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段有意思的历史 215 人赞同了该文章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在中央以及地方的行政制度上很有些为难。别的王朝可以拿来主义——直接承袭前朝制度,但是元朝没法拿来主义,比如“撒答拉欺司”、“别失八里局”,瞧瞧,像样子吗? 一些官职也明显有塞上特色,比如库子、通事、断事官、客省使等。 但如果完全推倒,使用汉唐或者两宋旧制,又工程量太大,毕竟明初时候的官员有相当部分是在元朝厮混过。 于是,经过一番琢磨,就有了“承袭元朝+汉唐旧制”的特殊行政制度,表现在官职名称上,文官名称基本是汉唐旧制,而武官则部分具有元朝风格。 中央的六部九卿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通政使等;地方则有知府、同知、知县等。 但是,从洪熙、宣德开始,原本的职官名称基本只是在告身文书当中使用,在日常则都是使用别称,下级对上级如不使用别称就是不敬。 尤其是在跨部门的时候,如果不使用别称,那就是不给面子,后果很严重…… 在此,小编进行一一整理,以飨读者老爷: 01 明代取消了丞相,将原本的相权分拆给了六部,这使得六部的职权大为增强,是真正的核心部门,所以六部尚书自然是在朝堂上很有话语权,地位尊崇,表现在别称上也很有格调: 吏部尚书:大冢宰; 户部尚书:大司徒; 礼部尚书:大宗伯;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刑部尚书:大司寇。 而各部的侍郎,则是将“大”改为“少”即可。 至于各部下辖的各清吏司主官——郎中,日常也都有对应的别称: 吏部清吏司郎中:大印君; 户部清吏司郎中:大司度; 礼部清吏司郎中:大仪相; 兵部清吏司郎中:大兵曹; 工部清吏司郎中:大造令; 刑部清吏司郎中:大宪卿。 其中有些比较特殊的清吏司,郎中还有单独的别称,比如工部屯田清吏司郎中称“大农令”,户部金部清吏司郎中称“大司珍”,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称“大司列”。 至于各清吏司的二把手——员外郎,同样是将“大”改为“少”即可。 明代的六部之外,中央还有其他各构成部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这三个是与六部并称为“九卿”。 此外,还有行人司、国子监、钦天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 这些部门的职官,也都有别称。 尤其是以都察院最为明显,这是因其与六部地位平等,有“七卿”之称。 都察院左都御史:大司宪/总宪; 都察院右都御史:少司宪/副宪; 掌道御史:大乌台; 巡按御史:大相台。 同样是言官系统的六科给事中,位卑权重,其中的都给事中称“大司谏”。 而其他部门的主官别称则是: 大理寺卿:大廷尉; 通政使:大银台; 国子监祭酒:大宗师; 鸿胪寺卿:大典客; 太仆寺卿:大仆正; 光禄寺卿:大司膳; 行人司司正:大天使; 钦天监监正:大玄鸟。 02 在地方的职官当中,同样也是有对应的别称,而且也都是日常应用,至于原本的职官名称则只出现于告身文书之上。 大明有两京十三省,两京最高长官为顺天府府尹、应天府府尹,别称“大赞府”,副官为府丞,称“大赞治”。 十三省的各省最高长官为三司,即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都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民政、司法、军务,主官分别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布政使:大藩岳; 按察使:大宪台; 都指挥使:大统兵。 此外,省一级的还有一个提学官,主管学政,虽不是三司,但职权甚重,其别称与国子监祭酒一样,都是“大宗师”。 当然了,各地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设有巡抚,全称“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XX等府”,虽品级不一定就比三司使高,但因为是代天巡狩,有王命旗牌(即传说中的尚方宝剑),所以实际权力要超过三司使,别称为“大都宪”。 在三司以下,就是各府,主官为知府,副官为府同知,还有府通判。职官对应别称是: 知府:大郡侯; 府同知:大郡丞; 府通判:大郡宰。 在府以下就是各散州与县,属于亲民官,知州别称“大牧将”,知县别称“老公祖”、“老父母”。 03 不但文官系统的职官使用别称,武官系统的职官同样会使用别称。 最高的武官无疑就是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别称为“大都尉”;下面的经历官别称为“大麾戎”,检校官别称为“大赞画”。 各地最高的武官为总兵官,别称为“大镇帅”、“大将军”。 然后就是卫指挥使,别称为“大指挥”;如果是锦衣卫指挥使,不管是否加“都督”衔,都别称“大都督”。 接着就是卫所的千户官、镇抚官、百户官,别称分别是:“大户侯”、“大镇侯”、“大百宰”。 再就是皇宫以及皇室人员,职官在日常当中也都有各自的别称: 皇帝本人称“皇爷”,皇太子称“小爷”,普通皇子称“幼海”。 皇帝信任且地位高的宦官,比如司礼监当中的秉笔、掌印太监,称“中相”、“内相”。 如果是在缉事厂当中任职,一把手提督别称“厂公”,下面的别称“大珰头”、“中珰”、“内珰”等。 普通的太监,只要稍微有些牌面的,都一律称“中官”、“大监”。 其他的驸马都尉称“粉侯”或“禁脔”,王府长史称“大国相”。 04 仔细观察这些职官别称,除了皇宫及皇室人员之外,文武官员都是突出一个“大”字,这其实就是官本位与权力崇拜的直观体现。 再就是,文官的别称基本都是可以在《尚书·舜典》、《周礼》当中找到依据,突出的就是一个复古,因为这样比格更高。 当然了,不得不说,也确实更好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