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秘传的“赵体”行书,曾一直禁止展览,这字美到了极致,外国人看了都竖大拇指!

 墨品书法网 2023-11-17 发布于北京

当今书坛盛行“丑书”“怪书”,它们冠以“创新”“个性”的名头,如果有人质疑,作者就会说“大众审美水平有限”“曲高和寡”,久而久之,人们对书法的兴趣越来越低,而这门国粹的传承也就越来越难了。

不论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最重要的都是一个“理”字,当代书法家刘洪彪曾直言自己超越古人,甚至点名超的就是米芾和赵孟頫,可普遍没人相信他,甚至认为这就是一句“狂言”。刘老师水平很高,至于是不是在米、赵之上,那就见仁见智了。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下,很少有人能跟赵孟頫比高低。坦白来讲,赵孟頫书法个性不及“宋四家”,但他却能够深耕古人笔法,做到了出神入化。后人如董其昌、傅山、王铎都曾批评赵孟頫的字“因熟而俗”。

但是,他们为什么晚年又都醒悟过来,开始称赞赵氏的书法呢?无他,因为当一个人的艺术达到成熟,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时,才真正领悟到了赵孟頫书法的妍美华贵之气。正如董其昌所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赵孟頫传世作品较多,但有一件虽被典籍记载,但几乎没人见过,直到上个世纪才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现,它就是《梅花诗》。这件拓本于上世纪被华人捐赠给该馆,之后作为珍贵文献资料秘藏,从不公开展览。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作为艺术品展出,观看者络绎不绝,连不懂书法的外国人看了都竖大拇指。

曾有来自中国的专家和收藏家试图重金购回,但均被拒绝。此作完成于赵孟頫晚年,用笔纵逸酣畅,不似赵氏早年作品和临帖作品中的拘谨,而是气势之势开阔,笔法自由洒脱。很多人说赵孟頫笔法单一,但细看这部作品,就会发现他功力之深。

此作尖锋入纸,入纸后并非直来直去,而是有顿笔、衄挫、调锋动作,所以像横画、撇画起笔处会有一个小小的虚尖。用笔中侧并用,笔画饱满有力又不失灵动精巧。赵孟頫书法往往诸体兼备,《梅花诗》中就有楷、行、草三种字体,转化时自然而然,一气呵成。

赵氏深耕晋唐名家法度,取王羲之、陆柬之、李邕等人用笔特征,体势或纵逸连绵,或横阔舒展,时而内擫、时而外拓,翻笔、转折处能看出《兰亭序》和《圣教序》的特征,圆转含蓄;而提按、顿挫时又刚健有力,多取中锋。

从这部《梅花诗》中我们能看到赵孟頫深谙古法,每一笔都有来处,细腻精准,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而且“赵体”字气韵妍美华贵,练习时不仅能提高审美水平,还能悟出如何使自己的字不露俗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