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英国太平洋舰队(第1章)背景、理论和经验

 fairyfail 2024-01-03 发布于北京

背景、理论和经验

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投资在整个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都非常重要,以至于帝国防务委员会认为太平洋地区的防务仅次于英国本土的防务。然而,长期维持一支太平洋舰队的成本相当可观,1905 年日俄战争后,俄国势力被有效清除,英国选择了结盟和签订条约,而不是在太平洋维持一支永久性的、昂贵的 '蓝水 '舰队。日本已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强国,并迅速建立了西太平洋最大的工业基地,但却缺乏必要的原材料,而且日本已表明准备使用武力来获取这些原材料。尽管如此,1902 年签订了英日同盟,日俄战争后又于 1905 年续签。1911 年又重新确认了这一同盟,但在条约中引入了一项特别条款,以防止英国作为日本的盟国卷入对美国的战争。1919 年,日本将从德国夺取的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并入其帝国,并声称在中国拥有特殊利益。尽管1911年版的《英日条约》有相关规定,但它已成为与美国摩擦的根源,英国决定终止该条约。

1907 年的一份参谋部评估报告概述了日本 20 世纪的帝国防卫政策,指出俄罗斯、德国、美国和法国是潜在的敌人,但警告说同时与一个以上的对手作战是困难的。预计美国海军主力舰队到达西太平洋后,将与日本战列舰队展开 '决战',以取得 '制海权',为随后的和平谈判奠定基础。这种先消耗后决战的战略在经历实际冲突的考验之前一直保持不变,短期战争和单一对手的概念也是如此,但具体战术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远程舰载机在消耗阶段的作用,以及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 1940 年决定攻击珍珠港基地的美国舰队而不是等待其前进,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变化。1917 年,法国和德国被从潜在敌人名单中删除,中国被列入其中。1936 年,英国和荷兰被列入潜在敌人名单,这清楚地表明,当时日本人的重点是在时机成熟时实施 '资源扩张 '政策。然而,在 1941 年对其实施贸易禁运后,日本无视其早期理念的基本原则之一,计划对美国、英国和荷兰在太平洋沿岸的属地同时发动攻击。

1919 年,英国海军部派遣海军上将杰利科(Admiral Jellicoe)乘坐 '新西兰 '号军舰前往远东,负责就该地区的海防提出建议。他的报告 全面评估了远东水域的海军形势,包括建议在太平洋地区永久驻扎一支战斗舰队、支持舰队行动的战略战术,以及有效支持舰队所需的基地、停靠设施、行政管理、训练、纪律、物资、燃料和弹药供应等细节。费用由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按 75%、20% 和 5%的比例分担。杰利科直截了当地指出:

很明显,要保证将来不与日本开战,就必须要有同等的现代舰船,而保证这种安全所需的舰船应该就在身边。即使如此,如果战争突然爆发,各个中队也会分散,而且,如果战争发现日本舰队集中,而大英帝国舰队分散,日本就会获得巨大优势,因此,如果日本决心开战,自然不会发出什么警告。日本人不可能永远忘记,在日俄战争中,他们在亚瑟港和切穆尔波的突然海军行动给他们带来了宝贵的开端。因此,大英帝国驻扎在太平洋上的舰队,为了能够迎击日本舰队的全军出击,似乎应该由不少于 8 艘战列舰和 8 艘战列巡洋舰组成,其单舰实力应与日本同级舰艇相当。

他在报告中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包括 '站在日本战略家的立场上看,与大英帝国爆发敌对行动的首要目标无疑是攻击其海军基地(如果其海军基地守备薄弱的话),因为如果英国海军被夺取或甚至失去作用,英国海军的力量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扼杀,日本可以推行任何想要的侵略或贸易破坏政策'。

杰利科认为,澳大利亚是大英帝国太平洋舰队主要基地的最佳地点,并推荐了两个地点:第一个是悉尼,那里有现有的船坞和大型避风锚地;第二个是科伯恩湾,位于西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以南。重要的是,在 2010 年,这两个地方构成了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两个主要基地,分别称为东、西舰队基地。他之所以选择澳大利亚,是因为澳大利亚拥有完成任务所需的工业基础,以及船坞附近的人口中心,这些都是舰船公司所熟悉的。他建议将新加坡和香港发展成拥有燃料、弹药和战损修复设施的前沿作战基地,但不建议将其作为主要基地,因为它们更难防守,而且缺乏长期管理长期部署在该地区的大型舰队所需的社会福利设施。

杰利科的建议是可以实现的,但英国政府在大战后将重点放在了国际裁军上,选择参加华盛顿海军会议及其随后的条约,大幅削减了舰队规模,使其与美国持平。英、美、日三国的军舰数量比例为 5:5:3, 而法国的军舰数量仅为 1.75。该条约使英国舰队实质上无法在太平洋地区维持,并使其更容易受到美国利益的影响,从而与日本对立。日本认为这一比率是对其的侮辱,只是在条约中增加了对海军基地防御工事建设的限制 ,允许日本在前德国岛屿上加固工事,但阻止在香港进行类似的工程,日本才签署了条约。然而,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防御工事却被允许继续进行。英国在本土和地中海保留了战斗舰队,但在中国站只保留了一支由巡洋舰、驱逐舰和一艘航空母舰组成的轻型舰队,以香港为基地,这是保护英国和平时期经济利益免受海盗和其他低强度威胁所必需的最起码的力量。英国历届政府采用并延续了 '十年规则',即至少在此期间不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这使得皇家海军的薄弱变得更加严重。这一规则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荷兰舰队不足以保卫构成其资源丰富的殖民地的数千个岛屿,其安全最终依赖于皇家海军的区域防卫力量,以至于英国参谋长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完整视为其区域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人自 1914 年制定 '橙色战争计划 '以来,就一直在研究与日本冲突的可能战略。由于日本在中太平洋上建立了被认为是坚固的岛屿,有可能破坏美国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航运,美国海军研究了如何部署一支舰队横渡大洋,在菲律宾水域进行决战,然后封锁日本,使其屈服。8 1939 年后,美国的战争计划更新为一系列单独的彩色编码计划,每个计划都基于不同的国际形势,统称为 '彩虹计划',编号为 1 至 5。到 1941 年 11 月,这些计划已蜕变为 '与日本开战时在东部战场部署协约国海空军的计划',简称 PLENAPS。敌对行动爆发后,打败日本的总体计划在盟国领导人之间的一系列会议中逐渐形成。

英国政府决定在 1922 年后缩减皇家海军的规模,这意味着一旦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威胁,就必须从西方部署一支强大的舰队进行反击;地中海舰队被视为一支作战 '机动舰队',能够在必要时果断增援本土或远东基地。舰队要想发挥效用,就需要在远东建立一个基地,因此海军部决定在新加坡岛北岸建造一个全新的船坞和基地港口。虽然新加坡不具备杰利科所确定的澳大利亚基地港口的优势,但至少它的优点是更接近需要防御的资源和潜在的日本威胁,但这种近距离意味着必须建立强大的陆地、海上防御,以及后来的空中防御,以抵御不对称攻击,即使基地内没有舰队。新加坡海军基地的建设于 1923 年宣布,事实证明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工程进展缓慢,每当政客们为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基地及其成本争论不休时,工程就会停工,直到 1931 年日本入侵满洲,证明局势日益恶化,威胁到贸易。随后,工程加速进行,于 1939 年竣工,英国纳税人共花费 6000 万英镑。它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干船坞和第三大浮动船坞。该基地占地 21 平方英里,按平均使用率计算,其燃料供应足以支持整个皇家海军六个月的行动。

图片

显示 1941 年布局的新加坡海军基地平面图。

图片

1940 年初,一架海军飞机的观察员拍摄的新加坡海军基地和船坞。遗憾的是,照片质量不佳,但清晰地显示了总体布局,包括北墙外的浮动码头、Suara 的 无线电 桅杆以及 Senoko 的住宿区和储油罐。

无论该基地本身多么令人印象深刻,它都无法对任何威胁形成威慑,只能为可能需要部署到该基地的舰队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海军部的计划是基于欧洲不会同时出现威胁的假设,在 20 世纪 30 年代法西斯主义崛起之前,这种设想不无道理,因为法国海军集中在地中海,可以在中心海域的战争中支持双方的利益。将主力舰队调往新加坡成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皇家海军参谋学院的标准演习之一,而这样做的必要性也是政府国防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日本有可能进攻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英国政府明确表示,为了保卫这两个领地,我们应该牺牲一切利益,除了大不列颠的防卫和供给,一切都取决于此......如果对这两个领地的安全至关重要,我们应该立即减少在地中海的损失,派遣这支舰队前往援助'。

从 1939 年开始的欧洲战争使得向新加坡派遣一支强大舰队的可能性变得更加渺茫,但参谋长们还是制定了应急计划,以应对日本站在德国一边参与冲突时不得不打两洋战争的情况。残酷的现实是,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政府一直专注于裁军政策,当裁军失败时,英国政府几乎没有可行的选择。起初,英国海军部认为,如果日本攻击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地中海的安全将由法国海军负责,以便将尽可能大的舰队调往新加坡。然而,法国于 1940 年 7 月解体,这意味着大英帝国不仅失去了唯一的盟友,而且拒绝加入盟军事业的维希法国舰队成员也必须算作在地中海受牵制的敌对势力。日本军队于 1941 年 9 月 23 日开进该地区,成为从南面进攻中国或对泰国、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发动两栖攻击的理想之地。

丘吉尔首相和罗斯福总统在 8 月举行的普拉森蒂亚湾会议上讨论了 1941 年远东日益恶化的局势,《大西洋宪章》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制定的。他们同意,如果日本不终止对中国的进攻行动,将对其实施包括石油在内的原材料禁运。因此,实际统治日本的军国主义集团不得不接受对其十年来所奉行政策的屈辱性逆转,或者发动战争,从南部富饶但防御不足的殖民地攫取其所需的资源。1941 年 6 月,德国入侵苏联,这意味着日本不必再防范苏联在北方的进攻,可以集中精力在中国和 '南方资源区 '开展进攻行动。在 1941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海军部仍希望向新加坡派遣一支由战列舰和至少一艘航空母舰组成的舰队,但该年年底在地中海的重大损失使这一希望也难以实现。其中包括几天内相继沉没的战列舰 '巴勒姆 '号和航空母舰 '皇家方舟 '号,以及在亚历山大港遭到意大利蛙人袭击而严重受损的战列舰 '伊丽莎白女王 '号和 '英勇 '号。这样一来,短期内只有老旧的 '鹰 '号航空母舰以及同样老旧的 '拉米利斯 '号和 '复仇 '号战列舰可用。

身兼首相和国防部长的丘吉尔认为,海军部高估了日本人的实力,并希望向新加坡派遣一艘快速、现代化的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他相信这将产生强大的威慑作用。1941 年 10 月,内阁讨论了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外交部提请注意日本战争意图的不祥征兆。在听取了第一海务大臣海军上将达德利-庞德(Dudley Pound)爵士的建议后,内阁决定派遣新战列舰 '威尔士亲王 '号(Prince of Wales)前往新加坡,悬挂汤姆-菲利普斯(Tom Phillips)爵士的旗帜。与她同行的还有 '反击 '号战列巡洋舰和四艘 'E '级驱逐舰作为反潜护航舰。新的 '不屈 '号航空母舰原计划加入这支雏形初现的太平洋舰队,但它无法及时完成在西印度群岛的准备工作,无法与其他舰只一起抵达新加坡,最早也无法在 12 月下旬之前抵达。1941年11月3日,她在进入牙买加金斯敦港时意外搁浅,需要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美国海军船坞进行维修,这进一步推迟了她的抵达时间。与日本帝国海军的联合舰队相比,英国的这支小规模舰队要弱得多,部署这支舰队是一项政治措施,其唯一的理由是希望日本如果看到英国会做出有力的努力来保卫自己的利益,就可能会暂缓对英国利益的攻击。

该舰队的部署可能还有第二个层面,即试图将该地区分散的海军力量整合成一个联盟,从而有更大的机会威慑日本或抵御其侵略。试图说服美国人在新加坡驻扎军舰是不现实的,因为就在珍珠港袭击之前,美国公众不会同意将他们的中立舰艇用于保卫交战国的舰队基地,尤其是用于保卫殖民地的舰队基地。然而,时间几乎已经所剩无几,而且如果英国的利益单独受到攻击,美国是否会参战也绝不确定。

海军部仍然担心菲利普斯上将的薄弱兵力会成为 '命运的人质',南非联邦总理斯穆特元帅在威尔士亲王于 1941 年 11 月访问开普敦加油时会见了菲利普斯上将,之后也持同样的观点。随后,他给丘吉尔先生发电报,对英美海军在太平洋的兵力分工表示担忧,'两支舰队......各自的实力都不如日本海军',他认为这是 '一场顶级灾难的开端'。两艘英国军舰于 1941 年 12 月 2 日抵达新加坡。它们的到来得到了广泛宣传,但对日本已经开始实施的计划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海军部向菲利普斯上将建议,如果他的舰队离开新加坡,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攻击,于是 '反击'号于 1941 年 12 月 5 日实际驶往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威尔士亲王 '号仍留在船坞修理缺陷,菲利普斯上将于 12 月 4 日飞往马尼拉,与美国海军亚洲舰队司令托马斯-哈特上将举行会谈,他回国后称会谈 '非常友好'。他向海军部表示,如果日本发动攻击,英国可以期待 '美国海军的全面合作',但为时已晚。12 月 6 日中午,飞机在印度支那西南端发现了向西航行的日本大型护航船队,共约 38 艘船,护航力量强大。菲利普斯的参谋长帕利泽少将主动召回了 '冲动 '号,该舰于 12 月 7 日返回新加坡。当地时间 1941 年 12 月 7 日 8 时,日本航母舰载机袭击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严重损失,所幸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都在海上。12 月 8 日,菲利普斯上将正式接替莱顿中将,担任东部舰队总司令。

12 月 8 日 12 时 30 分,菲利普斯与帕利塞、舰队司令 L H Bell 舰长、'威尔士亲王 '号指挥官 J C Leach MVO DSO  舰长和 '反击 '号指挥官 W B Tennant CB MVO 舰长讨论了局势。他们认为,在暹罗湾,敌人可能有一艘战列舰、七艘巡洋舰和二十艘驱逐舰掩护大量运输船,这些运输船正在泰国的辛古拉(Singora)和马来亚的哥打巴鲁(Kota Bharu)海滩上卸载物资。他们一致认为,当陆军和皇家空军被赶回马来亚北部时,皇家海军不可能继续在新加坡无所作为;突袭南中国海虽然危险,但却是必须承担的可接受的风险。菲利普斯认为,'如果有战斗机支援并出其不意,两艘英国军舰将有很大机会粉碎在辛古拉和哥打巴鲁的日军',他决定在 12 月 10 日黎明后不久对其发动攻击。18 到 12 月 9 日傍晚,丘吉尔和战争内阁痛苦地意识到威慑已经失败,英国军舰非但没有起到威慑作用,也没有成为联合舰队的焦点,事实上它们孤立无援,极易受到攻击。丘吉尔随后告诉下议院 ,他希望日本人将这些军舰视为一支强大的突击力量,他后来写道,12 月 9 日,'伦敦人普遍认为,这些军舰必须出海,消失在无数岛屿之间'。

图片

1941 年 12 月 2 日,威尔士亲王号抵达新加坡海军基地。右前方的旗帜标志着战列舰靠岸时舰首的预定位置。

图片

汤姆-菲利普斯海军上将(右)与其参谋长 A F E Palliser 海军少将在新加坡。

英国这支舰队被命名为 Z 舰队,于当地时间 12 月 8 日 17 时 35 分启航,途经阿南巴群岛以东,以避开据报在普罗刁曼岛附近的敌军水雷区。舰队由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皇家海军驱逐舰伊莱克特拉号、快车号、泰尼多斯号和皇家海军吸血鬼号组成。参谋长作为后方联络官留在新加坡,12 月 9 日一早,他发出信号说,由于哥打巴鲁皇家空军基地已被敌人占领,英军正在 '失去对马来亚北部的控制',12 月 10 日在辛戈拉外海进行战斗机保护已不再可能。因此,菲利普斯上将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无法满足,但他决定只要不被敌机发现,就继续前进。贝尔舰长后来回忆说,菲利普斯的意图是在 12 月 9/10 日午夜时分,将他认为太容易受到空袭的驱逐舰分离出来,与重型舰艇一起高速冲向辛戈拉,依靠出其不意和速度来达到目的。敌机被认为是主要威胁,但两年来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战争经验使菲利普斯认为,他处于敌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外,主要的敌机将来自从印度支那起飞的匆忙组织的远程高空轰炸机。事实证明,这种轰炸方式对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战列舰并不奏效,而威尔士亲王号的现代火炮系统正是用来对付这种威胁的。12 月 9 日 6 时 20 分,'吸血鬼 '号上的一名瞭望员发现了一架敌机,但低云和暴雨有利于躲避,菲利普斯继续向辛戈拉方向前进。然而,17:00 后,天气放晴,从旗舰上看到了三架敌军侦察机。菲利普斯提出的第二个先决条件--出其不意的希望破灭了,因此放弃了突袭计划。Z 舰队向西航行至日落,然后改变航向向南返回新加坡。菲利普斯非常失望,但坦南特(Tennant)上校自发发出信号,表示理解这一决定的难度并表示同意,这让菲利普斯倍感振奋。

图片

1941 年 12 月的 '反击 '号。

虽然他们在转向西边时并不知道,但英国舰队已经进入了距离日本第七巡洋舰师团 15 英里的范围内。因此,Z 舰队在几分钟内就发现了敌军战列舰,但主要威胁仍来自敌军舰载机。参谋长发出的进一步信号警告说,敌军轰炸机在印度支那南部 '兵力充足且不受干扰',并提供了陆军从马来亚北部撤退的更多令人沮丧的细节。然而,12 月 9 日 23 时 35 分,菲利普斯上将收到一份敌军在哥打巴鲁以南 150 英里的关丹登陆的报告。他意识到,敌人不可能想到最后一次被看到在辛古拉纬度向北飞行的 Z 舰队会出现在关丹附近,而关丹是马来亚防务的重要军事阵地。关丹是马来亚防务的重要军事据点,它靠近新加坡的返航路线,距离印度支那超过 400 英里,因此菲利普斯上将认为出其不意是可能的,而且冒这个险也是合理的。当地时间 12 月 10 日 0 时 52 分,他命令 Z 舰队关闭关丹,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他显然低估了反对他的日军的规模和能力。遗憾的是,他决定不打破无线电静默,将改变的计划通知参谋长,而是假定帕利塞上将会推断出他的新动向,并在黎明时分在关丹近海安排战斗机掩护。然而,这一决定需要太多的洞察力,在 '浅水 '号发出受到攻击的信号之前,新加坡没有出动任何战斗机。新加坡直到 11 点 30 分才收到 Z 舰队在关丹近海的第一个消息,该消息来自威尔士亲王号的一架海象飞机,该飞机在上午早些时候被弹射起飞以搜索敌人并在关丹着陆。

从日本帝国海军的角度来看,对 Z 舰队的作战行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展示其岸基远程海上空中打击力量的有效性,其具体目标是在敌方舰队前进的过程中逐步削弱其战斗力。该战略被称为 'taibei yogeki zengen sakusen',直译为 '削弱敌方(美国)舰队的战略',因为预计敌方舰队将向菲律宾决战推进。菲利普斯海军上将及其参谋部显然对日本帝国海军的作战能力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驶入了一个 '杀戮区域',Z 舰队很难从中脱身。事实上,12 月 9 日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天气原因,日军无法进行空中搜索,但 I-65 号潜艇在 13 点 43 分报告称,英军在印度支那最南端卡莫角以南约 200 英里处向北航行。因此,包括战列舰 '金刚 '号和 '榛名 '号、六艘巡洋舰和十三艘驱逐舰在内的掩护登陆的舰队奉命准备拦截英舰。他们在 Z 舰队的东北方向巡航,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第 7 巡洋舰师在几分钟内就发现了他们。

I-65 的报告于当地时间 16 时左右到达位于西贡附近基地的日本海军第 22 航空队,并派出飞机编队对 Z 舰队进行定位和攻击。该航空队由玄山和三幌大队组成,每个大队有 36 架 G3M1 '内尔 '中型轰炸机,金谷大队有 26 架新型 G4M1 '贝蒂 '中型轰炸机。前者的作战半径超过 1,000 海里,可携带 1,764 磅鱼雷或同等重量的炸弹。26 前者的作战半径超过 1,000 海里,可携带 1,764 磅鱼雷或同等重量的炸弹;后者刚刚服役,作战半径超过 1,600 海里,可携带类似重量的武器。在两年的战争中,舰队的航空队取得了其他航空兵无法企及的战绩,27 即在远距离定位并压制海上的军舰。即使是高空轰炸机也能取得重大战果,这是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空军都无法做到的。威尔士亲王号 '和 '击退号 '均因多枚鱼雷和炸弹命中而损失惨重,坦南特(Tennant)舰长后来说,'毫无疑问,敌人的攻击非常精彩'。许多英国生还者都谈到了他们返航时的决心和效率。炸弹由九架飞机组成的小组从 10,000 英尺高空沿目标舰艇的中心线投下,这些飞机在领队发出信号后一起释放武器。鱼雷的投掷距离在 1,000 至 2,000 码之间,高度可达 500 英尺,而且是以高速投掷,比英国的鱼雷投掷高度和速度都要高得多。

事后看来,Z 舰队显然无法对抗敌人部署的武器和战术。它在出航后不久就被发现,如果第 22 航空队的攻击没有取得成功,它很可能会被水面和潜艇舰队的优势组合拖入战斗。推测一下 '不屈 '号和她的航空队会带来什么变化是很有趣的。毫无疑问,她会给菲利普斯海军上将带来更大的灵活性,他甚至可以发挥想象力,利用她从马来亚西北海岸的一个阵地,越过克拉地峡,打击在暹罗湾卸载舰队和物资的日本侵略军。她的两支 '长鳍鲸'(Albacore)中队,即 827 和 831 海军航空中队(NAS),训练有素,足以在夜间出击,并有合理的机会击中静止的入侵船队。两艘首府舰可以为其提供支援,日本水面舰艇或潜艇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也会小得多。不过,考虑到英国皇家海军当时在地中海使用的战术,菲利普斯上将更有可能将航母与他实际执行的空袭行动联系起来,使其紧靠战列舰,限制其打击潜力。英国海军 880 架 '海飓风 '战斗机和 800 架速度较慢的 '管鼻燕 '战斗机本可以打散日军的许多攻击编队,其优势在于日军的轰炸机都是轻型飞机,没有油箱或机组人员防护。它们在遭到命中时容易燃烧,在战争开始的几个月里,G4M1 很快在机组人员中赢得了 '雪茄打火机 '的绰号。战斗机能否击退所有的攻击是个问题,但它们有可能阻止一艘或两艘已方战列舰被击沉。

图片

日本帝国海军三菱 G3M1 型中型轰炸机,装有一枚鱼雷。该机型在盟军中的报告代号为 '内尔'。

图片

英国皇家海军 '快船 '号将幸存者从沉没的 '威尔士亲王 '号上救起。

图片

泰南特上校和另一名幸存者获救后登上驱逐舰。

1941 年 12 月 10 日,'威尔士亲王 '号和 '反击 '号战败,香港和新加坡的海军基地被攻占,英国皇家海军实际上被赶出了太平洋,转而集中精力组建东方舰队以保卫印度洋。1942 年 3 月,该舰队在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爵士(Sir James Somerville)的率领下在阿杜环礁集结,包括新的舰队航空母舰 '不屈'号(Indomitable)、'强大 '号(Formidable)和老式的 '赫尔墨斯 '号(Hermes),以及五艘战列舰和一些巡洋舰和驱逐舰。航母上只有 39 架战斗机和 57 架攻击机。4 月,日本航母特混舰队驶入印度洋,目的是摧毁东方舰队及其在科伦坡的主要基地;这支特混舰队刚刚在珍珠港和达尔文取得战果,包括赤城号、飞龙号、苍龙号、翔鹤号和瑞鹤号航母,搭载了 300 多架现代战斗机、搜索和攻击机。萨默维尔依靠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在锡兰的少量卡塔林娜飞机发现敌人,而他唯一能给敌人造成伤害的机会就是从他的航空母舰上起飞'长鳍鲔'轰炸机去夜袭。4 月 4 日,一架'卡塔林娜'飞机发现了敌人的舰队,萨默维尔率领他的航空母舰出海试图拦截敌人,但没有成功,这可能使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英国舰船及其飞机免于全军覆没。日军于 4 月 5 日袭击了科伦坡,但发现的船只很少,与几周前对达尔文造成的损失相比,日军造成的损失很小,尽管巡洋舰 '多塞特郡 '号和 '康沃尔 '号在前往加入舰队的途中被击沉。萨默维尔于 4 月 8 日返回阿杜环礁,但将赫尔墨斯号派往亭可马里进行改装。由于未能找到东方舰队,日本航母舰队于 4 月 9 日袭击了亭可马里,再次发现这里基本上没有船只,但他们还是找到并击沉了赫尔墨斯号,使其成为整个战争期间唯一一艘被空袭击沉的英国航母。她的舰上没有飞机,与 '威尔士亲王 '号和 '浅水湾 '号一样,只能依靠岸基的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进行防御,但这些战斗机来得太晚,无法挽救她。在取得有限的成功后,日本航空母舰离开印度洋,准备下一次行动,即占领东面近 6000 英里的中途岛。美国海军因珍珠港事件的损失而实力大减,但其航空母舰却完好无损,因此美国海军能在太平洋上与日军对峙。

因此,以锡兰岛为基地的东方舰队仍然是英国关注的焦点,当美国海军在 1942 年夏季遭受损失后要求英国航母增援其太平洋舰队时,英国以当时看来合理的理由拒绝了这一机会。然而,在前往马耳他的 '脚踏板 '护航行动取得成功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再次提出请求,海军部同意让 '胜利 '号航母参加太平洋行动。她将为英国皇家海军提供美国海军所理解的打击战的第一手经验。

1943 年 11 月 23 日,'胜利 '号停泊在格林诺克附近海域,装载了 40 架 '无足鸟 '战斗机和足够的备件,用于长期作战。1942 年的最后一天,她抵达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船坞,在船坞内安装了美国海军的通信和雷达设备,并喷涂了美国海军的蓝色迷彩漆。舰上人员都穿着美国海军的工作服,军官穿卡其色,士兵穿蓝色衬衫和牛仔裤。这种工作服很受欢迎,舰长向海军部建议普遍采用这种工作服,1945 年,海军部采用了这种工作服的衍生服装,即 '行动工作服'。'胜利 '号还加入了一个 35 人的联络小组,由一名美国海军指挥官领导,其中包括无线电操作员和密码专家,因为该舰将使用美国海军的信号程序和密码。1943 年 2 月,'胜利 '号随航空队出航,航空队由美国海军 882、896 和 898 号航空母舰的 36 架 '无足鸟'战斗机以及 832 号航空母舰的 36 架 '无足鸟 '战斗机组成,这些战斗机是美国海军库存的新格鲁曼 TBF '复仇者 '战斗机。1943 年 2 月 14 日,'胜利 '号通过巴拿马运河,在巴尔博亚(Balboa)加油后,由美国海军驱逐舰巴奇(Bache)号、匡威(Converse)号和普林格尔(Pringle)号护航。

2 月 21 日,舰上爆发了白喉疫情,船上的抗毒素很快就用光了;美国海军的 PB4Y 型 '解放者 '轰炸机在附近海域投放了补充物资,并用海船打捞上来。在这段航程中,'无足鸟 '和 '复仇者 '分别出动了 184 架次和 60 架次,后者暴露出 '复仇者 '甲板着陆钩的问题,因为它的 '喉咙 '太窄,无法安装比美国海军使用的拦阻索更粗的英国皇家海军类型的拦阻索。更糟糕的是,拦阻索张紧装置不适合偏离中心的着陆,除非能钩上第一根、第二根或第三根拦阻索,否则很可能会发生问题。此外,无论是舰上的固定吊车还是移动吊车,都无法吊起满载燃料的 '复仇者 '轰炸机。

1943 年 3 月 4 日,'胜利 '号抵达珍珠港,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切斯特-W-尼米兹海军上将访问了该舰。1943 年 4 月 25 日,一架飞机在甲板上着陆时坠毁,随后起火,造成损坏,不得不在珍珠港海军船坞进行修复。1943 年 5 月 17 日,D.W.C.拉姆齐海军少将驾驶萨拉托加号航母在努美阿附近升旗。当时,太平洋舰队中只有这两艘快速航空母舰在作战。CARDIV 1 隶属于第 14 特混舰队(TF 14),其中包括北卡罗来纳号、马萨诸塞号和印第安纳号战列舰。5 月 18 日,该特混舰队出航搜寻日军,'胜利 '号的飞机执行了反潜和 CAP 任务。'胜利 '号的空中指挥小组拥有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空战的丰富经验,他们能够传授战术程序的细节,其中许多被美国海军采用。5 月 24 日,TF 14 返回努美阿,美国海军库存的 6 架 F4F-4 '野猫 '战斗机被分配给 '胜利 '号的中队,以替换在甲板着陆事故中被击落的 6 架 '小马 '战斗机。5 月底,'胜利 '号从澳大利亚皇家海军那里获得了包括朗姆酒在内的膳食物资。6 月初,'胜利 '号和 '萨拉托加 '号出海进行演习,包括跨甲板作战:前者的 6 架 '复仇者 '和 12 架 '小马特 '换成了第 3 航母战斗群的 12 架 F4F4 '野猫'、8 架 TBF '复仇者 '和 6 架 TBD '无畏'。两艘舰艇上的飞行均顺利进行,未发生任何事故。

美国海军战斗群现被命名为 36.3 特混编队(TG 36.3),于 1943 年 6 月 27 日启航,前往所罗门群岛的新乔治亚岛掩护两栖登陆。胜利号上的战斗机编队拥有更优秀、更有经验的战斗机指挥团队,搭载了 60 架 '无足鸟 '和 '野猫 '战斗机,而 832海军航空兵中队 的 '复仇者 '战斗机则加入了在萨拉托加的 CVG 3。战斗机群覆盖了东经 157 度至 162 度、南纬 12 度至 16 度的区域,飞机搜索距离航母 200 英里。7 月 12 日,'胜利 '号从美国海军油轮 '西马伦 '号和 '卡斯卡斯基亚 '号上补给了 3,270 吨炉用燃油、30,283 加仑航空燃油、625 加仑润滑油和 20 加仑冰淇淋。7 月 20 日,她的马铃薯用完了,800 磅马铃薯干粉由一架被称为 '马铃薯快车 '号上的复仇者号从萨拉托加空运而来,这架飞机还带来了一位小卖部总管,他向皇家海军的厨师们演示了他认为应该如何用水重新混合马铃薯干粉,以制作四吨 '完美 '的马铃薯泥。

在海上连续航行 28 天后,'胜利 '号于 7 月 25 日返回努美阿,这在当时创下了英国航空母舰的记录,也是自航海时代以来任何军舰都不曾有过的部署。这艘航母虽然没有对日作战,但却以 18.1 节的平均航速航行了 12,233 英里,其能力赢得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尊重。与前两年每月平均 4 905 英里的航程相比,该舰的表现非常出色。她的飞机飞行了 614 架次,事故率是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母舰中最低的。7 月 31 日,她从努美阿启航,除了她自己的舰员外,还搭载了美国海军 CVG 3 的 52 名空勤人员(他们的服役期已经结束)和两名日本战俘。从美国海军库存中提供的飞机被留作 CVG 3 的储备。途中共执行了 165 架次的反潜和 CAP 飞行任务,没有发生任何事故。胜利号于 8 月 26 日通过巴拿马运河,并于 9 月 1 日抵达诺福克海军船坞,以卸下美国提供的装备。她于 1943 年 9 月 26 日抵达克莱德,将剩余的飞机送往英国皇家海军阿布鲁斯基地,然后前往利物浦进行改装。一年多后,包括 '胜利 '号在内的英国航空母舰才返回太平洋。

图片

1943 年 7 月 12 日,隶属于美国太平洋舰队 36.3 特混编队的 '胜利 '号航空母舰正准备从美国海军的 '西马伦 '号加油机上采用舷侧加油法进行海上加油。这些飞机采用了各种不同的伪装方案,但机翼和机身上都有清晰可见的美国海军式 '星 '标记。

虽然英国政府在 '胜利号 '驶往英国后拒绝了在短期内直接参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行动的可能性,但参谋长委员会却考虑了在德国战败后如何对日本采取最佳行动。1943年8月,盟军领导人在魁北克举行的会议上一致同意,在保留 '德国优先 '原则的同时,应更加优先考虑太平洋战场,但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丘吉尔和参谋长们就如何最好地执行这一决定展开了激烈争论。前者希望通过重新征服缅甸、马来亚和石油资源丰富的荷属东印度群岛苏门答腊来挽回 1941/1942 年的失败。参谋长们承认,为了支持美国沿 '缅甸之路 '向中国军队提供陆路补给的野心,在缅甸发动一场战役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认为,在印度洋沿岸作战离东京很远,战后不会被认为是打败日本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英国舰队与美国太平洋舰队并肩作战,在人力和航运方面要比一支庞大的军队更经济,因为后者必须将所有装备从欧洲海运过来,然后在行动中加以维持。舰队可以在日本投降时显而易见地出现,战后也会被视为对打败日本做出了重大而直接的贡献,这也是英国重新成为太平洋地区大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与部署 '威尔士亲王 '号和 '反击'号一样,部署海军也有相当大的政治理由,但这次的舰队将是平衡的,能够自保,抵御各种威胁,并与美国结成联盟伙伴,而美国现在已被公认为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最大和最有效的海军。

图片

从 '胜利号 '的飞行控制位置拍摄的美国海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当时正值飞行作业的间歇期。

在会议之后,英国在太平洋的计划变得更加突出,当时已经很清楚,如果英国想在直接攻击日本的行动中发挥有意义的作用,那么美国的进展速度就意味着需要迅速采取行动。然而,英国首相与参谋长之间的激烈讨论一直持续到1944年上半年,导致时间不断流失;但在1944年9月举行的第二次魁北克 '八角形 '会议上,丘吉尔松口了,因为事态的发展使得立即做出决定势在必行。英国提出在年底前向太平洋派遣一支包括至少四艘舰队航空母舰在内的平衡舰队。罗斯福总统的第一反应是,'舰队不是很快就能提供的,而是很快就能接受的 ',但他的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Ernest J King USN)海军上将却不那么热心,他认为到 1944 年太平洋将成为纯粹的美国战场。然而,'八角形 '会议两个月后,尽管丘吉尔和金一直不愿意,但美国原则上同意英国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在太平洋作战。到那时,美国显然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盟国,而对力量所在的了解,尤其是在太平洋地区,使得决策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英国接受了在太平洋中部组建舰队的承诺,但这一承诺的规模受到英国国力衰竭的限制,特别是在后勤支持、航运和人力方面。英国不得不大量依靠英联邦来帮助建立一个主要基地,并为战列舰提供工业支持,以维修和维持战列舰的行动。美军的快速推进最终导致 1945 年初对硫磺岛的攻击,这意味着英国皇家空军的行动地点必须远离其主要基地,这甚至超出了 1945 年中期的设想。由于丘吉尔早年不喜欢这一承诺,导致建立后勤支持方面的延误,现在当得知舰队将首先用于支持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在冲绳岛的大规模登陆行动 '冰山行动 '时,这种延误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英国皇家海军的另一个限制因素来自于其对遍布全球的基地网络的依赖,这些基地网络为燃料、弹药、大量备件、先进的工程车间和兵营的供应提供了后勤基础设施,以便为运输途中和改装中的舰船上的水兵提供住宿。许多基地和舰队的集结锚地(如波特兰和斯卡帕福尔)都建造了大型储油设施。与陆军以及后来的皇家空军不同,海军部雇用文职人员管理其补给组织,分别负责燃料、武器装备、舰艇、食品以及 1911 年后的航空物资。补给组织还管理着两支民间船队,即皇家舰队辅助船队(RFA)和港口辅助服务船队(PAS)。前者在各基地之间运输散装燃料和物资,实际上是海军部拥有和经营的一条商船运输线,而后者则在船坞和海军基地经营辅助船只,如拖船,以操纵军舰并将装满弹药、物资、燃料或水的驳船运到军舰上。一艘皇家海军油轮曾在 1908 年展示过为正在海上航行的军舰补给燃料的技术,但当时这种技术并未被普遍采用,因为人们认为没有太大必要。军舰有足够的行动半径,可以出海执行特定任务,然后返回基地加油。到 1940 年,皇家海军在英国以外的百慕大、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亚丁、巴林、亭可马里、新加坡、香港等地都有基地。皇家海军还可以进入并充分利用英联邦在埃斯基马尔特、哈利法克斯、西蒙镇、德班、孟买、悉尼、弗里曼特尔和奥克兰的基地。

随着战列舰的发展和日益先进,为其提供支持所需的备件范围也变得更加复杂,向每个基地港口运送备件的费用也变得昂贵,而且涉及大量重复工作。在 1935 年的阿比西尼亚危机中,英国皇家海军被证明是唯一有能力代表国际联盟对意大利实施制裁的舰队。为此,一支加强的舰队被部署到亚历山大港,该港距离马耳他太远,如果要避免长时间的转运和停靠,就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将人员和物资运送到前沿基地。1936 年,海军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如何为部署在远离主基地的舰队提供最佳支持的问题,该委员会建议广泛使用后来被称为 '浮上支持 '的补给、维修和保养船只。这些船只停泊在有遮蔽物、受保护的锚地,比主基地更接近作战现场,但不与作战列舰队一起在海上航行。该报告于 1939 年完成,显然与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中的行动有关,但直到 1941 年日本攻占太平洋之前,基地都是可用的,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1942 年,五艘邮轮被下令改装成重型维修船,这是一个开端;1943 年,重返太平洋的详细计划开始制定,一份全面的海上支援舰艇清单也随之制定,但很快就发现,鉴于在大西洋遭受的损失,没有足够的商船可供改装。研究中没有包括油轮,因为当时假定这些油轮将从贸易中占用,海军部只能接受它所能得到的。

1937 年后,下令将舰载机的全部行政控制权交还海军部,这为委员会的审议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到 1939 年,皇家海军已经建立了一个由海军航空站组成的网络,以完成飞机的储存、深度维护和修理任务,但在阿比西尼亚危机期间,'光荣 '号航空母舰被部署到东地中海,这暴露了依赖岸基的局限性。调查发现,在一次平均出动中,航母可能会损失多达 10%的飞机,这些飞机在甲板着陆时坠毁,无法立即修复,甚至无法出动。另有 20% 的飞机可能因需要进行重大维修而停飞,而这些维修工作无法在进行密集飞行作业的航母上进行。战前的 '光荣 '号和 '皇家方舟 '号航空母舰分别拥有四十八架和六十架飞机,这些数字已经很糟糕了,但 '辉煌 '级装甲航空母舰的设计能力只有三十六架飞机。如果其中三分之一的飞机损坏到无法维修或停飞进行维护,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支援和更换。设计装甲航空母舰的人也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海军上将雷金纳德-亨德森爵士(Sir Reginald Henderson GCB)是一位炮术专家和富有想象力的军官,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海军参谋,在改进反潜战术和引进护航舰队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后来指挥了 '愤怒 '号航空母舰,并于 1933 年成为第一位航空母舰少将。尽管英国皇家空军希望英国集中精力发展陆基轰炸机而忽视其他一切,但亨德森还是制定了领先于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的多航母和夜袭战术。亨德森也是俯冲轰炸的坚定倡导者,但他不得不再次遭到皇家空军的反对,因为皇家空军认为不需要这种技术。1934 年,他成为负责新战列舰项目的海军司令部委员,并与负责航母设计的海军司令部助理司令福布斯(W A D Forbes)密切合作,强行通过了装甲航母的设计,因为他希望战列舰能够在北海和地中海地区抵御陆基轰炸机的攻击。他还坚持使用后来成为维修航母 '独角兽 '号(Unicorn)的舰艇来为航母提供支援,就像潜艇和驱逐舰的补给舰为船队提供支援一样。他高瞻远瞩,明确规定该舰应具备作战航母的所有基本特征,并在必要时为舰队提供额外的甲板。1939 年 3 月,亨德森上将因健康状况不佳而被迫辞职,两个月后去世,而此前五年的过度劳累是导致他去世的原因之一。

在两次大战之间,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决定以复杂的方式影响了英国海军航空的发展,这对英国太平洋舰队以及美国海军看待英国指挥和控制安排的方式产生了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英美两国太平洋舰队的不同观点和现实情况进行简要总结。1918 年至 1939 年 5 月英斯基普下令实施移交期间,登船飞机及其机组人员和维修人员遭受双重控制。1924 年签订的《特伦查德/凯耶斯协议》承认,来自 '独立 '空军的机组人员未能掌握海军通信和舰船识别等海军基本要素,此后,70% 的飞行员、所有观察员和所有电报员/机枪手(TAG)均由海军提供。皇家空军初级军官的报告阻碍了皇家海军的晋升,当年轻军官自愿执行飞行任务时,指挥官们会提醒他们注意这个问题,而不是无理地厌恶航空本身。战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普遍热衷于充分利用航空技术的进步,但却因英国皇家空军的盲目态度而受挫,因为英国皇家空军只想推广自己的战略轰炸理念。由于海军部必须向英国皇家空军寻求航空建议,其飞行员和观察员也是由英国皇家空军培训的,因此起初英国皇家空军的态度往往占上风,但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海军希望遵循自己的想法,幸运的是,英斯基普认识到了这一点。

起初,航母舰载机的任务是搜索和跟踪敌方舰队,向海上或港口的敌方舰队发动鱼雷攻击,为舰队及其空中行动提供战斗机掩护,并发现战列舰火炮的落点,通过无线电向火控方案发出修正指令,使其能够击中其视野之外的目标。英国皇家空军认为,航母舰载机永远不可能执行战略打击行动,它们永远不如陆基飞机,因此采用了一些性能较差的机型,这些机型能够胜任多种角色,而且预计不会与陆基飞机对抗。事实证明情况大相径庭,战争一开始,本土舰队就发现自己在与德国空军的作战中处于劣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架被击落的敌机是 1939 年 9 月皇家方舟号上皇家海军 803 海军航空中队(NAS)的一架贼鸥战斗机(Blackburn Skua)'溅落 '的。舰载机可能是在运动战中对抗敌机的唯一实用方法,这一点很快就变得显而易见,海军飞机不得不随机应变,针对岸上和海上的目标采取战术,打击从挪威北部到地中海的战略目标。河盘海战和马塔潘海战,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胜利 '号和 '皇家方舟 '号上携带鱼雷的 '剑鱼 '式战斗机在空中搜索后对俾斯麦的攻击,实际上是唯一一次海军飞机按照最初预期的方式作战的行动。

1940 年成立的飞机制造部(MAP)没有考虑到皇家海军对飞机和发动机的合理需求,因而对海军部的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随着盟军开始进攻,航母舰载战斗机被证明是掩护从北非到萨莱诺和法国南部的一系列两栖登陆的关键。1944 年 6 月的诺曼底登陆离陆地基地很近,因此岸基支援已经足够。幸运的是,从 1941 年起,美国的 '借用/租赁 '法案允许越来越多的美国海军飞机转让给英国皇家海军。美国海军从未遭受过对其航空兵的双重控制,并开发出了适合打击行动的飞机,这些飞机坚固耐用、能力出众,而且总是优于英国的设计。英国皇家海军从英国和美国的资源中各取所需,但不得不忍受种类繁多的单机,这使得备件供应、单机维护,甚至飞机机械师的培训和装备都变得复杂起来。美国飞机的螺纹、螺母尺寸和布线织带与英国飞机不同,因此机械师必须配备不同的工具包。维修单位必须配备维修美国或英国飞机的设备,但很少能同时维修两种飞机。更复杂的是,在皇家海军服役的美制飞机在改装时大量使用了无线电和炮瞄具等英制设备,以至于无法与美制飞机互换。到 1944 年,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母舰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开始对挪威、爱琴海和印度洋的岸上和水上目标实施战术打击行动。它们往往是唯一有能力这样做的盟军飞机。

到 1942 年,海军部认为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已经成为海军力量投射能力的核心。建造新战列舰和巡洋舰的计划被搁置,而舰队航母和轻型舰队航母的大额订单则下达给了工业界。虽然只有四艘轻型舰队航母在胜利日前不久抵达太平洋,但它们作为第 11 航空母舰中队(ACS)的作战准备工作影响了 BPF 的后勤支援计划。1942 年还增加了飞行员和观察员的招募,并扩大了培训范围,包括在加拿大对飞行员进行基础培训,在特立尼达岛对观察员进行培训,以及在英国、锡兰和澳大利亚进行作战培训。

在美国,'比利'-米切尔准将(Brigadier General 'Billy' Mitchell)曾呼吁建立一个单一的航空服务机构,他指责海军和陆军 '不称职,玩忽职守,对国防的管理几乎叛国 ' 。莫罗委员会'(后来被称为 '莫罗委员会')特别建议,只有海军飞行员才能指挥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站。这鼓励了许多高级军官学习飞行,其中不乏 40 多岁的老人,未来的海军上将 '公牛'-哈尔西就是其中之一。英国皇家海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1918 年,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舰队最初的大部分机组人员都永久性地转入了新成立的英国皇家空军。从 1918 年到 1939 年 5 月,海军部保留了对舰载机的作战控制权,但皇家空军则对岸上的训练和飞机采购拥有行政控制权。联合委员会对新需求进行了无休止的讨论,但委员会成员中很少有人真正具有舰载机飞行经验。虽然 1918 年后的飞行员中有许多人是海军军官,但他们的资历太浅,无法被任命为参谋,他们的职责仅限于飞行和少量行政工作。1933 年成立的更大中队的部分目的是鼓励军官继续飞行,直到中校军衔,而不是在以前的飞行系统下不得不离开飞行岗位担任中尉的一般职务。海上飞机的作战指挥由指挥航空母舰的非航空队队长负责,其中包括未来的弗雷泽海军上将,但所有较高的技术和行政责任都由英国皇家空军军官承担;因此,战术进展和技术发展以及大多数航空训练问题都由海军外部控制。英国皇家海军在战争爆发时落后于美国和日本海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在 1937 年之后,海军部有两年的时间为其新成立的航空处招募人员。航空处有飞行员、观察员和 TAG,但没有任何类型的维修人员,这些人员必须通过招募、从其他部门调入或作为志愿者从皇家空军调入。1938 年,海军拥有 196 架飞机,而美国海军有 452 架,日本海军有 238 架。即使到了 1945 年,皇家海军航空兵在扩编十倍之后达到了人数顶峰,但其人员和飞机数量也从未接近 1918 年 4 月皇家海军航空兵与皇家空军合并成立 '独立 '的皇家空军时的水平。飞行员人数太少,而从专门从事航空工作的普通军官中又无法招募到足够的飞行员;因此,海军部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来增加飞行员人数。这些计划包括引入等级飞行员和观察员以及短期服役(A)军官。后者的袖带是直的,'行政卷边 '上有一个 'A',表明他们是 '空中 '专家,没有资格担任海上指挥官。'翼'袖标佩戴在左袖花边的卷曲处。他们的入伍年限是固定的,他们的训练几乎没有海上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皇家空军接受飞行训练。战前的皇家海军普通飞行员也在左袖花边上佩戴 '翼 '袖标,但由于他们的服役并不 '仅限于航空',所以行政卷边上没有 'A '字样。

1939 年 9 月后,出于权宜之计,战时招收的绝大多数飞行员都是皇家海军航空兵分队的成员,他们佩戴 '波浪形 '袖标,袖标上有一个 'A '字。这些飞行员训练仓促,起初对海军或海军舰艇知之甚少,但他们在作战行动中很快就学会了,到 1945 年,许多飞行员仅服役三四年就被授予中校指挥官称号。单靠英国不可能提供扩充航空兵所需的大量飞行员,许多飞行员都是从多米尼加招募的,尤其是大量来自新西兰,还有许多来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亚。1939 年,新西兰没有皇家海军,驻扎的巡洋舰组成了皇家海军新西兰分部。因此,皇家海军在新西兰设有征兵办公室,许多年轻人自愿加入皇家海军预备役空勤人员队伍,因为他们自己的空军规模太小,不需要他们。1942 年新西兰皇家海军成立后,许多人转入新成立的新西兰皇家海军航空兵分队,但也有一些人选择在新西兰皇家海军航空兵服役期满后再回国。1945 年,皇家海军约有 4000 名作战飞行员,其中约 25% 来自新西兰。一些加拿大人作为 RCNVR 的成员在皇家海军中飞行,而 RCNVR 本身没有航空处,因此,虽然他们在皇家海军航空兵服役,但他们的波浪花边环上没有 'A'。1945 年,海军部试图通过在澳大利亚招募志愿者来解决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数百名皇家空军喷火战斗机飞行员希望成为皇家海军陆战队皇家空军中尉(A),其中许多人为此接受了降级。战争结束时,前两期的十二名学员已经结业,其中几名学员在战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组建了自己的航空分队,并在该分队服役多年。1944 年底,英国皇家空军发现飞行员数量过剩,同意将 300 名飞行员转入皇家海军,其中几名飞行员在战后接受了永久委任。1945 年初,皇家海军约有 1500 名机组人员正在接受训练。相比之下,美国海军在 1941 年有 700 名机组人员正在接受训练,但到 1945 年 7 月,美国海军已经有 41,319 名合格飞行员,其中有 23,000 名被录取的候选人正在等待进入 92 所初级飞行训练学校中的一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人员配备、指挥和组织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美国联络官在英国航空母舰上发现的许多情况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寻常的,尤其是没有合格的飞行员和观察员担任 '空中 '指挥官和舰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