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丘成桐:交叉科学研究不是“蛋炒饭”,学生时代就应有大师带领拓宽视野

 老玉米棒 2024-01-02 发布于广东

1月2日,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2023年会(ICCM 2023)在复旦大学拉开帷幕举行,这也是该年会首次在上海举行。500余位全球顶尖数学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共同探讨纯数学、应用数学以及交叉学科22个领域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致力于促进华人数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华人数学家在国际数学界的影响力。

1月2日下午,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揭牌成立。 而今年的ICCM 2023 正是由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复旦大学主办。

针对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这个新型研究机构,该研究院的理事长、同样也是研究院成立的推动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在ICCM 2023召开前夕,也就是2024年的元旦,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新成立的研究院遵循'75% 中上游应用数学、25%基础数学’的布局。如果只关注应用领域,那就仅能解决零碎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机构不能成为学术工厂,唯有加强基础研究,才有能力根本性的推动应用问题的解决。同时,将应用领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实现最终的超越。”丘成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个新型研究机构的使命有着清晰的勾画,他认为,这个数学研究院更多是通过基础数学的研究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通过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引领应用数学研究的进步;同时,通过对应用领域面临问题的凝练、集成和总结,促进数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让基础研究先走一步,摆脱被卡脖子的困境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不仅希望解决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的难题,更重要的是集聚一批高精尖人才,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学科之间的碰撞,为数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崭新的思路。丘成桐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什么他坚持认为,研究院将有25%的科研力量投入数学基础研究,50%投入应用领域,另外25%则是通过数学和各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凝练出重要的、前沿的的数学问题。

据介绍,研究院将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力争搭建集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集聚与培养为一体的国际领先基础科学与交叉研究平台,重点面向基础数学、应用纯数学及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交叉学科应用等领域,攻克重大科学难题和现实挑战,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原创性技术发展。

丘成桐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数学在各个行业和科研领域中的应用。但是,如果没有基础科学作支撑或者基础科学不具备引领能力,那应用科学也很难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比如,现在大学都关注所谓的“卡脖子”问题,这些科学问题当然应该尽快解决,但是更需要做的是推动基础科学先走一步,这样不仅能解决卡脖子问题,还能够通过引领其他领域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

以数学为例,应用数学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工业、商业问题,解决的路径数不胜数,但如果只聚焦应用,那么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走、走别人走过的路。“就像下棋,好的研究是有守有攻,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仍然算是守。通过基础科学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这才是有引领能力的、好的科研。”丘成桐说。

他认为,中国的数学发展至今,仍然有很多方向还发展得不够,包括一些对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发展至关重要的数学研究方向,仍然是缺失的。盘点过去几十年中国数学的发展成果,虽然进步显著,但是缺少对世界数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

“要产生影响数学发展的理论、思想,绝对不是碰运气、撞大运就能得到的。任何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是有其方法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本身就集聚了不少数学人才,而上海更因其开放包容的文化以及生活的便利性,对全球人才都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丘成桐说,希望这个研究院能够聚集更多人才,产生真正影响数学学科的思想和足以引领应用数学发展的理论。

此外,新成立的上海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院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的机制。丘成桐坦言,就科研而言,机制要为科研内容服务。对于研究院的学者,我们仍然会关注他们发表的论文,也会通过全球同行评议考察研究成果的学科影响力。此外,就数学学科而言,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成果的重要性,论文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对于优秀的学者,不能仅仅用钱、职位作为奖励,要给予他们真正的学术认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推动交叉科学研究,尤其需要大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院的名字中有交叉二字,顾名思义就是要推动各个学科和数学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发展。丘成桐坦言,我们已经谈了几十年要发展交叉科学研究,但时至今日,仍然很多人认为交叉学科就是把几个学科“拉”到一起,“但是,交叉科学研究不是炒饭,把所有的料都放进去就能产生奇妙的反应。”他认为,交叉学科需要学者具有广博的视野,不仅对本学科有着深刻的理解,还必须对其他学科有着足够深入的认知,同时,交叉科学研究的推广之难,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

在他看来,推动交叉科学研究需要从人才培养开始,尤其是需要大力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给优秀的学生最好的教育,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学生阶段就能够跟着大师了解各个方向、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让他们习惯于不局限在某一或几个小的方向内。当然学术界的一些领头者也应该给年轻学生更多支持,鼓励他们走自己没有走过的路。而不是让学生整天忙于应对那些低价值的、重复性的论文。”

仅以菲尔兹奖为例。盘点过去几十年的获奖者,韩国、越南、印度、伊朗都各自有至少一名获奖者,而且这些获奖者几乎都是在本国接受本科教育之后,出国深造后再回国,获得了相对广博的视野,才能做出好的研究。而反观国内,我们的大学能够招到最优秀的本科生,但是否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科研训练?或者,优秀的本科生到了研究生阶段,是否有大师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丘成桐说:“在本科、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视野的最好的时间段,如果没有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研究生教育,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似乎本科毕业后自然而然应该去国外深造。同时,“我们的大学也应该思考,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是否足够优秀,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他希望,研究院成立后,能不断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参与中国学生的培养,为学生们提供广博的视野,这也是研究院成立后的重要使命之一。

作者:姜澎

文:姜澎图:受访方供图编辑:顾军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