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时报》专栏:党外人士眼中的毛泽东

 戈壁之家 2023-12-30 发布于甘肃

《学习时报》专栏:党外人士眼中的毛泽东

来源:《学习时报》

郑小妍:陈嘉庚眼中的毛泽东“一个有远大眼光的人”2023-12-22

韩晓青:黄炎培眼中的毛泽东  新中国的缔造者   2023-12-29

*************************************************************************************

陈嘉庚眼中的毛泽东

“一个有远大眼光的人”

郑小妍

《学习时报》2023年12月22日05版

        陈嘉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在抗战期间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接触、交往,并结下深厚情谊。1949年2月,在接受美联社星洲分社主任马斯特逊采访时,陈嘉庚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和蒋介石的为人,完全不同”的好领袖,是“一个有远大眼光的人”。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海外华侨的争取和团结,以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明确表明中共对华侨的态度,“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陈嘉庚虽长期身处海外,却时刻心系祖国的命运,组织华侨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号召广大华侨为祖国抗战捐钱捐物,动员一批批服务团、救护队、义勇队回国抗战。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充分肯定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1940年,陈嘉庚在南洋组建慰劳团回国考察祖国各地实情,并于5月31日开始对延安进行9天8夜的访问和考察。延安之行彻底改变了陈嘉庚对共产党的印象和观感,也开启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立场转变。在毛泽东与陈嘉庚的见面叙谈中,陈嘉庚提及两党摩擦之事。毛泽东作了耐心、坦诚的解释。6月7日晚上,在延安各界代表在中央大礼堂举行的欢送会上,陈嘉庚登台发表讲话,表示此次访问真正看到了中共方面坚持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的坚定立场和诚恳态度,真正感受到了延安党政军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因此,他对抗战胜利充满了信心。

  陈嘉庚到延安后,毛泽东常邀请他座谈,或一同用餐。陈嘉庚发现毛泽东生活非常朴素,他的住处及办公均在窑洞内。办公桌是旧式民间家具,地上十余只旧木椅,大小高低不一。宴请时取一旧圆桌面放在办公桌上,然后用四张白纸遮盖,以代桌布。饭桌上只有白菜、咸萝卜干和一碗鸡汤。所有这些,与重庆的大鱼大肉、好面子、讲排场大不相同。

  中国共产党“平等无阶级”与国民党等级森严形成鲜明对比。一次陈嘉庚在谈论南洋情况时,有一勤务兵迟到,见毛泽东身边的长板凳上略有空隙,于是便直接挤身坐下。毛泽东向他望一眼,把自己身体挪开一点,以便给他腾出更大的空位。毛泽东陪同陈嘉庚逛延安新市场时,赶集的农民和群众都跟他打招呼,有的人还停下来和他闲聊几句,相聊甚欢。陈嘉庚返回南洋途中,在缅甸仰光的欢迎会上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文武才干,英明智慧”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玩起假和平的把戏,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全国人民对这次国共和谈寄予很大的希望,陈嘉庚却“独不以为然”,认为“蒋介石没有诚意”,还专门发电报劝阻毛泽东。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南洋侨界鲜明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反对专制、要求民主。9月11日,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政府相关人员,认为中共辖区的延安与国民党辖区有天壤之别,“民主政治已见实施”,“中共获民众拥护,根深蒂固”,呼吁美国停止一切对国民党的援助,以停止内战,减少民众疾苦。陈嘉庚的电文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国际社会声援中国共产党。

  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在南洋地区的舆情误导,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予以反击,并亲自担任董事会主席。《南侨日报》的创办得到中共中央大力支持,周恩来推荐夏衍任该报主笔。当时国民党政府诬蔑共产党是“共匪”,陈嘉庚亲自撰写《辨匪》一文,以大量事实说明国民党权贵才是真正的“匪”。在《南侨日报》创办三周年之际,毛泽东为其题词:“为侨民利益服务。”《南侨日报》成为南洋华侨争取民主进步和反对专制独裁的重要舆论平台,与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紧密配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随着解放战争局势的重大转变,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文纪念五一劳动节,并号召社会各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4日,以陈嘉庚为代表的新加坡华侨积极响应,并致电毛泽东表达“海外侨胞,闻讯欢跃”,“盼早日召开新政协会议,迅速建立联合政府”。毛泽东专门复电陈嘉庚并请转各地侨胞民主团体及一切主张民主的侨胞,“感佩”海外侨胞的“热心卓见”,并希望海外侨胞对未来召开的新政协献计献策。

  1949年元月,三大战役基本结束,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毛泽东再次电邀陈嘉庚回国共商国是。5月,陈嘉庚乘船回到祖国后,于6月7日在周恩来陪同下到北京香山拜会毛泽东。陈嘉庚向毛泽东汇报延安之行答应做的两件事:一是在重庆向蒋介石转达共产党一心团结抗战的决心,二是在南洋地区如实介绍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毛泽东充分肯定了陈嘉庚及南洋华侨对于抗战的最后胜利“功不可没”,并再次邀请他参加全国新政协筹备会。陈嘉庚被中共领袖的真诚态度和深厚情谊所感动,同意以海外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新政协筹备会。10月1日,陈嘉庚与600多名政协代表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之后陈嘉庚应邀到各地视察,看到祖国的新气象,他折服于毛泽东的“文武才干,英明智慧”,感慨新中国一年等于几十年,谁能想得到!

  领导人民做“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新中国的成立使全球各地华侨华人不再是“海外孤儿”,找到了“一个伟大的慈母”。1950年,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陈嘉庚提议在福建省修建铁路,并两次致信毛泽东。鹰厦铁路建成后,在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期间,毛泽东特意与陈嘉庚谈论鹰厦铁路通车一事。1955年春季,陈嘉庚致信毛泽东,建议执行“九二米方案”(九二米:每100斤糙米脱壳加工后得92斤白米),并建议晋江青阳机场的选址,毛泽东及时回信及转相关部门落实办理。1952年,陈嘉庚致函请毛泽东为集美解放纪念碑题字,毛泽东欣然题字并专门复信。“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至今依然高耸在集美鳌园内,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华侨华人肝胆相照、携手同行的历史丰碑。

  毛泽东对陈嘉庚的生活、健康等方面也非常关心。1952年2月,新华社福建分社在给总社的一份电报上,汇报美蒋特务在策划谋害陈嘉庚。但陈嘉庚为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建设,决定常住家乡集美。毛泽东指示当地加强对陈嘉庚的安全保卫工作。

  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参观考察,陈嘉庚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正在从受尽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贫穷国家,转变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盛赞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光荣芬芳,前古后今,殆无出其右”。1956年元旦,陈嘉庚发表了题为《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的长文,指出:“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

黄炎培眼中的毛泽东

新中国的缔造者

韩晓青

《学习时报》2023年12月29日05版

        1945年7月,国民参政员一行6人到访延安,黄炎培和毛泽东之间有了一次著名的“窑洞对”。黄炎培不仅是毛泽东推心置腹的党外好友,也是诗情相通的诗友。黄炎培视毛泽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认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思想丰富而精锐又勇于执行者”,也是“中华人民领袖”,更是一个饱含激情、富有文采的诗人。

  “一位思想丰富而精锐又勇于执行者”

  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闭幕,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与中共七大几乎在同一时间召开的国民党六大,却走了一条与人民利益相反的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不参加由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参政会和之后召开的国民大会,国共关系陷入紧张。这种紧张的局面引起了中间势力的严重不安。6月2日,黄炎培等7位国民参政员联名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希望早日恢复国共谈判,实现国内和平。6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复电黄炎培等人,表示愿意商谈,并欢迎他们来延安。7月1日,黄炎培等6位参政员(其中一位因病未成行)从重庆飞抵延安。

  在延安,毛泽东同参政员们就国共关系进行了三次正式会谈。在同黄炎培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回答: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感叹:“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短短5天的延安之行,给黄炎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束延安的访问之后,黄炎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写了《延安归来》。黄炎培在书中谈到他对毛泽东的印象:“依我看来是一位思想丰富而精锐又勇于执行者。”《延安归来》出版后,几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中华人民领袖”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河北西柏坡,3月25日清晨到达北平。当天下午,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到西苑机场同各界代表1000多人见面,黄炎培、沈钧儒等人就在其中,之后举行了阅兵式。当夜,毛泽东入住香山双清别墅。

  毛泽东会见的第一位客人便是黄炎培。黄炎培后来在日记中记载,“夜,毛主席单独招餐于其家,香山双清别墅,毛夫人、周恩来4人同餐。我畅述所见,获得具体结果三点”。为什么毛泽东要单独邀请黄炎培呢?除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和私交,还因为毛泽东清楚黄炎培本人虽然不是实业家,但他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实业家中有着巨大影响力。晚宴上,毛泽东与黄炎培沉浸于别后重逢的欢乐之中,长谈良久。黄炎培表示他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不辜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他的信任,尽力做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共同为振兴中华服务。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黄炎培等民主党派和社会著名人士被邀请参加,黄炎培当选为主席团常务委员。会议期间,黄炎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0月1日,这是黄炎培终生难忘的日子。下午3时,开国大典隆重开始,毛泽东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黄炎培热泪盈眶,他为之奋斗了大半生,今天终于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新生的中国、人民的中国诞生了!

  当天晚上黄炎培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他激情澎湃、文思泉涌,写下了一首组诗《天安门歌》,以纪念这不平凡的一天。这首组诗共9首,其中第二首是这样的:“大野秧歌四起,红颜白叟黄童。中华人民领袖,出一个毛泽东。”诗言志、歌咏情,黄炎培用诗歌形式表达他对毛泽东的钦佩之情,表达他对新中国的祝福和祝愿!

  饱含激情、富有文采的诗人

  黄炎培和毛泽东有许多共同的爱好,如写诗填词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多次复信黄炎培,谈及诗作,在黄炎培眼中,毛泽东不仅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位饱含激情、富有文采的诗人。

  1950年8月香港新中国画报社出版了黄炎培的新作《红桑》。卷首有同年3月19日黄炎培所作《前言》,收录新诗15首,时间跨度从1938年11月23日至1950年3月11日。诗集出版后,黄炎培将其送给毛泽东。1950年9月1日,毛泽东给黄炎培回信:“大示敬悉,承赠大作《红桑集》,极为感谢。”

  1956年9月,黄炎培将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张叔通所作的书画册呈送毛泽东观赏。张叔通时年已经80岁,花了一年时间作了画,并为每幅画自加了跋语,汇集成册。黄炎培和张叔通相交多年,知道张叔通惜墨如金,能作画却很少作画,有感于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农村和工商界对共产党的领导极为称颂,才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做书画册一本。黄炎培特地为其写了一首长诗。黄炎培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他是本着极高度诚意而写出来,特代陈,乞赐教;我的诗附求赐教!”毛泽东回信说:“画册、叙诗和另诗三首均已收到,十分感谢!”

  为了表示对黄炎培多次赠诗词的谢意,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将自己之前填写的两首词书赠黄炎培,并在信中说:“去年和今年各填了一首词,录陈审正,以答先生历次赠诗的雅意。”这两首词就是《浪淘沙·北戴河》和《水调歌头·长江》。这两首词是毛泽东在北戴河与长江游泳之后所作,当时尚未定稿公开发表,足见他与黄炎培的友情和诗谊非同一般。

  黄炎培读后深感欣慰,建议毛泽东公开发表两首词。毛泽东在同年12月16日的回信中说:“前信无甚深意,以不发表为妥。水调歌头:逝者如斯乎的'乎’错了,请改为'夫’字。”后来黄炎培又因对词作中“极目楚天舒”句不甚理解,致信与毛泽东推敲。1957年2月11日,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信中解释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