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祁连山国家公园—山丹马场篇

 新用户9779z0DP 2023-12-27 发布于甘肃

祁连山自然生态修复漫图(陈学斌画)

山丹马场就是原来的山丹军马场,一共五个分场。人们口语还叫军马场,军马总场、军马一场、军马二场、军马三场、军马四场。山丹人互相之间简化叫,总场、一场、二场、三场、四场。只有在填表和正规材料上才写山丹马场,后面坠几场几场。各个场的主要驻留人口为老人,年轻人随着改革无法就业离开了马场。市里和县里都有马场干休所,一部分中老年人也离开了。人少地方大,又靠近祁连山,马场反而成了清静康养的好地方。九十多岁的老人有很多,二零年代的老人好几位,三零年代的比较多。七十多岁的老人看起来像五六十岁,算这里的年轻人。
这里除了缺个大点的医院,其它什么都不缺。常有外面的人来这里卖生活用品,冬天三两天来一次,夏天每天都有来的,那时种地和避暑的人回来的多。
这里是山丹马场二场。一年四季不离头巾的基本都是老妈妈,以前头巾颜色多,不知何时多数变成了蓝头巾。一堆堆一堆堆的蓝头巾最活跃,一家买东西好几家的蓝头巾一起去参谋。有时也搭在一起买东西,特别是买重东西,人老了拿不动,开超市的年轻人自觉挨家挨户免费送到,住几楼给拿到几楼。今天买了几袋面,超市的小孩子也在里面凑热闹,穿个军大衣好像就他最时髦(今年时髦军大衣)。大人的事小孩子尽管掺和,反正场里娃娃少,看到娃娃都稀罕。于是娃娃格外调皮,一点没有怕人的感觉,爸爸妈妈也不怕他弄脏自己,想咋玩就咋玩去。面袋装好了,他也要像面袋一样被坐上去,只好把他放面袋上推走了。

这条街大概一公里,走到头就是燕麦地,燕麦地过去是草原,草原过去就是祁连山。这条街一年四季风景好,人们早晚都在这里锻炼身体,走上过去走上过来,有的人跑上过去跑上过来。旁边有健身器材,也有场部办事机构。‍‍‍‍‍‍‍‍‍‍‍‍‍‍‍‍‍‍‍

这只是晒太阳的一部分,广场里面比这多。‍‍

今天卖东西的人来了,摆出来的东西任意挑。

远远看去也是一道好看的风景,冬天再冷也觉得温暖。
这里也有一堆堆人,晒着太阳等着打牛奶。我也是来打牛奶的,不一定每天送,要打就是五斤、十斤一桶桶,打回去烧开放到凉处慢慢喝,品质和味道不会减。马场的牛奶品质好,自己牛场的牛奶不哄自己人,到马场不喝牛奶于心不甘,喝上一碗能代替茶饭。牛场基本不做酸奶,忙不过来,都是自家打鲜牛奶回去自家做,挺容易的,谁都会做。

马拉松超市里的一堆堆蓝头巾。

超市外面的蓝头巾在“参谋”事儿。‍‍‍
突然飘来个军大衣。

军大衣不妨碍爬爬磨磨。

大人的事也是孩子的事。

我也要和面袋一起坐在上面。‍‍‍‍‍‍‍‍‍‍‍

脸蛋脏得张飞一样,却开心得面袋一样。‍‍‍‍‍‍‍

木头长廊里晒太阳的两位老人,戴口罩的94岁,带墨镜的78岁。

1930年出生的老人讲着工作经历,因饥饿从家里逃跑,到煤窑吃不饱肚子背不动煤。又逃跑到军马四场去放羊,肚子慢慢吃饱了。后来调到军马二场去喂猪,猪场倒闭调到酒厂去烧酒,一直烧到退休以后。

天空好蓝,突然飞过白云似的一群鸽子。

马场不再那么冷了,冬天像那时候的秋天热,姑妈在阴台上养的韭菜又绿又旺,长得像夏天一样无畏无惧。

姑妈的花草各屋都有,撒着欢儿使劲长。

这是公家的人和车,工作服是迷彩的。迷彩服谁想穿就尽管穿,马场的人大多爱穿迷彩服。

公路上的雪轧开了,毕竟现在气温变暖。燕麦地里积下了雪,再厚一点地墒才足。远处的山丘上是烽火台,一路上能看到多个。山丹马场已成国家公园,核心范围基本退到高铁以北,自然生态保护面积越来越大,仍在退耕撤离中,现有人口不再增加。



据老人讲,这里以前是扁麻滩(金露梅),还有大丛大丛的野柳树、一岸深的黑刺林、人走不过去的木本委陵菜。冬天雪压下的野草牲口吃不完,草和马肚子一样深。

‍‍‍‍‍‍

这里是上好的燕麦地,几十年前专家说过,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不能破坏,一棵树就是一座小型水库,一根草就是一道微型水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