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漠胡杨-第一代核工业建设者李敬远的故事『党中伟』

 乡土唐河 2024-01-03 发布于河南


198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给李敬远颁发了一张证书:“李敬远同志长期从事核工业建设,做出了贡献,特颁发荣誉证书。”李敬远手捧这张高尚和荣光的荣誉证书,激动得热泪盈眶,动情地说:“感谢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这批建设者”。

(作者采访李敬远老人)

李敬远1936年出生于唐河县源潭镇大李湾村。1956年3月,他听从祖国召唤,怀着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志,应征入伍,远赴大西北甘肃兰州军区永登县境内,在祁连山下的古老军营---满城当了一名通讯兵。一年后,他又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嘉峪关。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受别国欺负,核能力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因素。根据我国原子弹工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广袤苍凉、人迹罕见的大西北建设一座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221厂,生产核原料的甘肃404厂,位于包头的浓缩铀重水基地,以及进行核试验的新疆罗布泊。1957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了协议,苏联帮助中国研制核武器派一些专家来并提供图纸、技术材料。是年12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404厂厂长文功勋领导人们开始在甘肃嘉峪关以西100公里处筹建厂房,李敬远被分配到核工业22建设公司当了一名制管工。

建设大军刚来到戈壁滩时,被这里的恶劣环境惊呆了。一望无际的沙漠,沙丘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向前缓缓移动。大风卷起的沙尘漫天飞舞,遮天蔽日,天昏地暗。饭碗里、茶缸里都有沙子,吃到嘴里硌牙。晚上,人们住在帐篷里,帐篷周围稍有一丝缝隙,大风呼的一下就钻进帐篷,瞬间帐篷被刮到天上。晚上一旦大风刮起,沉重的沙子能把帐篷一下子压塌。冬天天气极冷,在帐篷里睡觉要穿上棉衣棉裤,戴上皮帽子和大口罩才能入睡,但还是冻得浑身发抖。经过大家一年的共同努力,工程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一些必要的附属设施,如机修、汽修、预制构件厂、车站、采石场等规划完毕,陆续开工兴建。

即使是这样的恶劣条件,建设者却们不怕苦,不怕累,攻坚克难,仍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李敬远同战友们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实行三班倒工作制,拼命地工作。经过大家千辛万苦的劳动,工作进展顺利。厂房建设后,又投入到了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去。由于夜里天气冷,又刮风沙,加之厕所离宿舍比较远,若一人出去解手就会迷失方向,往往要结伴而行。

1958年下半年,中苏两国逐渐产生分歧。1959年,时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宣布取消全部援华项目,撤走全部专家,并带走资料。这给正在研制初期的中国原子弹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失,导致相关工作一度陷入停滞。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央做出了自力更生,自行研发核武器的重大决定,那时从科学家到工人,大家为国争光,共同努力,艰苦奋斗,为核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李敬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受到厂领导的多次表彰,随后光荣入党。

为了保密,当时404厂对外称为西北矿山机械厂,也叫甘肃矿区,绝对不能对外说是在建设核电站。对进厂前的所有人员都要进行严格政治审查。对外的联系地址、电话、信箱都是兰州市108信箱84号,但真实的地址距兰州区有800公里。厂子就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深处。厂里的干部职工进厂后首先看保密宣传片,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404厂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员工休息时不能谈工作,就算是在同一个厂工作的夫妻,平时绝口不谈各自的工作情况。那时工厂胜利报社出版印刷报纸,看过的报纸,用过的纸张,看后收藏起来统统烧掉,经常派专人化验人们用过的纸张,探亲前需到保卫科拿请假单,保卫科再进行对其保密宣传。若回去探亲,不允许向任何人透漏所做的工作。严格缜密的保密措施尚且不能完全杜绝境内外的敌特分子的渗透,造成有关信息的泄露。那时,国民党长期盘踞在西北根深蒂固,顽固势力不断搞破坏活动。当时国民党派出特务以旅客身份夜晚住旅店白天四处打探,因此时时刻刻要警惕敌特分子搞破坏,为了保证厂区、车间的绝对安全,出入进出人员一律出示通行证,

正当李敬远在为核事业的建设大干之时,家里传来了噩耗。由于3年自然灾害。父亲李云松于1959年去世,当时李敬远的哥哥李天民在北京公安二师服役。其父去世后,母亲一人在家孤苦伶仃,无奈回到了娘家桐寨铺。1960年病逝。是年5月,李敬远光荣退役,仍在404厂里工作。不久,他接到母亲去世的信件,然而母亲已经去世一个多月。父母去世前他未能尽孝,去世后也没有为其送终。夜晚遥望家乡,不禁泪流满面,但他只能化悲痛为力量,奋战在工地第一线。

由于多年接触核辐射,李敬远也患上了严重肝炎需要休息治疗。1961年,他请假回乡。经过长达半月的颠簸,终于回到了离别了5年之久的家乡。一进家门,空无一人,看到长满杂草的院子和父母的遗物,他不禁睹物思人,心中凄楚,眼泪哗哗流了下来。为了治病他四处求医,后来听说唐河县城东四里桥有一位医术高明的郑学成医生,治疗肝病有独特的方法。他慕名前去就诊。郑医生号过脉后说他是受到了辐射导致的肝病。话语一出,李敬远惊出了一身冷汗,医生再三询问他具体干什么工作,他守口如瓶,只说在甘肃一矿区工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李敬远痊愈,高高兴兴返回404厂。

1964年10月的一天,404厂接到通知,说近日有沙尘暴袭来。让人们把窗户玻璃全部用胶粘紧,防止被损坏。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在为原子弹试验做准备。16日下午3时,原子弹实验在距404厂千余公里罗布泊成功爆炸,厂区的人们感到了强烈震感。但他们却不知是何原因。直到听到新闻广播,他们经过7年的日夜奋战,终于等到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20世纪60年代末期,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央决定在川陕交界的广元三堆镇抢建一座军用核材料生产的大型军工企业 。1969年11月5日,周总理签发国委员中央军委密件,决定404厂2465名员工迁到四川,其中1735人迁到821厂,家属随迁。821厂开工建设,近3万建设大军千里迢迢云集于此,三堆镇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头上人山人海。建设者们日夜奋战,仅用了50个月时间,821厂就开始投产,向国家交付了合格的军用核材料。在821厂从事军工生产的那些年,建设者为两弹的研制和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李敬远表现积极工作努力,1973年8月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15师5048支队总机班长。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这座辉煌与神秘的军工企业在“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军事工业开始慢慢向民品转移。1987年8月,821厂也开始走向民品的生产。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让812厂受损严重。2009年生活区全部搬离,土地、房屋等资产全部移交地方。

当821厂走向民营后,李敬远已献身核工业事业整整30年之久。198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技工委委员会又给他颁发了由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题词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30年,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特颁发'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以资鼓励。”李敬远从此离开了821厂,转到宜昌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李敬远为了核工业的建设,先后辗转于甘肃、四川、湖北等地。1992年3月26日,光荣退休,叶落归根,回到了阔别35年的老家源潭镇。2023年4月29日笔者来到源潭徐岗村委走访了在女儿家的李敬远老人。当问到在当年在西北以及在四川广元的工作情况时,他不愿透露,我告诉他现在公开了,他说要终身保密。后经过其子李书贤反复劝说,他才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今年88岁的李敬远老人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在儿女们的精心照料下,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当年中国第一批核工业建设者,面对技术空白和恶劣的环境,从零开始,殚精竭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国的核工业发展燃烧着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付出青春和汗水,宛如一棵棵坚韧的胡杨树,在荒芜的大沙漠创造着奇迹。向所有同李敬远一样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祖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本期主编:陈峰)

胡杨树

作者简介


党中伟,1961年生,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英语专业。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唐河县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河县曲协理事、南阳红色文化促进会会员、“冯友兰网”主编、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会员、中华党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党氏家族报》特约通讯员、豫南《三翁堂党氏族谱》主编、《河南党姓志》副主编、《南阳二簧传统剧目选》副主编、《红色源潭》编辑。自2013年以来撰写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革命英烈、散文等50余篇。作者编撰了《马武传奇》、《吴寿青烈士传记》《张恒光传记》三部中篇人物传记。正在撰写著名地下党人《王晓舟传记》长篇的红色文化专著。






主   编 | 马营     副主编 | 陈峰     题   字 | 秋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