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教给女儿一个大招,可大了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3-12-28 发布于浙江
我让她自己先在纸上把框架搭好,费脑子的事情还是得娃自己来,老母亲做个工具人就可以了。
女儿捧着沈石溪的《红豺》:我其实不太想讲这本书,我想讲科幻,感觉同学对动物小说不太感兴趣,我讲了他们可能也不听,或者在下面卷作业。
要说教学、讲座,我可以分享给她很多调动听众注意力的方法。
惯常当孩子遇到问题,特别是这个问题就在自己射程范围之内的时候,父母非常乐于做一个老师。
停一停。
克制住好为人师的冲动,不仅是中年男人的美德,也是中年老母的美德。跟青春期孩子交流,人家没主动想知道的,咱就别那么上赶子往上凑。
女儿刚才说的话里,既有期待,又有担心。
看,懂你,才是老母亲最该做的。
期待自然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全班焦点,大家认认真真,兴致盎然地听自己讲,这其实是每个表达者内心最真挚的渴望。
期待中是如何生出一个担心的呢?
担心同学不感兴趣,担心同学刷作业不听。
99%的人都会觉得,期待自然会生出担心啊。期待孩子成绩好,自然就会担心他不好好学习。期待同学认真听,自然就会担心他们不认真听。
不是的。
我问女儿:“同学喜欢读什么书,对什么感兴趣,认不认真,这是你能控制的还是不能控制的?
她想了想说:“不能。
看到这一点,并承认这一点太重要了。
有个很独特的女孩子,有思想有见识,但有些表达和表现总被老师另眼相看,当成有问题。她的妈妈从前首先站老师,从自家孩子身上找问题。
随着对自己的探索,她越来越接纳孩子,她说要陪着女儿,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我问她,不要重蹈覆辙,那要的是什么呢?
她思考之后说:孩子们可以坦然面对这个世界,有试错且改错的能力。
我告诉她:这个不是你能控制的目标。
99%的父母写下对孩子的期待,目标,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从出生之后的健康快乐就好,到985、211,实在不行上个大学就好,你以为你一直在降低期待,拉低下限。其实一直都在自己不可控的事情上较劲儿。
正如这位妈妈,希望孩子别重蹈自己覆辙,看起来是一个期待,其实依然是一个担心,如果不继续去追问,她会误以为这就是目标。结果注定会难过、失望,甚至失控——在看见女儿和自己很像的某个时刻。
把焦点放在自己不可控的事情上,哪怕很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也会生出担心,焦虑。
有次听课,一位很厉害的老师说现场她有信心讲清楚,线上就担心同学们有些地方听不懂,没反应,或反馈不好。我当时看她直播,弹幕留言:老师也是将焦点放在了自己不可控的事情上。
她在现场回应了我:天文妈妈很厉害,这句话一下让我放松了,我的确是将焦点放在了不可控的事情上。
很多人只看得见自己的担心,却看不到自己的期待。只能说出自己不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
我跟女儿说,你不能控制同学的反应,所以他们卷作业、不听,并不代表你讲得不好。你能控制的是什么呢?
女儿重新抬起书:我还是先认真把书看完吧。
她看完后,我和她聊:“你可以选选你觉得最精彩的片段分享给同学,人人都爱听故事。也可以提一些问题给他们,和他们有互动。”
焦点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不仅会消解不必要的焦虑,自我怀疑的内耗,更有利于积极主动做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过一个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能掌控的部分就形成了一个人的“影响圈”。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子,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能掌控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
说直白点,就是成天抱怨老天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自然就没精力去做自己的事儿。
父母跟孩子说烂了“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儿,却忽视了力所能及很重要的一点,是先学会把焦点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
我们面对的问题按照可控性可以分为三类:
1、可直接控制的对应的是影响圈,我们自身的能力、态度、行为等。
2、可间接控制的,他人的行为、态度等。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沟通,提高讲课水平等方式,间接影响他人。但特别要提醒自己的是,我们可以付出,也可以期待,别人却没有责任一定满足我们的期待,回应我们的付出。
3 、不可控制的,比如外部环境,远远超出个人能力、无能为力的问题。
如何将关注圈转移到影响圈呢?
1、识别问题来源
2、分析可控类型
3、不同方式应对

有一段我很喜欢且广为人知的祷告,写在这里也很合适: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改变从现在开始
   家庭教育咨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