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南宁·邕州泉井:青山董泉 邕州胜景

 二氧化硅2012 2023-12-31 发布于广东

今日董泉 


 
董泉汲水 
 
董传策画像 

  南宁有句民间谚语:“青山的肺,水街的胃。”青秀山在南宁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青秀山,古称青泰峰,包括青山岭、凤凰岭、佛子岭、雷劈岭等18座大小山岭,海拔74—288米,邕江经其南面山脚逶迤而过,山峦起伏,群峰叠翠,泉清石奇,“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堪称邕城“绿肺”。

  青秀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兴建于隋唐,盛于明,湮灭于明末清初,复繁于当代。

  古有“青山八景”:泰青远眺,夕秀观园,山房月夜,夕阳塔影,子夜林风,江帆破浪,凉阁听泉,沙浦渔灯。

  “青山松涛”又为古邕州八景之一。“凉阁听泉”则为青山胜景。

  青山,有明万历年间建的广西最高大佛塔龙象塔;有古时著名“青山三寺”———白云寺(山顶)、万寿寺(山腹)、青山寺(山脚);有“崖洞相间,山泉甘洌”的“董泉”;有寺僧归兀手植成林,为后人福荫,遂成邕州八景之一的“青山松涛”;还有寺僧归兀手植青山名茶“松萝茶”。

  明代董传策贬谪南宁,“探幽题咏殆遍”,篇章之富,“游桂前人莫有述焉”,给邕州留下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所有这一切,足以赋予青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邑人文气质。

  “度僧性悟,号归兀上者主此山。僧嗜酒,勤力作,好种松萝茶,善于焙冶;高人达士,时兴交游,翠竹苍松。皆其手植,居然胜境。”青山松涛,诚为古今邕州胜境。

  董泉,又名龙涎井,“村民汲以烹炊,视汲郁江水便数倍”。董泉,为官取水祷雨之地。

  “崖洞相因,出泉甘洌,志载之详矣”。“茗壶泉腾敬佳人,味泣回处有余甘”,董泉之甘,仍为邕州市民津津乐道。

  如今,青秀山寺僧手植名茶“松萝茶”已成历史,但凭栏远眺,翠竹苍松,手有余香。

  青秀山,雄峙秀拔,障邕水之口,拱揖望仙、白塔诸山。

  因为有了逶迤东去的邕江,才有了群峰叠翠的青山,因为有了山峦起伏的青山,才有了泉清石奇的董泉。

  邕江,青山,董泉,松萝。好山,好水,好茶,好景。

  因果相涌,流芳百世。

  青山古迹  底蕴深厚

  青秀山,历史悠久。《读史方舆纪要》载:“青秀山在府东南十里,雄峙秀拔,障邕水之口,拱揖望仙、白塔诸山。”东晋时,已有道人罗秀在泰青峰撷青崖炼丹,唐、宋、元、明时,曾先后建白云寺、万寿禅寺、独孤寺、青山寺、妙超寺、竹味庵等。明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刑部主事董传策被贬谪南宁。左江兵备佥事徐浦、郡守方瑜,常与董传策游历青秀山,并在山上为其建造白云精舍、董泉亭等。董传策写下众多诗文传世。明万历年间,南宁淡村人、首任史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的萧云举,在青山建广西最高大的佛塔龙象塔、息机亭、凉云亭,重修青山寺,著有《青罗集》传世。南宁埌边举人、四川兵备陈瑾建竹味庵,有《竹味庵前记》等传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云游青秀山。《徐霞客游记》载:“有土山兀出北岸,是为青秀山,上有浮屠,五级出青松间,乃南宁东南出水口也。”

  南宁古籍是如此描述青秀山的:

  县东二十里,一名泰青峰,与望仙坡相拱揖者,青秀山也。距城东南十里,雄奇秀拔,为邕江之砥障。崖洞相因,山泉甘洌。古有三寺:峰顶曰白云,石佛石犹存,上有仙人插剑石。山腹曰万寿,临江曰独孤,旁有撷青崖,镌曰阳明先生过化之地。路旁有龟石。相传晋罗秀丹成尸解后,人见秀立石上,有履迹。明嘉靖中,佥事邹阅,刊其石曰驻仙御史。董传策谪邕,兵备徐浦、郡守方瑜,为其建洞虚、董泉之亭及白云精舍。相与登览,今圮。万历年间,邑人萧云举建塔其上,曰龙象。又建青山寺,云圃山房,息机、凉云二亭。度僧性悟,号归兀上者主此山。僧嗜酒,勤力作,好种松萝茶,善于焙冶;高人达士,时兴交游,翠竹苍松。皆其手植,居然胜境。崇祯间,邑人陈瑾,作竹味庵于塔旁,前置舍利,下临邻玉泉,石刻萧文端公诗,明末俱废,唯寺与塔存。今名青山为八景之一,题曰青岫松涛。山有崖有洞,有石有泉,志载之详矣,而松涛未及焉。松为寺僧归兀手植,不翅数千株。清风徐来,宛如琴瑟。或送江帆远浦,或供幽人枕簟。游览其间,心旷神怡,萧然令人起尘外之想。

  明朝董传策有《青秀山记》:

  粤西奇山水,大都在桂柳诸境,而邕浔罕著称焉。意其湮没瘴徼,诸民人茂朴,不好游,无从搜剔荒秽。即有奇,安所得览睹?若邕之青、罗二秀,虽已昭昭入耳目,然罗山峙僻村,无甚奇。青山,即跨郁江,可常游。其中石泉清甘,绝顶,洞朗朗如天窟。悉皆翳棘莽,碍攲径,石又乱出,障其窍,即邕老人,不一步而知,矧诸寓绅忽漫游?余得淹    兹山,数出控诸胜绝处,稍稍为栖息计,乃亦居久之,始得石泉于丛草中。遂剪其蔽,为石龙口盛之,以便汲取。又久之,因挈友人避暑山巅,箕啸连日夕,始从绝顶上望见岩际有数隙,相视罅中塞土,意其为古洞,遂掘而得天窟焉。以余得之艰,于是邦矦乡大夫,各各为余结构其上,亭榭台池,宛成胜境。余既屡从诸人士游赏,不能遍记忆,爰记其山中景,各为命名,以须后来人。

  记曰:青秀山,故当郡右,去郭可十里。高不下数十百丈,有上、中、下三层。广袤几数里,厥背负阳,厥阴迎阳。厥阳介陆,厥阴临江。客游舟而马者,良便云。山势自东南来,连亘西北,迤若蛟蟠,矫若凤翔。一名凤头山,其左有蛟潭,今聚大鱼,喷潭水有声。离潭里许,为山麓。游者从中而上,有石级,历级数仞,一门累石而成,是曰石门。门之上有大岩。里父老缘而屋焉。屋凡三楹,四面皆石楹。可容数十人。岩气从屋中腾腾上,命之曰“烟崖石屋”。屋右道狭而峻,有石壁,蒙烟萝,俯眺郁江,殊清旷,是为“沧屿蓬瀛”。

  壁傍循级而登,有岩层而窟者,连络如两斗,命之曰“双斗岩”。其顶平畴一幅,盖铺出二里许云。屋左,道甚坦,厥石削如屏者,稍耸峻。道上行可三十步,有泉从石中出,清若水晶,甘若露凝,泠泠然昼夜注不舍。村民汲以烹炊,视汲郁江水便数倍。游客尤藉之解酲,济暍渴云。即余所寻得盛石龙口者也。岁辛酉,夏,郡守郭君、守贰张君,以余故为亭其上。余以原泉混混,可喻学有本,命之曰“混混亭”。未几,分巡兵宪徐君,行部至境,谓余雅好斯泉,镌泉畔石,曰:“董泉”,遂更亭名为“董泉亭”,刻诗其上。余益得专泉亭之幽胜云。亭下有台,台外有池种莲,是曰“青莲池”。出亭缘土级而登,厥道亦坦,又可眺视诸空阔处。余因自筑台一区,命之曰“白云台”。而徐君复檄郡守方君辈,于台上构室三楹,命之为“白云精舍”,镌其左高石,曰“青山白云”,右曰“海天一览”。余复于精舍中题榜子云:“天空海阔中原界,云白山青万里心。”寄思也。巡君因为《白云精舍记》,碑之舍中。而守君《青山记》,复以兹山归重余,余殆莫能当焉。舍左有片石如划,为余试剑石。其孤耸可眺郁江者,名“钓石”。从两石中道上,爰达“平畴”。平畴者,谓山平衍,若田畴然。盖积石中,独包旷土,亦一奇也。畴上块石叠出,中夹青松数百株。旁插苍梧花,覆之方池。爰有村民数家,巢其腋,宛若仙家。左卧仙人冲退石,仰控履迹,俗呼为“仙人履”。其方而蹲者,介莓苔间,题曰:“松风水月”。循畴而登,有古佛寺。寺镌元人碑记。厥名“青山寺”。文藓剥不可读。寺石有岩,甚奇,命之曰“迟仙岩”。岩上石乳滴成池,是曰“天池”,盖泉脉也。岩顶有洞,曰“天窟”。洞有门,曰“玄玄门”,即余凿塞土命名。缘门侧足而上,有石壁一片。厥形平,厥色赤。命之曰“天南赤壁”。壁铺平台,寺出其下。爰临而眺,其面五象峰朝焉。天覆如盖,江如环带。余每坐而心赏其中。郡因为作小亭,通四面,余复命之曰“浩浩亭”。盖援浩浩其天之义,庸戴明时浩荡恩云。而巡君更题其洞为“洞虚”,刻诗扁亭上。亭之下,有小岩峙其左,是曰“卷石岩”。岩左复有坦途。行人绕出其背,即所谓负阴介陆者也。其东沿途而上,大块耸然,遥挟冈脊,有古石佛在焉,是为山额。盖赤壁为鼻,寺为顶,平畴为大腹。而原泉、斗岩夹其双腰,郁江围其四面,厥脉连如贯殊然。以故,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较视西北之险峭为善云。旧名青秀山,今仍其本象。廓然子曰:余记青秀山之奇,盖不敢以余谴辱山灵焉。虽然余得澹澹然游兹山,假之逍遥,戍鞅即兹山,不应舍我作主人矣。谓余记之为宜。

  嘉靖甲子春正月上元日记

  龙涎显灵  董泉传世

  井,又指泉水。

  《吕氏春秋·本味》记载:“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高诱注:“井,泉。”青秀山董泉,是南宁目前保存最好、历史最悠久的古井,也是最具文化底蕴和城邑特色的古井,为千年古城南宁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古井文化遗产。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联句,清谈听曲,诗酒唱和,附庸风雅,饮泉吟诗,留下了吟诵青山董泉的千古名篇。

  我们去寻访“龙涎古井,水之美者”———董泉。

  明代董传策有名篇《青秀山记》,为我们探究青秀山和董泉的来龙去脉、奇美神韵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青秀山,故当郡右,去郭可十里。

  高不下数十百丈,有上、中、下三层。广袤几数里,厥背负阴,厥面迎阳。厥阳介陆,厥阴临江”,“山势自东南来,连亘西北,迤若蛟蟠,矫若凤翔”。

  此番描述,写尽了青秀山的万千气象,别样风情。

  “游者从中而上,有石级,历级数仞”。我们沿着“壁傍循级而登”,只见“厥石削如屏者,稍耸峻”。“道上行可三十步”,便来到了我们仰慕已久的“董泉”。

  董传策是如此描述董泉的:“有泉从石中出,清若水晶,甘若露凝,泠泠然昼夜注不舍。游客尤藉之解酲,济暍渴云,即余所寻得盛石龙口者也。”如今的董泉,仍完整地保留着董传策当年描写的模样,禁不住掬一口盛石龙口之泉,藉之解酲,沁人心脾。

  正巧,此时,一位附近的农妇,提着几个矿泉水瓶来董泉汲取泉水。这位黄姓阿婆世居青秀山的村庄,她说,村里人祖辈都是吃董泉长大,对董泉很有感情。这又一次印证了董传策《董泉》的描述:“村民汲以烹炊,视汲郁江水便数倍。”清乾隆八年版《南宁府志》记载:龙涎井,在青山寺左上数武,水甘洌,明嘉靖间徐浦与董传策游于山,镌额曰“董泉”。凿石为龙头,接之泉,自龙口出,作池以承之,池溢则下流灌畦圃,四时不竭。岁旱,官诣取水祷雨,立降。

  国朝乾隆七年,郡守苏士俊感其频年响应,登山度址,于池前捐赀筑亭,而颜之曰:“灵涎霈泽题联云,勺水为霖四野咸,歌岁稔一亭志感,千秋求识神功又。”纪其巅未勒石于泉石。

  董公其人  诗咏青山

  董传策(1530—1579),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考中进士,任刑部主事。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杭疏大学士严嵩,历数严嵩六大罪状“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陛下诚不惜严氏以谢天下,则臣亦何惜一死以谢权奸”。昏庸的嘉靖帝看到奏疏,大为光火,将董传策打入牢狱,锦衣卫严刑拷打,但董传策仍未招供,皇帝一怒之下,董传策谪戍南宁。

  从嘉靖三十七年被贬谪到南宁,至隆庆之年(1567)回京官复原职,董传策在广西足有十年之久。

  从繁华的京城,贬谪到蛮荒的南国,孤寂落寞,可想而知。

  董传策把生死置之度外,冒杀身之祸参劾严嵩,但他坚信自己是无辜清白的。“几问帝廷仪上瑞,高山流水自双清。”他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传语灵胥休怕客,孤臣元仗赤心安。”虽然远离京城,但他还是在南国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借山水强自欢娱,陶然以乐,把贬谪生涯化作人生奇游。

  嘉靖三十七年,董传策从京城跋山涉水,一路走来,被南国奇山秀水所吸引,把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到南宁后的游历,写成《奇游漫记》。他在谪戍南宁期间,游历广西各地,所到之处,“探幽题咏殆遍”,篇章之富,“游桂前人莫有过焉”。

  董传策传世诗文有《奇游漫记》《采薇集》《幽员集》《邕歙集》。他的诗文,被收入《粤西文载》5篇,收入《粤西诗载》的诗多达85首,其中五言古诗9首,七言古诗11首,五言律诗1首,七言律诗32首,七言绝句32首,给广西和南宁历史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谪桂十载,徜徉山水,是董传策人生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寄托。

  在南宁,他游历山水,尤钟爱青秀山,数次登临,写下《青山杂兴》《青山歌》《青山构白云精舍》《青秀山记》等传世名篇。

  他离开桂林赴南宁,《舟甫泊岸乘兴便登青山》,显示其游兴之高:“九月五日发漓江,十月五日来此邦。

  登临率尔憩山木,游览飘然淩石泷。白云飞扬望可极,浩荡春风秪满腔。”     

  董传策对青山情有独钟,多次登临,题诗十余首。其中《青山歌》显示了青山之美。

  董传策之诗除赞美山川、怀古、抒情之外,对风物亦多有描写。《近戍》:“郁江盘折注炎壤,邕管苍凉树艺荒。

  村女趁圩簪茉莉,市檐包箬载槟榔。

  日消池雾萎沾碧,风拨山云柚染黄。

  达舍弯弧空好在,偏惊瑶骑柝声长。”他对邕州特产也很感兴趣。如刺桐花。“今浔邕一带最繁,人家至插篱露,每春夏之交始开,临水作浅红色,夹之粉痕,千林竞放,殊妍改可爱。”邕州之水果,他觉得味奇可口。写有《访客啜槟榔》等。为了让家乡的亲人尝到邕州水果,他把甘蔗晒干,用蜜浸罐贮。他认为“邕橄榄最佳,名波斯种”,将其“锡甑密缄到江南”。

  董传策人品高尚,虽被贬谪,但邕州官民对他十分崇敬。郡守方瑜为他在青秀山凿石引泉,构筑观景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广西佥事徐浦将他喜爱的“混混泉”易名为“董泉”,并为“董泉亭”赋诗:“青山山上董泉亭,为有高人筑始成。直节漫誇群狱并,诗风长共此泉清。”

  《青山歌》

  青山高,千峰石笋插云霄。

  青山下,江水平铺村映射。

  青山小,卷石嶙峋竹啼鸟。

  青山大,五象星罗吹响籁。

  青山晴,波光万顷盘蛇城。

  青山雨,烟雾微茫罩松树。

  青山风,蛟龙怒吼凌长空。

  青山月,青螺一点银盘突。

  青山瞑,渔歌款乃摇江铃。

  青山晓,玉露瀼瀼断林梢。

  青山清,一股泉飞石上声。

  青山四时尝不老,

  游子天涯觉春好。

  我携春色上山来,

  山花片片迎春开。

  仙人云盖飘亭广,

  泉水之清洵且美。

  我爱泉清濯我缨,

  白云袅袅冲杯生。

  彼云直上昆仑顶,

  鞭龙一块翻沧溟。

  却洗尘氛破炎旱,      

  路上引人怨芳草。

  《青山泉》

  泉水濯人缨,斯泉濯其志。

  濯缨去外尘,濯志安汝上。

  泉水洗人耳,斯泉洗其心。

  洗耳驱外响,洗心湛天真。

  有源委大廓,源清流不浊。

  本来非物染,无染亦无濯。

  《青山构白云精舍》

  谁结白云窝,谁作青山主?

  秋生江上风,人向山中语,

  邦君有好坏,四牡肃至止。

  而我雅好游,结庐聊得此。

  高冈抱平原,背峰面江渚。

  临眺豁景光,良维醒心处。

  前有混混泉,清若冰壶注。

  清泉注不舍,脉脉润江树。

  隔江带群峰,烟霞换晴雨。

  堪舆自无垠,山水互流峙。

  中有游山人,观水领真趣。

  所贵适游思,非必问我汝。

  明时天地宽,吾徒欣所遇。

  顾望白云飞,何当赋归去。

  邕州地处亚热带,生长多种奇花异果。生于江南,宦游北方的迁客董传策闻所未闻,在南宁也写下了许多名篇。

  《啖荔枝二首》

  铁干婆娑落子红,方苞剥出水晶笼。

  炎荒正惹长卿渴,却啖琼浆半洗空。

  南风醺落出墙枝,丹渥罗囊玉露披。

  博得风流瘦吟骨,苏郎曾写黑猿诗。

  《访客啜槟榔》

  急脚蛮奴髻半斜,客来提榼手双叉。

  槟榔擎出斑斓片,灰白蒌青当献茶。

  题注:邕人以青萎叶白灰和槟榔啜之,客至,盛榼以就,谓之代茶。

  《奶头果》

  流火辉辉树欲垂,青林披落绛囊奇。

  趁虚担却娘行瘦,好采枝头哺乳儿。

  题注:邕人谓市为虚,诸村妇荷担入市,谓之趁虚。

  邕州官民  崇敬董公

  谪居南宁,董传策常到青秀山游览,登山赋诗,当地官民出于崇敬,特为他筑造青山亭馆,谓之“董泉亭”。

  时任南宁郡守方瑜著有《青山亭馆记》,兵备徐浦也多有诗作。

  徐浦:字伯源,明代浦城人,嘉靖进士。官弋阳令,奸民叶世豪作乱,浦设方略擒其渠魁三十三人,余党悉平。擢工科给事中,累官广西佥事,分巡左江,致仕归。著有《归闲吟稿》。

  《咏董泉》

  石隙鸣泉泻,秋深玉髓流。

  精灵含太始,澄澈浚源头。

  出涧施千顷,余波沃九州。

  生民望龙雨,早晚此中求。

  《董泉亭》

  青山山上董泉亭,

  为有高人筑始成。

  直节漫誇群狱并,

  诗风长共此泉清。

  尘缨濯处销凡虑,

  杖履看来豁吏情。

  好事尽饶君做去,

  登临深愧逐虚名。

  泉流无疆  有永我思

  古代,泉井被视为大舜遗泽,是人们凭吊缅怀、寄托敬仰之情所在。苏轼有“有洌斯泉,下民是祗,泉流无疆,有永我思”之感叹。

  正因为是泉井,在古代被赋予敦砺名节、净化心灵的政治和道德属性。“化流天下皆知孝,德治人心尽好生”。“吸之可以洗盗贪,致之可以益廉让”。

  古井的泉涌喷停,是自然变化和自然规律的结果,但自古却被赋予种种神秘的属性,并附会出离奇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坊间流传。这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是泉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足珍贵。

  古往今来,泉井成为人们凭吊缅怀所在,并被赋予种种伦理、政治的功能和属性,这一切,连同历代文人墨客,有关泉井的大量题咏,共同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泉井文化。

  邕州泉井,青山董泉,正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泉井文化的生存样本和城邑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