片

这个博物馆是扬州博物馆,这件只能远望的宝贝就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宝贝是个瓶子,它的名字叫“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图片

这个瓶子到底珍贵在哪呢?

瓶身是用霁蓝釉,龙是用的青白釉,再加上旁边四朵火焰一样的云彩,色彩鲜明,整体看上去就像一只白龙翱翔在万里蓝天下,气势非凡。

明清时代的龙纹看起来比较笨,而这只元代白龙有一种活力四射的感觉。这种艺术价值是它非常珍贵的原因之一,这种艺术价值也反应了元代烧制陶瓷的高超水平。

图片

图片

图片

除了艺术高超,这类瓶子也非常稀少。元代的霁蓝釉瓷器,目前全世界只存有12件,这12件里面,白龙纹饰的梅瓶只有3件。除了扬州博物馆的这一件,还有一个在巴黎的集美博物馆,另一个在北京颐和园。

图片

其实,这个瓶子的珍贵还和它漂浮的命运有关。这个瓶子本来的所有者,是扬州一个机械工厂的工人,名叫朱立恒,这个瓶子是朱家的传家宝。

图片

后来到了文革,为了防止瓶子被砸坏,朱家人在瓶身上涂满了墨汁,裹满泥巴,藏在床底下,就这么躲过了一劫。朱家人对这个瓶子的文物价值什么的并不了解,只知道这是个传家宝,好好保护是必须的。

到了1976年,朱家担心地震会损坏瓶子,怕瓶子自己保不住了,就拿到文物市场上卖了换钱。卖了多少钱呢?18元人民币。

图片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年在地摊上18块钱成交了。

当时的人对文物了解也不多,一般学者看到这个瓶子都认为是清朝的文物。按当时的政策,明清时期的一般文物,不是那么贵重的,都可以卖到国外换外汇。于是古玩摊上淘到这件宝贝的人,又准备再卖出去换钱,根本就没有谁重视这个瓶子。

图片

命运的转折来自于一次展览。有一次,上海外贸公司来扬州考察,其中有个人对瓷器很有研究,他看到这个瓶子时惊呆了,觉得这个瓶子非同一般,绝对不是明清时的东西。

1978年,北京搞了一次文物搜集展览,当时收藏这个瓶子的人也把它送到北京去展览了,结果引起了各地学者的关注,好多地方的博物馆都准备把这个瓶子买过来。扬州博物馆就先出手,3000块钱买了下来。

图片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买回去后,扬州博物馆的人请了北京故宫、南京博物院的几个高级专家来鉴定,最后确认是元代景德镇的蓝釉瓷器,价值巨大,最后就命名为“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香港一位收藏家开出3.4亿的价钱希望收藏这个瓶子,巴黎一个收藏家更狠, 直接开出了40亿人民币的价钱,但是扬州博物馆都没有放走它。

图片

这个命运不定的瓶子,经过了600年的漂浮,现在终于安静地站在这里了。扬州博物馆专门用一个200都平方米的展厅来供着他,足够说明了它的价值。它不仅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国宝。

———— / END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