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睁一只眼看世界,闭一只眼做智者

 雅轩书屋图书馆 2024-01-04 发布于天津
孔子曾说过: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人生在世,做事要有底线,做人要有原则,一切只求问心无愧。
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这才是君子之道。
守住心,管好嘴,不看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救人于水火,也能杀人于无形。
学会不闻人非,不视人短,不言人过,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图片
01


不闻是非来入耳,不听自然净无声

青山不管人间事,
绿水何曾说是非。
--宋 杨万里《诚斋集》
《增广贤文》中有云:常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战国时期,郤恶得罪了楚王,连夜奔逃到了秦国。他向秦王极力诋毁楚王,秦王听后十分高兴,准备重用他。
大臣陈轸对此不满,又不好“正面硬刚”,于是跟秦王讲了小故事:有个女子,离婚后再嫁,总和第二任丈夫说前任的坏话,因此很受信任。
后来,她改嫁他人,又故伎重演,在第三任丈夫面前,极力诋毁第二任丈夫。
偶然的机会,第三任丈夫碰见第二任丈夫,就去问个究竟,第二任丈夫笑着说:“她之前也这样,和说第一任丈夫的话坏。”
秦王听了,恍然大悟:郤恶离开楚国,就极力贬低楚王,如果他在秦国得到任用,将来又去到其他国家,会同样贬低自己。
郤恶为表衷心、演得太过,被扣上了“爱搬弄是非”的帽子,在秦国没讨到便宜,随后灰溜溜地走了。

言多必失,所以知而不言。做到与人相处的智慧,就不要搬弄他人的是非。
做人的“体面”,不是表面的干净,也是言语的包容。
02


知人不评人,说人不贬人

静坐常思自己过,
闲谈莫论他人非。
--明 罗洪先《醒世诗》
鲁迅说:“当我开口说话的时候,我感到很空虚。当我闭嘴时,却觉得充实。”
古往今来,多少人毁在一张嘴上。口不把门,胡言乱语,或者逞口舌之利,图一时之快,缺少蕴藉深藏的智慧。

真正有修养,有境界的人,都能管住嘴,守住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己的格局和智慧。
汉景帝时期有个叫田鼢的丞相,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有一个叫灌夫的将军说:“你田鼢算什么,靠着阿谀奉承走到现在,有什么好炫耀的!”
田鼢听到后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斩了灌夫。
之后,田鼢跟同僚徐冲抱怨别人轻视自己。徐冲听后,看破了田鼢肤浅傲慢的本质,却没有说破。
碍于田鼢睚眦必报的性格,徐冲委婉的劝解道:“只要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够好,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田鼢听后面露笑意,心领神会,平息了心中的怨气。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不言人私,谨言慎行。
人生在世,不可能十全十美,与人相处,必定会有是是非非。

图片

03


论人先论己,知理不辩理
道不同,
不相为谋。
志不同,
不相为友。
--《论语》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有清晰的边界感。就像狄更斯曾说的说的:“最好的礼貌是不多管闲事。”
而争论是世界上最无意义的事,赢了伤感情,输了伤面子。

人生短暂,快乐的心境多么重要,何必为了无谓的争论,破坏了好心情。
真理,不辩自明。歪理,怎么辩也没用。尤其是和自己频率不同的人,跟他辩理,唯一的作用就是消耗自己。
有一人告诉书生,3乘以8等于21。书生一听不对,就和那人争论起来。两人越吵越凶,各不相让,就到县衙找县太爷评理。

县太爷听了之后,下令打书生二十大板。书生不服,说明明是自己正确。

县太爷说,你一个秀才,居然和一个3乘以8得21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不打你打谁?

俗话说:“沉默是金。”
曾有人问圣贤,你最怕的东西是什么。圣贤指指自己的舌头,说,我最怕它。因为它能给他人,给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学会沉默,管好自己的舌头,就远离了很多烦恼,摆脱了很多人际关系的纠葛。
俗话说: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争辩。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指责他人过错,自己也有瑕疵;评价他人不足,自身也有缺陷。

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

我们不妨睁一只眼看世界,闭一只眼做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