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用一本书把我们赶出了几千年的精神温室

 激扬文字 2023-12-28 发布于四川

这本书,曾被雪藏二十一年而无法出版,却在大学里以手抄本的形式隐秘的流传,竟然影响了一代人,成为八十年代学子的共同的历史回忆。

十多年后,它最终出版面世,印证了一段曾逐渐变得包容、却逐渐远去的时代。

它曾被视为“精神污染”,也冒犯了很多人,因为它探讨各种常识,却总是给出“意外而令人讨厌”的答案。

比如各式各样的“中国式人生危机”:

——为什么人们活得那么累?

——为什么人们把面子看得比天还大?

——为什么人们对内麻木,对外排外?

在这些问题上,恐怕找不出比它更深刻、更给力的著作了。这就是生于大陆、长于香港、学于台湾、美国深造的著名海外学者孙隆基先生的代表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目录

孙先生在美国大学长达十多年时间里,从事美国人高度关心的“批判美国文化”课题,硕果累累,并以“弑母文化”观点受到美国学术界高度赞誉。

随后,孙先生开始回首他感触最深、思考最久、也最难触碰的中国社会,将传统文化放入“现代”世局之中,进行尖锐剖析,背后则是一种真正的悲悯和温情,和对家国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 活在“二人结构”中,只有面子,没有真实自我

在现代文明观念中,首先承认人本身就“是一个人”,进而发现人的存在和意义,比如摘下各种社会面具进行内省式思考,找到“真正自我”。然而,传统文化正好相反。

· 两千年传统社会的“超稳定性结构”

现代文明社会鼓励一种不断开展、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动态发展。而传统文化则恰恰相反,是一个超稳定的静态社会。

· “植物性人生”和“变色龙观念”的交替和结合

在现代文明社会和商业文化中,鼓励的是动物性的人,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行动力,崇尚一个人将自己的生命力不断展开,善于开拓外在世界,征服海洋和太空,提倡变动和挑战,来追求超越和进步。

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培养的人是植物性的,缺少目的和欲望。

· 他的出现,弥补了中国文化视野中最缺的一环

更让人深思的是,传统文化结构产生了一个深远问题:当缺乏外部世界对照时,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看懂自身的问题,“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孙隆基先生所说:“这是一个未断奶的民族”。

因此,我们要感谢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先生的出现,他的著作弥补了这一缺憾,先生的人生充满坎坷,生于重庆、长于香港、毕业于台湾大学,又赴美在斯坦福大学读东亚史,历经各个重大历史关口。可谓中西文化各个层面对撞中,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者。

而作为国内罕有的具备世界视野和文化洞察力的学者。他又能跳出中国视野,从文明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总是看不懂的秘密,超越了体制和国民性的叙事。

他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无情地把中国人赶出了几千年的精神温室,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中,重新审视个人观念、精神危机、家国关系等根本问题。

本书笔笔见血,深挖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先醒来的人”身在其中、全力挣脱,又想唤醒沉睡者的痛感,这也是本书当年在地下被广泛传抄的原因——刺痛,却令人清醒。

学者傅国涌:当年我只拿到十多页该“书”的详细目录,就“如获至宝”。

学者许纪霖:我至今还保留着那份《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复印本,书角已经卷起,字迹模糊,上面还布满了各色各样的手印、油迹和警句式的批注——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曾经向我借阅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