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宝

 家有学子 2023-12-26 发布于甘肃

侯马盟书、战国简牍、楚帛书、楚帛画、石鼓文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宝。这些艺术珍品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宝-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因出土于山西侯马而得名,是指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遗物,又称之为“载书”。

侯马盟书,是使用毛笔写在圭形玉石片上的朱书文字,其字体接近于青铜器铭文,即春秋晋国的官方文字,而且通常会一式两份,其中一份藏在盟府,另一份埋在地下或者河里,以取信于鬼神。

侯马盟书的内容主要有五大类,即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

侯马盟书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盟誓制度、文字、历史,以及对社会过渡情况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宝-战国简牍

战国简牍,是指战国时期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它也是目前我国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

战国简牍的内容和文字较多,其中以杨家湾战国古墓、曾侯乙墓、长台关楚墓、江陵楚墓、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简牍最具有代表性。

杨家湾战国古墓中的简牍仅有13厘米左右,非常短,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简牍大约有72-75厘米。

长台关楚墓中出土的简牍文字均为愿书,而江陵楚墓中的简牍主要记录了墓主人患病期间占卜和祭祀的事宜等。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竹简长度达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宝-楚帛书

帛书,又名为“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最早的帛书始见于春秋时期,而实物资料出土于湖南长沙的子弹库楚墓之中。

楚帛书,是指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的文字资料。楚帛书,又称之为“楚缯书”,其内容共分三部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

帛书长47厘米,宽38.7厘米,彩绘图像,墨书的楚国文字,在文字四周绘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的12个怪异神像,而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并附有“题记”,在四边所画神像的中心,写有两篇配合的文章,一篇是十三行,另一篇是八行,行款的排列相互颠倒。

根据专家推测,帛书很有可能是战国时代数字性质的佚书。


战国绢本楚帛书残片

湖南出土楚帛书,记载宇宙起源和创世神话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宝-楚帛画

帛画一般指传统绢本画之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所发现的帛画多为先秦至汉代的遗物,其中以战国时期的两件楚帛画为最早的实物资料。

战国时期的两件楚帛画,均出土于湖南长沙楚墓,其中一件为1946年出土,在白色丝帛上画有一发髻后垂,身着长袍,博袖长裾,两手作合掌状,立于新月形物上的女子,女子左上方有一龙一凤。龙无角,夭矫直上;凤有冠,作探爪攫拿状。

另一件为1973年出土,画上有一高冠长袍,手抚佩剑,驭龙而行的男子。传统上认为画中的人物即是墓主人的肖像。

这两件帛画的画面结构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共同点均表现了在神仙思想的框架下,墓主人灵魂飞升,希望永登极乐的美好愿望。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宝-石鼓文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有关刻石年代有多种说法,历代皆不统一。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内容记述秦王出猎的场面,因而又称之为“猎碣”。因被弃于陈仓原野,也称“陈仓十碣”。

由于年代久远,石鼓刻石文字多残损。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字浑然一体,充满了古朴雄浑之美。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历代书家所重视,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有“书家第一法则”的赞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