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与病例分享

 懂你473 2023-12-28 发布于山西

病例一

【简要病史】

女性,52岁 ;主诉:间断性头晕3年。

【影像】

Image

CT所见:左额骨内板消失,外板变薄。肿瘤表现为高密度,呈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楚,可见放射状骨针影。左额叶可见结节状钙化密度影。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MR所见:左额骨骨质破坏,病变区可见梭形长T1长T2信号,FLAIR像可见高信号影,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左额叶可见小片不均匀长T1短T2信号影,FLAIR像可见低信号影,呈爆米花样。

【病理结果】

1、左额骨海绵状血管瘤;2、左额叶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二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病理诊断】右枕顶骨交接区海绵状血管瘤,内可见血栓形成。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概述

【概述】

1、骨血管瘤:

  •     是临床罕见的良性骨肿瘤,占全部骨肿瘤的1.4%。

  •     好发于扁骨(脊柱、颅骨、颌骨等),以脊柱血管瘤最常见,下段胸椎和腰椎最常见。

  •     分型:海绵型、毛细血管型和动静脉血管型

海绵型:多见,由充满血液扩张的薄壁窦腔构成,多见于扁骨;

毛细血管型:由极度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多见于长骨;

2、颅骨海绵状血管瘤:

  •     占颅骨良性肿瘤的0.2%;

  •     多见于额骨,其次是颞骨和顶骨;

  •     女性多见,高峰年龄40岁左右;

  •     生长缓慢,多数单发,局限性生长;

  •     肿瘤发生可能与先天因素或外伤有关;

  •     临床表现:早期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包块,病变破坏颅骨,刺激骨膜,出现痛性包块;破裂后形成硬膜外血肿。

3、病理机制:

血管瘤起源于颅骨板障,由颈外动脉分支(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及枕动脉)供血。由大量血窦与薄壁血管组成,并非真性肿瘤,瘤样增生的血管组织来自颅骨的板障血管。

4、影像表现:

  •     CT受累颅骨内外板変薄或消失,肿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内含放射状骨性分隔,与颅板垂直排列。

  •      MRI

T1WI:低信号为主;

T2WI/FLAIR:病灶内低流速血管和血窦表现为高信号,内可见低信号分隔;

DWI/ADC:无扩散受限表现;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可不均匀(血管瘤内板障残余强化程度低)

5、鉴别诊断:

  1.      骨瘤

  2.      嗜酸性肉芽肿

  3.      转移瘤

  4.      浆细胞瘤

  5.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