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机械化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人类社会很早就产生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大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的阶段,工业才最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11]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以水和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应用到工厂之中。1765年,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SpinningJenny)”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由此,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5]机器开始代替手工操作。[12]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同时,工厂也成为了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1840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5] 电气化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内燃机、电力、石油开始广泛应用。[5]工业体系开始重构,人类开始步入电气化时代。[6] 信息化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并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13] 工业4.0工业4.0是由德国政府《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于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5] ![]() 影响和地位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国;一战前夕,德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5.7%,从而具备挑战旧有国际秩序的能力;二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8.7%,苏联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7.6%,而且工业结构以军工、重工为主体,两国因强大的工业奠定战后国际新秩序。[14] 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业还为自身和国民经济以及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它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除此以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的发展还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逐步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推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9] ![]() 分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分类可以分为轻、重工业。[15] 轻工业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包括(1)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业。如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纺织、服装、服饰、皮革、毛皮制作、制鞋,竹、藤、棕、草等制品制造,造纸及印刷等工业。(2)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轻工业。如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日用玻璃、塑料、搪瓷、金属制品,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摩托车、自行车、非公路休闲车制造,电池、家用电力器具、照明器具制造,视听设备制造,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自来水生产和供应等。[15] 重工业重工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包括(1)对自然资源的采掘(伐)工业,如采矿业。(2)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原材料工作,如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等工业。(3)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如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计算机制造,通信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元件制造,通用、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等。[15] 按照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采矿业采矿业(包括7大类)指对固体(如煤和矿物)、液体(如原油)或气体(如天然气)等自然产生的矿物的采掘;包括地下或地上采掘、矿井的运行,以及一般在矿址或矿址附近从事的旨在加工原材料的所有辅助性工作,例如碾磨、选矿和处理,均属本类活动;还包括使原料得以销售所需的准备工作;不包括水的蓄集、净化和分配,以及地质勘查、建筑工程活动。[2][3] 制造业制造业(包括31大类),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或手工制作,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或零售,均视为制造;建筑物中的各种制成品、零部件的生产应视为制造,但在建筑预制品工地,把主要部件组装成桥梁、仓库设备、铁路与高架公路、升降机与电梯、管道设备、喷水设备、暖气设备、通风设备与空调设备,照明与安装电线等组装活动,以及建筑物的装置,均列为建筑活动;本门类包括机电产品的再制造,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的产品达到与原有新产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2][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共有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大类。[2][3] 相关概念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17] 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加上工业应交增值税;二是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种方法也称要素分配法。[18] 工业中间投入指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服务费用包括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的服务费用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保险、金融、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工业中间投入的确定须遵循以下原则:必须从外部购入的,并已计入工业总产出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掉(包括本期摊销的低值易耗品等)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工业中间投入包括直接材料费用、制造费用中的工业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工业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工业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部分。[18] 工业区工业区是按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各项配套设施齐全,适合生产企业集中进行工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的区域。有规划区域大、工业厂房建筑结构独特、基础设施配套要求高、环境易污染等特点。[19] 工业体系工业体系是工业文化的物质基础。工业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实力及技术的经济活动的有机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流的整体。它的构成除工业生产单位外,还包括:具有决策和行政功能的管理单位和附属的发展研究单位;从事原料采掘、加工或产品修配的厂矿;为生产厂矿服务的物资调运、产品销售服务等辅助单位。[20] 遗产保护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载体,具有见证人类工业文明的文化意义,和其他的文化遗产一样需要保护和传承,它不是单纯的废厂房与旧机器,而是工业文化集体记忆的体现,具有弘扬工业精神的功能。[21] 勒罗斯城勒罗斯城坐落在山区,其历史与当地的铜矿紧密相连,这一发现于17世纪的铜矿,其开采利用一直持续到1977年,延续了333年。勒罗斯城在1679年被瑞典军队夷为平地后,得到了彻底的重建,迄今城中仍有约80多幢木结构建筑以及一座铸造厂。许多木屋仍然保持着黑色的建筑外墙,呈现出一派中世纪的城市风格。勒罗斯城于198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扩展的部分由包括勒罗斯城及其工农业文化景观,费门兹塔(Femundsytta)铸造厂及其相关区域,以及冬季运输道路等一系列遗址组成。这一遗产的价值在于体现了如何在气候严酷而偏远的地区,建立起一种以铜矿开采为基础的文化。[22] 瓦隆尼亚采矿遗址群瓦隆大区位于比利时南部,煤矿资源十分丰富,工业发达,传统以煤炭、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其主要经济支柱。欧洲工业革命兴起之后,瓦隆人的采矿技术得到高速发展,采矿设施先进,煤炭产量剧增。1830年,比利时的煤产量达到600万吨,超过法国,随之而产生的矿业文化也得到飞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瓦隆工业发展的重心转向其他产业,煤炭工业走向衰弱。尽管瓦隆地区(Wallon)曾经拥有数百座煤矿,但其中的大部分已经不再保留过去的基础设施;但瓦隆尼亚(Wallonia),分布在一条170km长和3~15km宽的地带上,自东向西横穿比利时,四个矿区形成的遗址群,很好地保持了原来的完整性。遗产地共有四处矿区遗址,是比利时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下半叶开采的煤矿中保存最完好的。瓦隆尼亚采矿遗址群(Major Mining Sites of Wallonia)2012年被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23] 主要工业国家中国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2%。[16]2022年,中国工业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9%左右,位居世界第一。[10] 美国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加快进行对传统制造业部门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1990~2000年的10年中,美国工业累计增长45%。航天工业是美国高科技实力的支柱之一,包括载人航天飞行、无人航天器的远空探索、各种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地球科学研究、天文学研究等各人方面。[24] 日本日本拥有巨大的工业能力,拥有最大和技术最先进的汽车、机床、钢铁和有色金属、船舶、化学物质、纺织品和加工食品的生产商。日本的工业部门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7.5%。[25]截至2019年,日本的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三。[26] 德国工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工业门类几乎包括了轻重工业的所有部门,但侧重于重工业。工业布局相对均衡。机械、汽车、化工、电子电器构成德国工业经济的四大支柱。[27] 印度印度工业体系比较完善,主要包括纺织、食品、化工、制药、钢铁、水泥、采矿、石油和机械等。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足,印度医药、汽车零配件、钢铁、化工等产业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28] 韩国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和电子工业是韩国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产业产量均进入世界前10名。[29] 英国俄罗斯俄国的工业主要涉及了16个领域,包括能源工业、核工业、化学工业、冶金业、国防工业、航天及航空制造业、造船和海洋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交通机械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业、制药和医疗工业、轻工业、机床制造、广播电子工业等。[33] 法国法国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制造、造船、机械、纺织、化学、电子、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钢铁、汽车和建筑业为三大工业支柱,2022年法国工业产值2740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34] 意大利未来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5] 世界经济论坛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经过60多年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趋于成熟。人工智能是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机器学习,在特定领域不断逼近甚至超越人类的能力,替代人工完成复杂任务。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存储和计算成本不断降低,人工智能已在智能推荐、语音识别和机器视觉等领域得以商用,从而拉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人工智能与海量工业数据结合将开启工业互联网主导的智能生产时代,人类将从工业文明全面进入数字时代。[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