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凯丰病重,毛主席知道后派人传话:放平心态,好好治病

 茂林之家 2023-12-27 发布于湖南

1955年年初,毛主席接到了中央宣传部的一则消息:凯丰同志病重,已无法继续工作。

听到凯丰病重,毛主席有些难以置信,一股哀伤涌上了他的心头,突然,毛主席像是想到了什么,将自己的秘书叫了进来,对他交代道:“凯丰同志生病了,你代我去看看他,告诉他,不要再想着过去的哪些事了,现在主要是放平心态,好好治病。”

那么,这位凯丰同志究竟是什么人?毛主席为何如此的重视于他?他和毛主席之间又有怎样的过去呢?

与毛主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凯丰”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字,不管是在党史资料里,还是在影视作品中,凯丰的存在感都不高,因此,一提起凯丰,几乎无人知晓,但要是说起博古和李德,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呀

凯丰的名气虽然不如博古、李德,但是他和毛主席之间的恩恩怨怨却要从这两个人开始说起。

1934年,在博古和李德错误路线的指挥下,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结尾,志得意满的国民党大军将中央苏区团团围困,并大力清剿各个红军根据地,在这种岌岌可危的形势下,中央红军不得不做出战略转移的决定。

尽管博、李二人犯下如此大错,但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二人仍然高居领导职位,指挥红军转移,当然,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在他们的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下,原本的八万红军只剩下不到三万人

如此惨重的伤亡和危急的局势让广大的红军战士和众多的领导同志们愤怒不已,时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甚至大骂李德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在群情激愤之下,要求撤换博古、李德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眼前的形势,红军于1935年的1月中旬在贵州境内的遵义城举行了一场会议,专门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场遵义会议上,博古和李德受到了广大指战员和领导同志的一致批评,撤销两人的红军指挥权,换毛主席上来指挥已经成为了所有红军战士和参会人员的共识,就在大家对博、李二人大加批评时,时任中央候补委员的凯丰却突然站起来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发言中,凯丰不仅对博古的错误路线大加维护,还出言讥讽毛主席,称毛主席是从《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里学的打兵打仗,根本就不懂马克思主义,未见得有多么高明。

此言一出,全场沸腾,在场的人无不指责凯丰,连一向不轻易发怒的毛主席也罕见的发了火,他当即就反驳道:“你又没读过《孙子兵法》,怎么知道我是从哪里学的打仗?李德同志倒是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可也只会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的念书本,白白葬送红军战士的性命!”

毛主席说完之后,其他人也对纷纷对他的言论表示了赞同,人多力量大,在绝对的优势下,博古,李德二人最终被撤去了军事指挥权,换上了众望所归的毛主席,而凯丰也因为拥护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而被撤销了职务。

对于这一结果,凯丰心中是十分不服气的,遵义会议结束后,他甚至愤愤的说道:“谁对谁错还不一定呢,咱们走着瞧!”

按理来讲,凯丰在遵义会议上公然顶撞毛主席,事后又不道歉,似乎并不值得毛主席对他如此关心。

但是,事情的后续发展却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仅仅在两个月之后,凯丰对毛主席的看法就呈现了两极反转,从一开始的挖苦嘲讽变为了坚决支持,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成为了红军真正的指挥者,在贵州境内,他指挥了赫赫有名的“四渡赤水”战役,成功的让红军跳出了国民党大军的包围圈,一举改变了我军的不利局面,其出神入化的指挥水平让国共两党都惊为天人,凯丰也正是在这一战之后渐渐改变了对毛主席的看法。

这种看法的改变在张国焘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地区胜利会师,两军胜利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整合力量共同北上抗日,但此举却得到了张国焘的反对。

张国焘此人向来有野心,早在会师之前,他心中就已经有所盘算了,等到两军顺利会合时,他发现中央红军只剩下两万余人,而自己则是坐拥八万人马,自恃兵强马壮的张国焘野心便愈加膨胀,竟然想要分裂党,另立中央。

面对张国焘的野心膨胀,凯丰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和坚决的反对,他当即就撰写文章,批评张国焘的军阀行为,称张国焘建立联邦政府是想把中央政府也“联”进去,这一番赤裸裸的文字将张国焘的反动本质揭示的明明白白,恼羞成怒的张国焘为此还向中央的领导同志大发雷霆,要求惩办凯丰。

但由于张国焘当时还并未正式分裂党,所以党中央对张国焘还是采取了安抚的政策,但是也并未真的因为这件事而惩办凯丰。

凯丰在这件事上的做法体现出了他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的一面,这也是凯丰后来仍能受到党中央重用的原因,毛主席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对凯丰不计前嫌。

那么,凯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凯丰其人

听到“凯丰”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也应该猜到了,这并不是凯丰同志的真名,凯丰的真名叫做何克全。

1906年,何克全出生于江西萍乡的一个中等家庭,由于家中有些余钱,因此何克全在少年时代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不仅顺利的从中学毕业,还考上了武昌的高等师范学校,正是在学校里,何克全接触到了新思想,并加入了共青团。

在当时的革命队伍里,像何克全这样的知识分子十分稀有,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作为稀有人才的他自然受到了上级的重视,被选派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正是这一看似寻常的经历极大的改变了何克全今后的人生。

在中山大学里,何克全结识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在这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的不少人都以“正统的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这些人后来还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何克全就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在这里,何克全认识了同为“二十八个半”的博古,在回国之后,博古还介绍了何克全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说,博古是何克全在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来批判博古时,何克全会有那么大的反应了。

回国之后,何克全主要从事的是共青团工作,出于工作原因,何克全为自己取了一个化名“凯丰”,这种事情在当时是十分常见的。

不过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凯丰”之名并非和“洛甫”“博古”一样是俄语化名,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名字。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凯丰在主持广东省共青团工作时为自己取的化名“开封”,之后又根据谐音化名“凯丰”

因为和博古的关系紧密,凯丰一度被选举为中央委员,长征开始时,又被委派到红九军团担任中央代表,后来在长征途中,我党召开了遵义会议,凯丰在会议上据理力争,为博古的错误行为作辩护,是当时少有的为博古说话的人之一。

因此,在会后,党中央的多数同志根据凯丰的错误行为,撤销了他在红九军团的中央代表一职。

后世的人在提起凯丰时,对他的印象多半止步于此,认为他是同博古一样“犯过错误的人”,但是对于凯丰后来的态度和所做的贡献则是知之甚少。

凯丰在遵义会议结束后的两个月里,亲眼见识了毛主席“四渡赤水”的卓越指挥水平,见识了红军由死到生,转危为安的现状,因此,对毛主席敬佩不已,态度也就大为改观。

在后来张国焘想要分裂中央时,凯丰是第一个站出来批评张国焘的人,他写的那篇文章也被认为是最早批判张国焘的文章,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对毛主席的爱戴与支持,同时更体现了他知错能改,忠心为党的一面。

与凯丰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不同,在同时代人的回忆里,凯丰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比如曾经担任过毛主席俄语翻译的师哲就曾经这样评价过凯丰:头脑清醒,有自己的主见,从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从。

也正是因为这样,凯丰才能较快的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对自己认定的正确路线全力支持。

除了在政治上表现出的知错能改外,凯丰在个人品德上可以说是无可指摘。

建国之后,凯丰先后在东北和北京担任过重要职务。1951年,凯丰在担任东北局常委期间,他的女儿何淑英带着孩子到东北来投靠他,何淑英是凯丰的二女儿,当初由于要开展革命工作的缘故,凯丰把这个孩子交给了岳母抚养,从那以后,父女二人差不多有二十年没见过面。

因为从小在乡下长大,何淑英并没有读过书,后来嫁给了一个农民,婚后的生活十分艰辛,为此,她不惜奔波千里,找到父亲,希望父亲能帮自己安排一个工作。

凯丰看到女儿落魄的样子,也十分心疼,但是他还是拒绝了女儿的要求,在凯丰看来,自己是一个共产党人,更是党的干部,绝不能因为私情为儿女谋福利,因此不管何淑英怎样的反复哀求,凯丰就是不同意。

到了最后,连凯丰的秘书都看不下去了,秘书反复劝说凯丰,死缠烂打,废了好大一番功夫后才终于让凯丰给老战友写了一封信,请他照顾女儿何淑英,何淑英这才在农村的合作社找到了一个出纳的工作。

但即便是这样,凯丰也是时时的耳提面命,在他写给何淑英的几封家书中,无一不是提醒女儿要奉公守法,后来何淑英在提出想和父母一起生活时,凯丰也是断然拒绝了她,要她“一切靠自己”

以上种种,无一不体现出凯丰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形象。

最后的时光

1952年,凯丰来到了北京工作,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凯丰一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因此在调到北京工作后,凯丰担任了中央宣传部的副部长,在这个岗位上,凯丰尽职尽责,为党的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多年来的辛苦工作也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再加上凯丰本人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也不是很重视,长久之下,积劳成疾。

1954年,凯丰被检查出得了肝癌,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也就无法正常工作,不久之后,毛主席就得知了凯丰生病的消息,为了让凯丰安心的养病,毛主席特意让人代替自己去看望他,还派人传话,让他不要再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安心养病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病重的凯丰感到了无比的安慰,多年来,他对于当年顶撞毛主席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尽管大家都刻意的不再提起此事,毛主席也是不计前嫌,对他尊敬有加,但是他一直是如鲠在喉,从未忘记过这件事。

因此,毛主席的劝慰,让已经病入膏肓的凯丰既感动又欣慰。但是天不随人愿,尽管党中央指示医院方面要全力救治凯丰同志,但是凯丰最终还是没能敌得过病魔的来袭,1955年的3月,凯丰因病逝世于北京,年仅49岁。

许多人在评价凯丰这个人时,多半的注意力会集中到遵义会议上,似乎凯丰的一生仅限于此,但是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岁月里,凯丰依旧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真理,对毛主席的支持。

在凯丰的故事里,我们既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知错就改,不畏人言的品格,也看到了毛主席作为领袖那宽容大度,无比广阔的胸怀。

看完毛主席和凯丰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1.凯丰:百度百科

2.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百度百科

3.王正民主编:毛泽东的气质与魅力(上、下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第12页

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对话皆为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和当时的情景合理设计的,不可作为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